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晓刚专利>正文

双向驱动轮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9138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向驱动轮盘,在其一侧是有太阳轮层、装有行星轮行星架层和齿圈层构成的行星轮机构,另一侧为棘轮机构,该发明专利技术可用于自行车、三轮车、残疾人臂力车等,可取代自行车的轮盘也可取代飞轮,在正向或逆向驱动自行车时,自行车均向前行驶,骑车人可随时改变骑车姿态,使骑行更加舒适,也消除了骑行疲劳,混身酸痛无力的症状,使人们更乐于接受骑车旅行,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健康。该发明专利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正反双向驱动时从动轮均单向转动的机器上,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可代换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向驱动轮盘,适用于自行车、三轮车、残疾人臂力车以及 需要正反双向驱动轮盘均单向转动的机器上。
技术介绍
行星轮机构是由太阳轮、行星架、内齿圈、行星轮组成。行星架上同心分 布有多个行星轮轴,各行星轮分别安置于各自的行星轮轴上,使各行星轮既能 和太阳轮相啮合,又能与内齿圈相啮合。由于行星轮机构具有结构紧凑、传动 平稳、功能多样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棘轮机构分为齿式棘轮机构和摩擦式棘轮机构,它们被广泛用在防止逆转 的部件上,日常使用的自行车上的飞轮就是用的齿式棘轮机构。人们日常使用的自行车、三轮车以及残疾人臂力车,其动力结构主要是链 轮传动机构,不管是主轮盘,还是从动飞轮,都只能向一个方向转动,来驱动 车轮前进,这样骑车时容易疲劳,长时间骑车会造成浑身酸痛无力,身体变形 和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行星轮机构与棘轮机构巧妙的结合,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 制造方便、结构简单能实现双向驱动的轮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向驱动轮盘, 一侧具有太阳轮层、同心安置有多个行星轮的行星架 层、设有内外齿的齿圈层,各行星齿轮分别与所述太阳轮层的外齿、齿圈层的 内齿相啮合而构成行星轮机构,在其另一侧为棘轮机构。在分别正向驱动太阳轮层和齿圈层时,太阳轮层、行星架层、齿圈层三层结合成一体正向转动,在 分别反向驱动太阳轮层和齿圈层时,太阳轮层、行星架层、齿圈层三层构成行 星架层相对机架静止的棘轮机构。上述行星轮大小相等且形状相同并可以为同心而不同外径的齿轮。在其一侧面的棘轮机构为齿式棘轮机构也可为摩擦式棘轮机构.在其行星架层与机架间并设有阻止行星架层逆转的棘轮机构。本专利技术近一步确定的技术方案A:所述的行星架层上的与行星轮相对的一侧面分别与太阳轮层上的与外齿相 对的一侧面和齿圈层上的内齿相对的一侧面构成棘轮机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效果在于太阳轮层通过棘轮机构与行星架层 相连接,行星架层再通过另一组棘轮机构与齿圈层相连接,太阳轮层为主动力 轮正向转动时依次驱动行星架层、齿圈层,与太阳轮层同向转动,太阳轮层通 过安装于行星架层的行星轮与齿圈层构成行星轮机构,太阳轮层为主动力轮反 向转动时驱动行星轮正转,行星架层与机架间设有棘轮机构,行星架层相对于 机架静止,行星轮驱动齿圈层与行星轮同向转动,齿圈层为主动力轮转动时与 太阳层为主动力轮转动时的机理相同,太阳轮层均单向转动。本专利技术近一步确定的技术方案B:在所述棘轮机构那一侧面上只有太阳轮层与行星架层构成棘轮机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效果在于太阳轮层通过棘轮机构与行星架层相连接,太阳轮层为主动力轮正向转动时驱动行星架层,行星架层上的行星轮齿带动齿圈层与太阳轮层同向转动,太阳轮层为主动力轮反向转动时同方案A中的相同,齿圈层为主动力轮时力转动时,太阳轮层均单向转动。 本专利技术近一步确定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的棘轮机构那一侧面上只有行星架层与齿圈层构成棘轮机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效果在于行星架层与齿圈层构成棘轮机构, 太阳轮层为主动力轮正向转动时,太阳轮层外齿驱动行星轮,行星轮齿与齿圈 层上的机轮机构共同作用来驱动齿圈层与太阳轮层同向转动,太阳轮层为主动 力轮反向转动时同方案A中的相同,齿圈层为主动力轮时力转动时,太阳轮层 均单向转动。该专利技术可用于自行车、三轮车、残疾人臂力车等,解决只能单方向骑行的 问题,可取代自行车的轮盘也可代替自行车的飞轮使用,使骑车人可随时改变 骑车姿态,骑行更加舒适,消除了骑行疲劳,混身酸痛无力的症状,有利于身体健康,使人们乐于接受骑车旅行;该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正反双 向驱动时轮盘均单向转动的机器上,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可代换性强。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反向驱动结构示意图; 图2至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正向驱动结构示意图; 图10至11是一种摩擦棘轮机构示意其中1、太阳轮层,2、齿圈层,3、行星架层,4棘爪,5、行星轮,6、 棘爪,7、外齿,8、内齿,9、棘爪,10、棘爪,11、楔块,12、摩擦轮,13、 楔块,14、摩擦轮。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如图l、 2所示,太阳轮层1的两侧面分别为棘轮形和齿轮形,棘轮形一面的棘轮齿通过棘爪4驱动行星架层3,棘爪4位于行星架3的一侧面,行星架层3的另一面装有行星轮5,行星轮5的齿牙分别与太阳轮层1的齿轮形一面的外 齿7和齿圈层2的内齿牙8咬合,行星轮5还可以通过将同心而不同外径的大 小齿轮固定连接制成,其大齿轮与外齿7或内齿8咬合,则小齿轮与内齿8或 外齿7咬合,来改变太阳轮层1和齿圈层2的速比,用于不同的需求场合,太 阳轮层3制成棘轮,其棘轮齿通过棘爪6驱动齿圈层2,棘爪6安装于齿圈层2 上,齿圈层2的一侧面制成内齿轮形状,内齿与行星轮5咬合。工作原理当太阳轮层1为主动力轮正向(逆时针)转动时,太阳轮层1 通过棘轮部分的棘轮齿与棘爪4构成的棘轮机构驱动行星架层3,行星架层3的 棘轮被驱动转动时,行星架层3的棘轮齿与齿圈层2上的棘爪6构成棘轮机构, 从而驱动齿圈层2转动,即齿圈层2与太阳轮层1同向转动,当太阳轮层1反 向(顺时针)转动时,太阳轮层1通过齿轮部分的齿牙与行星轮5的齿牙咬合, 驱动行星轮5转动(行星轮转动方向与主动力轮相反),同时,行星轮5的齿牙 与齿圈层2的内齿牙咬合,由于在行星架层3与机架间的棘轮机构阻止了行星 架层3逆转,星行架层3相对车架静止,行星轮5则驱动齿圈层2转动(齿圈 层转动方向与行星轮5方向相同),从而使齿圈层2转动方向与主动力轮也就是 太阳轮层1反向,实现正反向驱动时,齿圈层始终向同一方向转动;齿圈层为 主动力轮转动时与太阳层为主动力轮转动时的机理相同,太阳轮层均单向转动。 实施例2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棘爪9取代太阳层棘轮装在了 太阳层1的一面上,行星架层3制成内外棘轮形,其内棘轮的棘轮齿与棘爪9 相配套,取代原本装于行星架层3上的棘爪4与太阳轮层1构成棘轮机构。工作原理其不同于实施例1工作原理之处是当太阳轮层1为主动力轮正 向(逆时针)转动时,通过位于太阳轮层1的棘爪9与行星架层3上的棘轮牙配合来驱动中间轮。 实施例3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行星架层3制成内棘轮形状, 齿圈层2上的棘爪6被固定于齿圈层2上的棘轮取代,其棘轮齿与装于中间轮3 上的棘爪10相配合,构成棘轮机构。工作原理其不同于实施例2工作原理之处是当太阳轮层1正向(逆时针) 转动时,通过位于行星架层3的棘爪10与齿圈层上的棘轮牙配合来驱动齿圈层。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行星架层3制成圆环形状,齿 圈层2上的棘爪6被固定于齿圈层2上的棘轮取代,其棘轮齿与装于行星架层3 上的棘爪10相配合,构成棘轮棘爪机构。工作原理其不同于实施例1工作原理之处是当太阳轮1正向(逆时针) 转动时,通过位于行星架层3的棘爪10与齿圈层2上的棘轮牙配合来驱动齿圈 层运动。实施例5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齿圈层2与行星架层3不构成 棘轮机构。工作原理其不同于实施例1工作原理之处是当太阳轮层1正向(逆时针) 转动时,通过行星轮5的轮齿来驱动齿圈层2。实施例6如图7所示,与实施例2的不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驱动轮盘,具有太阳轮层(1)、安置多个行星轮的行星架层(3)、设有内外齿的齿圈层(2),且轮盘一侧面上的各行星齿轮(5)分别与所述太阳轮层(1)的外齿(7)、齿圈层(2)的内齿(8)相啮合而构成行星轮机构,在其另一侧为棘轮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分别正向驱动太阳轮层(1)和齿圈层时(2),太阳轮层(1)、行星架层(3)、齿圈层(2)三层结合成一体正向转动,在分别反向驱动太阳轮层(1)和齿圈层(2)时,太阳轮层(1)、行星架层(3)、齿圈层(2)三层构成行星架层(2)相对静止的行星轮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晓刚马志刚马玉红胡兵亮郑颜平
申请(专利权)人:马晓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