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7702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括导光元件、发光元件、背板、吸光元件及反射元件。导光元件具有底面、相对于底面的出光面和连接底面与出光面的入光面。发光元件设置于导光元件的入光面旁。背板具有容置空间。发光元件及导光元件设置于容置空间中。吸光元件至少设置于发光元件与背板之间。吸光元件包括设置于背板上的胶材及设置于胶材上的吸光基材。吸光基材位于导光元件与胶材之间。吸光基材具有凸伸于胶材之侧壁外的延伸部。吸光基材的延伸部、胶材的侧壁及背板定义无胶区。反射元件设置于背板上。反射元件的端部插设于无胶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能减少因溢胶所导致的入光侧亮晕。亮晕。亮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


[0001]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显示科技的发展,除了解析度不断地提升,显示装置的体积也日益轻薄化。此外,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往超窄边框、甚至无边框的方向发展。随着,显示装置的边框越做越窄,显示装置内的背光模块的边框也必须越做越窄。然而,当背光模块的边框越做越窄时,背光模块的发光元件与有效出光区域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使得背光模块的有效出光区的入光侧出现对应发光元件位置的画面亮晕,影响显示装置的品味。
[0003]一般而言,为解决对应发光元件位置的画面亮晕问题,会在背光模块的反射片上贴上吸光胶带,以吸收来自发光元件的部分光束,进而改善对应发光元件位置的画面亮晕问题。然而,由于裁切制程能力的限制及/或离型膜厚度的差异的等原因,吸光胶带的胶材容易溢出吸光胶带的吸光基材外,导致背光模块的有效出光区的入光侧出现对应溢胶位置的亮晕。
[0004]“
技术介绍
”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
技术介绍
”段落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
技术介绍
。在“
技术介绍
”段落所公开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专利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专利技术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能改善因溢胶所导致的入光侧亮晕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包括导光元件、发光元件、背板、吸光元件及反射元件。导光元件具有底面、相对于底面的出光面和连接底面与出光面的入光面。发光元件设置于导光元件的入光面旁。背板具有容置空间。发光元件及导光元件设置于容置空间中。吸光元件至少设置于发光元件与背板之间。吸光元件包括设置于背板上的胶材及设置于胶材上的吸光基材。吸光基材位于导光元件与胶材之间。吸光基材具有凸伸于胶材之侧壁外的延伸部,且吸光基材的延伸部、胶材的侧壁及背板定义无胶区。反射元件设置于背板上。反射元件的端部插设于无胶区。
[0007]基于上述,由于背光模块之反射元件的端部插设在吸光基材下的无胶区中,因此,吸光元件的胶材不易溢出吸光基材外,因溢胶所导致的背光模块入光侧的亮晕问题可获得改善。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0009]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上视暨透视示意图。
[0010]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上视暨透视示意图。
[0011]图4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0012]附图标记列表
[0013]10、10A、10B:背光模块
[0014]110:导光元件
[0015]111、151:端部
[0016]112:底面
[0017]114:出光面
[0018]116:入光面
[0019]120:发光元件
[0020]130:背板
[0021]130a:容置空间
[0022]131:底部
[0023]131s1、141s1、141s2:表面
[0024]132:侧壁部
[0025]133:顶部
[0026]140、140A:吸光元件
[0027]141:吸光基材
[0028]141a、141aA:延伸部
[0029]141a1:弧状区
[0030]141b:主要部
[0031]142:胶材
[0032]142s3、150s3:侧壁
[0033]150:反射元件
[0034]160:软性印刷电路
[0035]170:光学膜片
[0036]g:间距
[0037]NA:无胶区
[0038]T142、T150:厚度
[0039]W1:第一宽度
[0040]W2:第二宽度
[0041]x:方向
[0042]θ: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43]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
[004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上视暨透视示意图。图2示出背光模块10的发光元件120、吸光元件140及反射元件150,而省略背光模块10的其它构件。
[0045]请参照图1,背光模块10包括导光元件110及发光元件120。导光元件110具有底面112、相对于底面112的出光面114和连接底面112与出光面114的入光面116。发光元件120设置于导光元件110的入光面116旁。入光面116为导光元件110的侧面。导光元件110的出光面114为导光元件110的顶面。发光元件120发出的光束(未绘示)从导光元件110的侧面进入导光元件110,而从导光元件110的顶面出射。简言之,背光模块10为侧入式背光模块。导光元件110的材质例如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等可透光材质。发光元件120例如为发光二极体,但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20也可由灯管取代。
[0046]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还包括软性印刷电路160,软性印刷电路160电连接至发光元件120。在本实施例中,软性印刷电路160可选择性地设置于导光元件110的顶面(即,出光面114)上。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可选择性地是倒组的侧入式背光模块,但本专利技术不局限于此。
[0047]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还包括至少一光学膜片170,光学膜片170设置于导光元件110的出光面114上。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光学膜片170可选自扩散片、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反射式偏光增光膜(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DBEF)、棱镜片(Prism Sheet)或其组合,但本专利技术不局限于此。
[0048]在本实施例中,软性印刷电路160的一部分可选择性地设置于至少一光学膜片170上,其中至少一光学膜片170位于软性印刷电路160的一部分与导光元件110之间。然而,本专利技术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软性印刷电路160的一部分也可直接设置于导光元件110上。
[0049]背光模块10还包括背板130,背板130具有容置空间130a,其中发光元件120及导光元件110设置于容置空间130a中。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背板130可包括底部131和侧壁部132,其中底部131及侧壁部132夹有角度θ,以定义容置空间130a。在本实施例中,背板130还可选择性地包括顶部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导光元件、发光元件、背板、吸光元件以及反射元件,其中所述导光元件具有底面、相对于所述底面的出光面和连接所述底面与所述出光面的入光面;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导光元件的所述入光面旁;所述背板具有容置空间,其中所述发光元件及所述导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吸光元件至少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背板之间,其中所述吸光元件包括胶材以及吸光基材,其中所述胶材设置于所述背板上;以及所述吸光基材设置于所述胶材上,且位于所述导光元件与所述胶材之间,其中所述吸光基材具有凸伸于所述胶材的侧壁外的延伸部,且所述吸光基材的所述延伸部、所述胶材的所述侧壁及所述背板定义无胶区;以及所述反射元件设置于所述背板上,其中所述反射元件的端部插设于所述无胶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基材的所述延伸部直接接触于所述反射元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基材的所述延伸部的相对两表面分别直接接触于所述导光元件及所述反射元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基材具有面向所述背板的表面,且所述胶材及所述反射元件直接接触于所述吸光基材的所述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元件的侧壁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璨鸿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