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法烟气脱硫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9347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以解决不能及时响应再生液槽应急排放需求的技术问题。包括:脱硫反应器竖列;进气管网;排气管网;再生液循环系统;所述框架式支撑结构与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属于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位于该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的底部;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还包含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侧部的堰槽,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与所述堰槽之间通过正常情况下不导通的紧急排放通道相连。当再生液槽需要应急排放时,即可通过紧急排放通道将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排放至堰槽中,大大缩短了应急排放的相应时间,并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并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并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催化法烟气脱硫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烟气脱硫
,具体涉及催化法烟气脱硫塔。

技术介绍

[0002]催化法烟气脱硫技术作为已知的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脱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水、氧气被吸附在催化剂上并在活性组分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硫酸。当催化剂上附着的硫酸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使用再生液(通常采用稀硫酸和/或水)对该催化剂进行洗涤从而在催化剂上去除附着的硫酸并释放催化剂活性位。使用后的再生液可作为副产品(通常为稀硫酸)再进行利用。相关参考文献包括:“催化法烟气脱硫技术现状与趋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年,黄盼等”。
[0003]本专利技术申请人在先公开的公开号为CN214764545U、名称为“一种烟气脱硫装置”的专利文献中涉及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该催化法烟气脱硫塔包含再生液循环系统,该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多个再生液槽(这些再生液槽并排布置在催化法烟气脱硫塔底部)以及连接在所述多个再生液槽与各脱硫反应器之间的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所述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具有输出侧控制管网、输入侧控制管网和再生液驱动设备,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导入所选脱硫反应器的再生液喷淋装置,所述输入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脱硫反应器的排液口输出的再生液导入所选再生液槽,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可向再生液提供所需动力。
[0004]工程实践发现仍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第一,由于再生液槽中实际储存酸液,长期使用过程中酸液容易从再生液槽的底部腐蚀渗漏,而上述腐蚀渗漏的初期往往被难以及时发现,存在环境污染风险和安全风险隐患。第二,在发现再生液槽存在腐蚀渗漏情况等特殊情况时,需要将该再生液槽中的酸液排放,而目前是采用特制的可移动容器来装载排放的酸液,但这种方式应急响应不及时。第三,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会挥发产生气体,该气体的释放特点是量小且稳定,现有技术手段要对该气体排放进行准确监测有一定难度。第四,再生液驱动设备需要将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泵送到高处的脱硫反应器,一旦失去动力,再生液输出侧控制管网中的再生液会向下回流对再生液驱动设备等设施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以解决难以及时发现再生液槽底部发生酸液腐蚀渗漏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以解决不能及时响应再生液槽应急排放需求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三是提供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以解决再生液槽中产生的气体排放不易监测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四是提供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解决避免再生液驱动设备停机时再生液回流对相关设施造成影响的技术问题。
[0006]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通过脱硫反应器进行烟气脱硫,所述脱硫反应器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口、至少一个排气口、至少一个排液口、位于脱硫反应器中的
催化剂,所述脱硫反应器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的再生液的喷淋装置;脱硫时烟气从所述进气口进入脱硫反应器然后通过催化剂脱硫后再从所述排气口排出,所述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在通过所述催化剂时在所述催化剂上反应形成硫酸,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时所述硫酸进入喷淋在催化剂上的再生液后从排液口排出;其包括:脱硫反应器竖列,所述脱硫反应器竖列包含至少两个以竖直排列方式分别安装在框架式支撑结构不同楼层上的支撑平台上的所述脱硫反应器;进气管网,所述进气管网包含竖直设置的进气总管以及使所述进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进气口连接的各进气支管;排气管网,所述排气管网包含竖直设置的排气总管以及使所述排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排气口连接的各排气支管;再生液循环系统,所述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以及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与各脱硫反应器之间的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所述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具有输出侧控制管网、输入侧控制管网和再生液驱动设备,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导入所选脱硫反应器的再生液喷淋装置,所述输入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脱硫反应器的排液口输出的再生液导入所选再生液槽,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可向再生液提供所需动力;所述框架式支撑结构与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属于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位于该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的底部;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包含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下方的下沉室,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底板构成所述下沉室的天花板,所述下沉室的侧部开设有可供人员从所述下沉室的外部或进入所述下沉室内部以观察所述下沉室内被渗透情况的通道。
[0007]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还包含位于所述下沉室的侧部的堰槽,所述下沉室与所述堰槽之间通过开设在所述下沉室侧面的预留洞导通,所述预留洞导通与所述堰槽构成所述通道。
[0008]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底部侧面处还开设有应急排放口,所述应急排放口的出口位于所述堰槽上方,所述应急排放口上安装有阀门。
[0009]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堰槽包含从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的底板的边缘水平向外延伸出的堰槽底板以及从所述围堰底板的外侧边缘竖直向上延伸出的堰槽壁板。
[0010]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的底板的上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堰槽底板的上表面高度从而形成第一台阶;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的底板的下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堰槽底板的下表面高度从而形成第二台阶。
[0011]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堰槽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外侧边缘设置从而形成环形围堰。
[0012]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堰槽的上部敞口上安装有盖板。所述盖板优选采用防酸腐格栅板。
[0013]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多个再生液槽,所述多个再生液槽属于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所述多个再生液槽中任意相邻再生液槽之间具有混凝土隔板,所述混凝土隔板向下
延伸至所述下沉室从而使该下沉室被分隔为与所述多个再生液槽中各再生液槽一一对应的室腔,各室腔的侧面均开设有所述预留洞导通。
[0014]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多个再生液槽,所述多个再生液槽属于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所述堰槽的容积按照能够满足所述多个再生液槽中任意一个再生液槽排空所需而设计;所述多个再生液槽中各再生液槽的底部侧面处均开设有应急排放口,所述应急排放口的出口位于所述堰槽上方,所述应急排放口上安装有阀门。
[0015]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下沉室的净空高度为800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催化法烟气脱硫塔,通过脱硫反应器进行烟气脱硫,所述脱硫反应器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口、至少一个排气口、至少一个排液口、位于脱硫反应器中的催化剂,所述脱硫反应器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的再生液的喷淋装置;脱硫时烟气从所述进气口进入脱硫反应器然后通过催化剂脱硫后再从所述排气口排出,所述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在通过所述催化剂时在所述催化剂上反应形成硫酸,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时所述硫酸进入喷淋在催化剂上的再生液后从排液口排出;其包括:脱硫反应器竖列,所述脱硫反应器竖列包含至少两个以竖直排列方式分别安装在框架式支撑结构不同楼层上的支撑平台上的所述脱硫反应器;进气管网,所述进气管网包含竖直设置的进气总管以及使所述进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进气口连接的各进气支管;排气管网,所述排气管网包含竖直设置的排气总管以及使所述排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排气口连接的各排气支管;再生液循环系统,所述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以及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与各脱硫反应器之间的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所述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具有输出侧控制管网、输入侧控制管网和再生液驱动设备,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导入所选脱硫反应器的再生液喷淋装置,所述输入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脱硫反应器的排液口输出的再生液导入所选再生液槽,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可向再生液提供所需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式支撑结构与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属于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位于该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的底部;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还包含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侧部的堰槽,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与所述堰槽之间通过正常情况下不导通的紧急排放通道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包含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下方的下沉室,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底板构成所述下沉室的天花板,所述堰槽位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永静黄昆明李新李江荣邓世杰杜文涛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达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