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大型型钢混凝土梁钢筋优化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7750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大型型钢混凝土梁钢筋优化连接结构,包括:钢梁、外箍筋、内箍筋、外侧腰筋、内侧腰筋、锚栓及拉结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取消原钢梁上的开孔,防止钢梁的受力性能被削弱,降低加工费用;在钢梁内侧布置同外侧腰筋数量一致的内侧腰筋,且内侧腰筋放置在锚栓上,并与锚栓焊接,锚栓可以增加钢梁与混凝土的咬合力,更加安全可靠;通过将贯通拉钩改成分段拉钩,分段拉钩分别设于钢梁两侧将内侧腰筋与外侧腰筋拉结起来,避免穿孔的麻烦,简化了施工流程,方便施工。方便施工。方便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大型型钢混凝土梁钢筋优化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施工
,特别提供一种超大型型钢混凝土梁钢筋优化连接结构,适用于高度超过两米的型钢混凝土梁的结构中。

技术介绍

[0002]型钢混凝土构件是近些年特别流行的一种优质构件,其受力和耐久都要比纯钢结构和纯混凝土结构构件优良,但是这种结构构件的施工相较纯钢结构和纯混凝土结构构件要困难地多。其中型钢混凝土梁的拉结筋的通用设计结构是在钢梁中间穿孔,然后拉结筋穿过孔洞,这就导致一旦钢梁偏位或是孔洞尺寸不合适就会导致无法绑扎拉结筋,甚至如果过多设置孔洞会削弱构件的性能,型钢混凝土梁拉结筋通用布置形式如图1所示。
[0003]目前,型钢混凝土梁多用于转换层,其型钢梁一般较大,拉结筋布置困难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工程的进度以及该结构的推广。此外,对于拉结筋道数较多和间距过密的型钢混凝土结构梁来说,开孔过多过密将会严重影响钢梁的受力性能,影响结构的安全。因此,亟需一种超大型型钢混凝土梁钢筋优化连接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大型型钢混凝土梁钢筋优化连接结构,用于改良现有型钢混凝土梁拉结筋布置困难,避免开孔过多过密从而严重影响钢梁的受力性能,起到提高结构的易施工性和安全性的作用。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大型型钢混凝土梁钢筋优化连接结构,包括:钢梁1、外箍筋2、内箍筋3、外侧腰筋4、内侧腰筋5、锚栓6及拉结筋7;所述钢梁1为H型钢,包括腹板11及两侧翼缘板12,所述钢梁1外部套设有多个外箍筋2,多个外箍筋2沿纵向间隔布置,所述钢梁1外部以及钢梁1与外箍筋2两侧间隙中间套设有内箍筋3,所述内箍筋3位于外箍筋2内并与其进行绑扎固定;所述钢梁1的腹板11两侧设有竖排数列的锚栓6,所述锚栓6上沿竖向间隔布置有内侧腰筋5,所述内侧腰筋5沿纵向设置并焊接在锚栓6上;所述外箍筋2两侧沿竖向间隔布置有外侧腰筋4,所述外侧腰筋4沿纵向设置并绑扎在外箍筋2内侧;所述外侧腰筋4与内侧腰筋5在水平方向上对应设置,两者之间设有拉结筋7,所述拉结筋7外侧拉钩勾在外侧腰筋4上并与外箍筋2及外侧腰筋4绑扎固定,所述拉结筋7内侧拉钩勾在内侧腰筋5上并与锚栓6及内侧腰筋5绑扎固定。
[0006]进一步地,所述钢梁1上方及下方对应设有多个沿横向间隔布置的梁上部纵筋8与梁底部纵筋9,所述梁上部纵筋8与梁底部纵筋9沿纵向设置并与外箍筋2绑扎固定。
[0007]进一步地,所述钢梁1的两侧翼缘板12外侧设有多个抗剪栓10,多个抗剪栓10沿纵向间隔布置。
[0008]进一步地,所述外箍筋2纵向间距为150mm。
[0009]进一步地,所述内箍筋3纵向间距为150mm。
[0010]进一步地,所述锚栓6纵向间距为250mm。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外侧腰筋4竖向间距为200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内侧腰筋5竖向间距为200mm。
[0013]进一步地,所述梁上部纵筋8横向间距为50mm。
[0014]进一步地,所述梁底部纵筋9横向间距为50mm。
[0015]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0016]本技术取消原钢梁上的开孔,防止钢梁的受力性能被削弱,降低加工费用;在钢梁内侧布置同外侧腰筋数量一致的内侧腰筋,且内侧腰筋放置在锚栓上,并与锚栓焊接,锚栓可以增加钢梁与混凝土的咬合力,更加安全可靠;通过将贯通拉钩改成分段拉钩,分段拉钩分别设于钢梁两侧将内侧腰筋与外侧腰筋拉结起来,避免穿孔的麻烦,简化了施工流程,方便施工;本技术性能可靠,方便施工,降低成本,省去开孔环节,实现加快工程进度,降低了燃料的损耗,节能环保,灵活性较强,符合工程实际需要,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现有技术中型钢混凝土梁拉结筋通用布置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21]图5为本技术中钢梁上设置锚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钢梁;2、外箍筋;3、内箍筋;4、外侧腰筋;5、内侧腰筋;6、锚栓;7、拉结筋;8、梁上部纵筋;9、梁底部纵筋;10、抗剪栓;11、腹板;12、翼缘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24]如图2~5所示,一种超大型型钢混凝土梁钢筋优化连接结构,包括:钢梁1、外箍筋2、内箍筋3、外侧腰筋4、内侧腰筋5、锚栓6、拉结筋7、梁上部纵筋8、梁底部纵筋9及抗剪栓10。
[0025]钢梁1为H型钢,包括腹板11及两侧翼缘板12,钢梁1外部套设有多个外箍筋2,多个外箍筋2沿纵向间隔布置,钢梁1外部以及钢梁1与外箍筋2两侧间隙中间套设有内箍筋3,内箍筋3位于外箍筋2内并与其进行绑扎固定;钢梁1的腹板11两侧设有竖排数列的锚栓6,锚栓6上沿竖向间隔布置有内侧腰筋5,内侧腰筋5沿纵向设置并焊接在锚栓6上;外箍筋2两侧沿竖向间隔布置有外侧腰筋4,外侧腰筋4沿纵向设置并绑扎在外箍筋2内侧;外侧腰筋4与内侧腰筋5在水平方向上对应设置,两者之间设有拉结筋7,拉结筋7外侧拉钩勾在外侧腰筋4上并与外箍筋2及外侧腰筋4绑扎固定,拉结筋7内侧拉钩勾在内侧腰筋5上并与锚栓6及内侧腰筋5绑扎固定;钢梁1上方及下方对应设有多个沿横向间隔布置的梁上部纵筋8与梁底部纵筋9,梁上部纵筋8与梁底部纵筋9沿纵向设置并与外箍筋2绑扎固定;钢梁1的两侧翼缘板12外侧设有多个抗剪栓10,多个抗剪栓10沿纵向间隔布置。
[0026]本技术的安装过程如下:
[0027]钢梁1在吊装到位后,先把外箍筋2套在钢梁1上,外箍筋2的间距按设计要求而定,每个工程有所区别。在套上外箍筋2后,在钢梁1上及左右两侧分别套上一道内箍筋3,内箍
筋3与外箍筋2用铁丝绑扎固定,内箍筋3间距与外箍筋2间距一致。套上内外箍筋之后,将外侧腰筋4绑扎在外箍筋2上,将内侧腰筋5焊接在锚栓6上,其中锚栓6间距应按腰筋数量均匀焊接在钢梁1上,保证内侧腰筋5能搁置在锚栓6上,腰筋间距和数量按设计要求均匀布置。腰筋绑扎完成后,将拉结筋7绑扎的拉钩分别勾在外侧腰筋4及内侧腰筋5上,外侧拉钩与外箍筋2和外侧腰筋4绑扎固定,内侧拉钩与锚栓6和内侧腰筋5绑扎固定,拉结筋7的纵向间距同箍筋的间距,竖向间距同锚栓6竖向间距。最后,绑扎梁上部纵筋8和梁底部纵筋9,与箍筋绑扎在一起,浇筑混凝土施工完成。
[0028]在本技术所述的实施例中,外箍筋2、内箍筋3纵向间距均为150mm,锚栓6纵向间距为250mm,外侧腰筋4、内侧腰筋5竖向间距均为200mm,梁上部纵筋8、梁底部纵筋9横向间距均为50mm。
[0029]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大型型钢混凝土梁钢筋优化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梁(1)、外箍筋(2)、内箍筋(3)、外侧腰筋(4)、内侧腰筋(5)、锚栓(6)及拉结筋(7);所述钢梁(1)为H型钢,包括腹板(11)及两侧翼缘板(12),所述钢梁(1)外部套设有多个外箍筋(2),多个外箍筋(2)沿纵向间隔布置,所述钢梁(1)外部以及钢梁(1)与外箍筋(2)两侧间隙中间套设有内箍筋(3),所述内箍筋(3)位于外箍筋(2)内并与其进行绑扎固定;所述钢梁(1)的腹板(11)两侧设有竖排数列的锚栓(6),所述锚栓(6)上沿竖向间隔布置有内侧腰筋(5),所述内侧腰筋(5)沿纵向设置并焊接在锚栓(6)上;所述外箍筋(2)两侧沿竖向间隔布置有外侧腰筋(4),所述外侧腰筋(4)沿纵向设置并绑扎在外箍筋(2)内侧;所述外侧腰筋(4)与内侧腰筋(5)在水平方向上对应设置,两者之间设有拉结筋(7),所述拉结筋(7)外侧拉钩勾在外侧腰筋(4)上并与外箍筋(2)及外侧腰筋(4)绑扎固定,所述拉结筋(7)内侧拉钩勾在内侧腰筋(5)上并与锚栓(6)及内侧腰筋(5)绑扎固定。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大型型钢混凝土梁钢筋优化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1)上方及下方对应设有多个沿横向间隔布置的梁上部纵筋(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显鹏梁雄伟满宁宁孟德兵徐艳宋江平揭伟左丽娜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