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伸缩旋转的管汇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8325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伸缩旋转的管汇连接结构,属于管汇连接技术领域,其包括由壬连接端、第一直管体和第二直管体,所述第一直管体套设在第二直管体内,所述第一直管体和第二直管体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二弧形接触面和第一弧形接触面。该可伸缩旋转的管汇连接结构,通过设置第一直管体、第二直管体、由壬连接端和螺纹连接端,且第二弧形接触面在由壬连接端内部可进行旋转调向,第一弧形接触面可在螺纹连接端内部进行旋转调向,有效解决了管汇撬之间或管汇之间连接的对中难题,并减少了软管的使用量,增加了管汇撬之间或管汇之间刚性管线连接的用量,大幅提升了管汇撬之间或管汇之间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间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间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伸缩旋转的管汇连接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管汇连接
,具体为一种可伸缩旋转的管汇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管汇撬及管汇连接件是油田钻井、固井、压裂等作业时采用的特种管道传输设备,作业时,管汇撬及管汇连接件之间应组合安装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通道。受设备吊装、定位等限制,管汇撬及管汇连接件之间无法精确定位,给连接造成很大的困难,影响设备安装效率。
[0003]目前,常常大量使用软管将管汇撬和管汇件等串联到一起,由于软管本体强度低,可靠性差,采购价格高的问题,常常造成使用寿命短、安全性差和使用成本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伸缩旋转的管汇连接结构,解决了强度低、可靠性差、使用寿命短和安全性差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伸缩旋转的管汇连接结构,包括由壬连接端、第一直管体和第二直管体,所述第一直管体套设在第二直管体内,所述第一直管体和第二直管体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二弧形接触面和第一弧形接触面,所述第二弧形接触面转动设在由壬连接端内,所述第一弧形接触面外转动设有螺纹连接端,所述由壬连接端和螺纹连接端内均设有密封囊,所述密封囊通过管旋转管接头连接有中间管,所述中间管的另一端设有活塞控制装置,两个所述活塞控制装置分别设在第一直管体和第二直管体外。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直管体和第二直管体外对应活塞控制装置的位置均设有螺纹带,所述第一直管体位于第二直管体的部分设有密封面,所述密封面与第二直管体内壁搭接。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活塞控制装置螺纹设在螺纹带外,所述由壬连接端和螺纹连接端外均卡设有定位销,所述定位销的位置分别与第一弧形接触面和第二弧形接触面的位置对应。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活塞控制装置包括活塞筒,所述活塞筒连接在第一直管体外,所述活塞筒与中间管连通,所述活塞筒内滑动设有活塞板,所述活塞板设为环形。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活塞板的一侧连接有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的另一端与活塞筒连接,所述中间管与活塞筒内弹性组件所在位置的储气腔连通。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活塞板的另一侧连接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外套设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卡设在活塞筒的一侧,所述活塞杆位于活塞筒外的一端搭接有移动环,所述移动环内卡设有螺纹筒,所述螺纹筒螺纹设在螺纹带外。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可伸缩旋转的管汇连接结构,通过设置第一直管体、第二直管体、由壬连接端和螺纹连接端,第一直管体和第二直管体之间可进行滑动伸缩,且第二弧形接触面在由壬连接端内部可进行旋转调向,第一弧形接触面可在螺纹连接端内部进行旋转调向,有效解决了管汇撬之间或管汇之间连接的对中难题,并减少了软管的使用量,增加了管汇撬之间或管汇之间刚性管线连接的用量,大幅提升了管汇撬之间或管汇之间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012]2、该可伸缩旋转的管汇连接结构,通过设置密封面、密封囊、活塞框、活塞板、活塞杆、中间管、螺纹筒和螺纹带,控制螺纹筒转动,此时螺纹筒控制移动环移动,移动环挤压活塞杆和活塞板移动,实现活塞板将活塞框中气体挤压转移至密封囊内,密封囊膨胀对转向后的第一弧形接触面与螺纹连接端之间缝隙进行密封,密封面保证第一直管体和第二直管体接触位置的密封效果,使整体的密封接触效果较佳。
[0013]3、该可伸缩旋转的管汇连接结构,通过设置螺纹连接端和由壬连接端,第一弧形接触面和第二弧形接触面可在其内部转动,同时第一直管体可直接插入第二直管体内,伸缩功能和调节功能使用方便,且连接组装效率和可靠性较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部分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直管体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活塞控制装置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由壬连接端;2、定位销;3、第一直管体;4、密封面;5、第二直管体;6、螺纹连接端;7、第一弧形接触面;8、第二弧形接触面;9、密封囊;10、旋转管接头;11、中间管;12、活塞控制装置;121、活塞筒;122、活塞板;123、弹性组件;124、活塞杆;125、连接套;126、移动环;127、螺纹筒;13、螺纹带。
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20]如图1

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伸缩旋转的管汇连接结构,包括由壬连接端1、第一直管体3和第二直管体5,第一直管体3套设在第二直管体5内,第一直管体3和第二直管体5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二弧形接触面8和第一弧形接触面7,第二弧形接触面8转动设在由壬连接端1内,第一弧形接触面7外转动设有螺纹连接端6,通过设置第一弧形接触面7、第二弧形接触面8、由壬连接端1和螺纹连接端6,方便控制第一弧形接触面7在螺纹连接端6内部进行转动,第二弧形接触面8在由壬连接端1内部转动,使转向调节可顺利进行。
[0021]由壬连接端1和螺纹连接端6内均设有密封囊9,密封囊9通过管旋转管接头10连接有中间管11,通过设置旋转管接头10和中间管11,旋转管接头10与密封囊9连通,且旋转管接头10可拆卸,将中间管11随着第一直管体3取下,通过设置密封囊9,密封囊9内部气压增大时可膨胀,实现对由壬连接端1和第二弧形接触面8之间缝隙进行密封。
[0022]中间管11的另一端设有活塞控制装置12,两个活塞控制装置12分别设在第一直管
体3和第二直管体5外。
[0023]第一直管体3和第二直管体5外对应活塞控制装置12的位置均设有螺纹带13,第一直管体3位于第二直管体5的部分设有密封面4,密封面4与第二直管体5内壁搭接,通过设置第一直管体3和第二直管体5,第一直管体3可在第二直管体5内进行滑动,实现二者之间的伸缩调整,同时密封面4使第一直管体3与第二直管体5之间接触部分密封效果较佳。
[0024]活塞控制装置12螺纹设在螺纹带13外,由壬连接端1和螺纹连接端6外均卡设有定位销2,定位销2的位置分别与第一弧形接触面7和第二弧形接触面8的位置对应,通过设置定位销2,定位销2用于对第一弧形接触面7和第二弧形接触面8起到定位效果,避免其出现随意滑落的情况。
[0025]活塞控制装置12包括活塞筒121,活塞筒121连接在第一直管体3外,活塞筒121与中间管11连通,活塞筒121内滑动设有活塞板122,活塞板122设为环形。
[0026]活塞板122的一侧连接有弹性组件123,弹性组件123的另一端与活塞筒121连接,中间管11与活塞筒121内弹性组件123所在位置的储气腔连通。
[0027]活塞板122的另一侧连接有活塞杆124,活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伸缩旋转的管汇连接结构,包括由壬连接端(1)、第一直管体(3)和第二直管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管体(3)套设在第二直管体(5)内,所述第一直管体(3)和第二直管体(5)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二弧形接触面(8)和第一弧形接触面(7),所述第二弧形接触面(8)转动设在由壬连接端(1)内,所述第一弧形接触面(7)外转动设有螺纹连接端(6),所述由壬连接端(1)和螺纹连接端(6)内均设有密封囊(9),所述密封囊(9)通过管旋转管接头(10)连接有中间管(11),所述中间管(11)的另一端设有活塞控制装置(12),两个所述活塞控制装置(12)分别设在第一直管体(3)和第二直管体(5)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伸缩旋转的管汇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管体(3)和第二直管体(5)外对应活塞控制装置(12)的位置均设有螺纹带(13),所述第一直管体(3)位于第二直管体(5)的部分设有密封面(4),所述密封面(4)与第二直管体(5)内壁搭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伸缩旋转的管汇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控制装置(12)螺纹设在螺纹带(13)外,所述由壬连接端(1)和螺纹连接端(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涛杨俊赵向坤刘长君许新波黄广明王传彪王云飞葛玉星王润琪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威玛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