一种底栖动物筛分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9668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底栖动物筛分收集装置,包括筒体、过滤组件及筛网;筒体竖直设置在水平地面上且轴向两端开口;过滤组件设置在筒体内并靠近远离地面的一端,过滤组件相对于筒体沿筒体轴向移动,过滤组件在筒体轴向两端之间来回往复移动;筛网设置在筒体内并位于筒体靠近地面的一端;过滤组件相对于筒体上下往复移动使过滤组件及其内的底泥发生振动,通过振动作用使大的杂质汇集沉淀到漏斗网底部而小的底栖动物更容易穿过漏斗网落到筛网上分离,从而避免漏斗网被底泥堵塞,进而造成水体溢出过滤组件的问题。溢出过滤组件的问题。溢出过滤组件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底栖动物筛分收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底栖动物分离
,尤其涉及一种底栖动物筛分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域底表或潜栖在底泥之中的水生动物群,是水生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生态类群。目前常用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生物来评价水质,需要从底泥中筛分出底栖动物用于检验。过去的底栖动物采样方法是,用彼德森采泥器采取单位体积的底泥放入盆中,将底泥再倒入筛网并在水中进行淘洗以冲掉绝大部分污泥,然后将沉积物样品封入自封袋中带回实验室二次清洗,并倒入白色浅底洗盘,然后使用镊子等工具将样品中的底栖动物与其他杂物进行分离,然后将底栖动物样品保存到样品瓶中用于检验。但这种传统筛分办法操作繁琐,每次筛分获得的样品较少。
[0003]中国专利CN202943033U公开了一种底栖生物梯度分离器,在分离筒体内自上而下间隔设置多个筛网,筛网的目数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因此将分离筒放入水体内捞取样品水体后,水体依次经过各筛网,从而将不同大小的底栖生物分离到各筛网上。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采用上述装置采取水体底泥来筛分收集其中的底栖动物。
[0004]但上述分离装置在实际使用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个可以直接改为由于所采集底泥样品中存在大量的泥沙以及砂砾、腐殖质等杂质,将其倒入分离筒内,短时间内极容易堵塞筛网,不仅不利于样品中微小的底栖动物穿过上层筛网被下层筛网分离,而且短时间内水会漫过筛网口溢流而造成底栖动物的流失,影响后续的检验精确性。因此,在筛分过程中,仍然需要操作者不断的淘洗筛网,工作量大且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底栖动物筛分收集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的分离装置短时间倒入较多的底泥容易堵塞筛网,以及水会溢出筛网造成底栖动物流失的问题。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底栖动物筛分收集装置,包括筒体、过滤组件及筛网;筒体竖直设置在水平地面上且轴向两端开口;过滤组件设置在筒体内并靠近远离地面的一端,过滤组件相对于筒体沿筒体轴向移动,过滤组件在筒体轴向两端之间来回往复移动;筛网设置在筒体内并位于筒体靠近地面的一端。
[0007]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弹性件,过滤组件包括活动环及漏斗网;筒体内壁上沿其轴向开设有滑槽;活动环设置在滑槽内;漏斗网一端设置在活动环内且另一端朝向地面延伸;弹性件设置在滑槽内并位于滑槽一端与活动环之间,弹性件两端沿滑槽轴向延伸并分别连接滑槽一端与活动环。
[0008]更进一步优选的,过滤组件还包括滑杆;至少两个滑杆设置在滑槽内,滑杆两端沿滑槽轴向延伸并分别连接滑槽两端;活动环套设在滑杆上。
[0009]更进一步优选的,筛网的目数大于漏斗网的目数。
[0010]更进一步优选的,过滤组件还包括碗体;漏斗网朝向地面的端部开口;碗体设置在
漏斗网朝向地面的端部开口内。
[0011]更进一步优选的,碗体的碗底面沿筒体轴向的断面形状为半圆形,碗体的碗底面朝地面凸出。
[0012]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喷射组件;喷射组件设置在筒体远离地面的端部上,喷射组件朝向过滤组件间断的喷水;喷射组件喷水时,过滤组件朝向地面移动;喷射组件停止喷水后,过滤组件远离地面移动复位。
[0013]更进一步优选的,喷射组件包括卡环及输送泵;卡环卡接设置在筒体远离地面的端部上,卡环与筒体相连通,卡环内均匀开设有至少两个通道,通道一端朝远离筒体的方向延伸并与外界环境相连通,通道另一端朝向过滤组件延伸并与筒体内部相连通;输送泵设置在筒体外并与通道远离筒体的一端相连通,输送泵将外界水体泵送至通道内。
[0014]更进一步优选的,通道朝向过滤组件的端部开口为缩径口。
[0015]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筒体包括第一管筒及至少一个第二管筒;第一管筒与至少一个第二管筒沿筒体轴向依次布设,第一管筒位于筒体离地面的最远部分,第二管筒可拆卸式的连接在第一管筒朝向地面的端部并与第一管筒相连通;过滤组件设置在第一管筒内;筛网设置在第二管筒内。
[0016]本技术的一种底栖动物筛分收集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1)本技术的过滤组件相对于筒体上下往复移动使过滤组件及其内的底泥发生振动,通过振动作用使大的杂质汇集沉淀到漏斗网底部而小的底栖动物更容易穿过漏斗网落到筛网上分离,从而避免漏斗网被底泥堵塞,进而造成水体溢出过滤组件的问题。
[0018](2)本技术在过滤组件与筒体之间设置弹性件,通过喷射组件向过滤组件间断的喷水,促使过滤组件在筒体内来回往复移动而产生振动,同时喷射组件也能够间断性的冲刷漏斗网,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的收集装置的正剖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收集装置的立体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23]图中:1、筒体;11、第一管筒;12、第二管筒;101、滑槽;2、过滤组件;21、活动环;22、漏斗网;23、滑杆;24、碗体;3、筛网;4、弹性件;5、喷射组件;51、卡环;52、输送泵;501、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实施例一
[0026]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底栖动物筛分收集装置,包括筒体1、过滤组件2及筛网3。
[0027]其中,筒体1可以是中空塑料桶,桶上安装有提手,以便操作者将桶放入湖泊内捞出底泥;也可以直接通过管道将底泥输送到筒体1内。筒体1竖直设置在水平地面上且轴向两端开口,筒体1底部可以设置支脚,使筒体1的底部与地面之间留有间隔。
[0028]过滤组件2设置在筒体1内并靠近远离地面的一端,过滤组件2相对于筒体1沿筒体1轴向移动,过滤组件2在筒体1轴向两端之间来回往复移动。
[0029]筛网3设置在筒体1内并位于筒体1靠近地面的一端。
[003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过滤组件2上下往复移动,使过滤组件2及其内的底泥产生了一定的振动效应,这种振动作用类似于振动筛分,使底泥中较重的杂质向过滤组件2中部移动,而较轻的底栖动物向过滤组件2周边移动,过滤组件2周边所占面积较大,同时由于底泥的自重作用,过滤组件2周边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栖动物筛分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过滤组件(2)及筛网(3);所述筒体(1)竖直设置在水平地面上且轴向两端开口;所述过滤组件(2)设置在筒体(1)内并靠近远离地面的一端,所述过滤组件(2)相对于筒体(1)沿筒体(1)轴向移动,所述过滤组件(2)在筒体(1)轴向两端之间来回往复移动;所述筛网(3)设置在筒体(1)内并位于筒体(1)靠近地面的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栖动物筛分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件(4),所述过滤组件(2)包括活动环(21)及漏斗网(22);所述筒体(1)内壁上沿其轴向开设有滑槽(101);所述活动环(21)设置在滑槽(101)内;所述漏斗网(22)一端设置在活动环(21)内且另一端朝向地面延伸;所述弹性件(4)设置在滑槽(101)内并位于滑槽(101)一端与活动环(21)之间,所述弹性件(4)两端沿滑槽(101)轴向延伸并分别连接滑槽(101)一端与活动环(2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底栖动物筛分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2)还包括滑杆(23);至少两个所述滑杆(23)设置在滑槽(101)内,所述滑杆(23)两端沿滑槽(101)轴向延伸并分别连接滑槽(101)两端;所述活动环(21)套设在滑杆(23)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底栖动物筛分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筛网(3)的目数大于漏斗网(22)的目数。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底栖动物筛分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2)还包括碗体(24);所述漏斗网(22)朝向地面的端部开口;所述碗体(24)设置在漏斗网(22)朝向地面的端部开口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底栖动物筛分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碗体(24)的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雷张聪刘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天泉慧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