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新型柔性变形框架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形机构的
,特别是基于新型柔性变形框架机构及其控制方法的
,该机构和控制方法在航空器可变形机翼填充及动态的机械车身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介绍
[0002]柔性变形机构在变形机翼填充、动态机械车身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的柔性变形机构其间隙会导致一定的噪声和振动,从而影响变形精度,其结构对于加工精度也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传统的柔性变形机构重量普遍较重且面内柔韧性不足,无法在驱动功率不大的情况下产生多维度的显著变形,因此限制了柔性变形机构的发展。
[0003]为此,亟待开展仅需少量能量即可产生较大变形,及本身重量较轻且法向和面向都具有较大刚度以及柔韧性的柔性变形机构的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基于新型柔性变形框架机构及其控制方法,刚性基础的一侧通过S型柔性铰链连接六边形细胞单元,前后相邻的两个六边形细胞单元之间通过S型柔性铰链和SMA片相互连接,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新型柔性变形框架机构及其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变形框架机构包括六边形细胞单元(1)、C型柔性铰链(2)、S型柔性铰链(3)、机翼尾缘(4)、桥接刚性板(5)和刚性基础(6),所述刚性基础(6)的右侧通过S型柔性铰链(3)连接六边形细胞单元(1),六边形细胞单元(1)邻边通过C型柔性铰链(2)连接另外的六边形细胞单元(1)直至形成六边形的可重构蜂窝芯结构,可重构蜂窝芯结构右侧通过S型柔性铰链(3)连接另外的可重构蜂窝芯结构,可重构蜂窝芯结构前侧或后侧通过S型柔性铰链(3)、桥接刚性板(5)连接另外的可重构蜂窝芯结构,最右侧的可重构蜂窝芯结构的右侧通过S型柔性铰链(3)连接机翼尾缘(4);所述S型柔性铰链(3)为S型,且S型柔性铰链(3)两端弯头的外表面贴敷SMA片;变形框架机构的控制方法的具体步骤为:桥接刚性板(5)通过C型柔性铰链(2)带动六边形细胞单元(1)发生偏转;在加热SMA片后,SMA片发生收缩,两端弯头外表面贴敷SMA片的S型柔性铰链(3)两端弯头有展平的趋势,使整个可重构蜂窝芯结构发生偏转。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新型柔性变形框架机构及其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前后两个相邻的所述六边形细胞单元(1)之间通过S型柔性铰链(3)相互连接,使变形框架机构的弦向部分充满柔性;左右两个相邻的所述六边形细胞单元(1)通过C型柔性铰链(2)、桥接刚性板(5)相互连接,使变形框架机构的法向部分具有刚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新型柔性变形框架机构及其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重构蜂窝芯结构为六边形,可重构蜂窝芯结构包括数量为6的六边形细胞单元(1)和数量为12的C型柔性铰链(2),相邻的六边形细胞单元(1)之间通过数量为2的C型柔性铰链(2)相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新型柔性变形框架机构及其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型柔性铰链(2)的弧度为60
°
、120
°
或150
°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凯明,海军,任蕊,马鑫鑫,倪王进,马思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计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