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治太白贝母根腐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37296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治太白贝母根腐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侧胞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贝莱斯芽孢杆菌。本申请通过不同有益菌的协同作用,达到抑制病原菌,减少病害的目的,多菌种合理配合,其适应性、稳定性显著增加。本申请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单独使用时对太白贝母的根腐病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与恶霉灵联合使用后发病率控制在约10%左右,取得非常好的防治效果。取得非常好的防治效果。取得非常好的防治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防治太白贝母根腐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涉及一种用于防治太白贝母根腐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太白贝母是川贝母的重要基源植物,以其干燥鳞茎入药,具润肺平喘,镇咳祛痰和抗炎等功效,一般种植4年后采收,在重庆、四川、宁夏、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均有分布,其种植规模在重庆发展快速。根腐病属真菌性土传病害,一般从第三年开始发病,地下鳞茎感病后开始腐烂,一经感病病害发展迅速,一周内腐烂面积可达80%,重者5

7天可使整个太白贝母全部感染而死亡,给太白贝母者带来严重损失,长期种植太白贝母的地块尤难控制。
[0003]传统防治方法是在播种前用恶霉灵或多菌灵浸种,整个生产过程频繁使用化学药剂如多菌灵、60%铜钙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恶霉灵等灌根。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造成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还会造成土壤有益菌群减少、病原菌耐药性增强,导致土壤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失衡,化学药剂防效变差,土传病害加剧,造成恶性循环,加大防治难度。
[0004]使用有益微生物可改善土壤中微生物菌群结构,通过有益菌同病原菌之间的作用达到抑制病原菌,减少病害的目的。目前,单独使用贝莱斯芽孢杆菌来防治半夏、百香果根腐病的报道较多,但关于太白贝母根腐病的生物防治尚没有报道。因此需要太白贝母根腐病的有效生物防治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治太白贝母根腐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制备方法及应用,其包括如下实施方式:
[0006]实施方式1、一种用于防治太白贝母根腐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侧胞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贝莱斯芽孢杆菌。
[0007]实施方式2、根据实施方式1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胞芽孢杆菌为侧胞芽孢杆菌菌液、所述枯草芽孢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菌液、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为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液,其中,所述侧胞芽孢杆菌菌液、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和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液通过将所述侧胞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经各自发酵后获得。
[0008]实施方式3、根据实施方式2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胞芽孢杆菌菌液:枯草芽孢杆菌菌液: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液的体积比为5~15:15~25:60~80。
[0009]实施方式4、根据实施方式2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胞芽孢杆菌菌液、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和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液的芽孢形成率≥80%,含菌量≥109CFU/ml。
[0010]实施方式5、一种实施方式1至4中任一项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11]菌种活化:分别将侧胞芽孢杆菌菌种、枯草芽孢杆菌菌种、和贝莱斯芽孢杆菌菌种
接种至菌种活化培养基进行活化,得到活化后的侧胞芽孢杆菌菌种、活化后的枯草芽孢杆菌菌种、和活化后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菌种;
[0012]制备种子液:将所述活化后的侧胞芽孢杆菌菌种、活化后的枯草芽孢杆菌菌种、和活化后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菌种,分别进行二级菌种培养,制得侧胞芽孢杆菌种子液、枯草芽孢杆菌种子液、和贝莱斯芽孢杆菌种子液;
[0013]制备发酵液:将所述侧胞芽孢杆菌种子液、枯草芽孢杆菌种子液、和贝莱斯芽孢杆菌种子液各自发酵,制得侧胞芽孢杆菌发酵液、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和贝莱斯芽孢杆菌发酵液;
[0014]制备复合微生物菌剂:将所述侧胞芽孢杆菌发酵液、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和贝莱斯芽孢杆菌发酵液按比例混合后进一步发酵,制得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
[0015]实施方式6、根据实施方式5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胞芽孢杆菌菌种和所述枯草芽孢杆菌菌种的所述菌种活化培养基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菌种的所述菌种活化培养基为LB培养基。
[0016]实施方式7、根据实施方式5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菌种培养如下进行:
[0017]制备一级种子液:将所述活化后的侧胞芽孢杆菌菌种、活化后的枯草芽孢杆菌菌种、和活化后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菌种,分别接种于一级种子培养基进行培养,制得侧胞芽孢杆菌一级种子液、枯草芽孢杆菌一级种子液、和贝莱斯芽孢杆菌一级种子液;
[0018]制备二级种子液:将所述侧胞芽孢杆菌一级种子液、枯草芽孢杆菌一级种子液、和贝莱斯芽孢杆菌一级种子液,分别接种于二级种子培养基进行培养,制得侧胞芽孢杆菌二级种子液、枯草芽孢杆菌二级种子液、和贝莱斯芽孢杆菌二级种子液。
[0019]实施方式8、根据实施方式7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0020]所述侧胞芽孢杆菌菌种和所述枯草芽孢杆菌菌种的所述二级种子培养基包括:3~7wt%大豆液,2~4wt%红糖,0.3~0.5wt%NaCl,0.1~0.3wt%硫酸镁,0.2~0.4wt%磷酸氢二钾,和余量的水;其中,所述大豆液通过将大豆加水泡发后打浆制得;
[0021]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的所述二级种子培养基包括:1.5~3.5wt%酵母浸膏、1~2wt%玉米粉、1~2wt%磷酸氢二钾,1.5~3.5wt%硫酸铵,和余量的水。
[0022]实施方式9、一种防治太白贝母根腐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施用前述任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
[0023]实施方式10、一种防治太白贝母根腐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前述任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和恶霉灵联合施用。
[0024]在太白贝母种植中的应用实践表明,单一菌种防治根腐病效果不稳定,多菌种合理配合后,其适应性、稳定性增加,土壤中该菌含量分别较单一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和贝莱斯芽孢杆菌显著增加,田间防效也较单一菌种和化学药剂处理显著增加。本申请通过不同有益菌的协同作用,达到抑制病原菌,减少病害的目的。应用试验表明,用病原菌处理后,太白贝母出苗后病害发生率超过97%。而用病原菌先侵染太白贝母鳞茎,在出苗后用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处理,病害发生率只有23.4%。模拟自然状态下的土壤,即使病菌数量较多,只要加入的复合微生物菌剂达到一定数量,特别是在出苗后使用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预防,病害仍能明显控制。本申请的复合微生物菌剂与恶霉灵联合使用后,发病率控制在约10%
左右,取得非常好的防治效果。
[0025]说明书附图
[0026]图1是本申请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0028]在本申请中,除非特别指出或者根据上下文的理解可以得出不同的含义,否则各个术语具有本领域通常理解的含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防治太白贝母根腐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侧胞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贝莱斯芽孢杆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胞芽孢杆菌为侧胞芽孢杆菌菌液、所述枯草芽孢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菌液、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为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液,其中,所述侧胞芽孢杆菌菌液、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和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液通过将所述侧胞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经各自发酵后获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胞芽孢杆菌菌液:枯草芽孢杆菌菌液: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液的体积比为5~15:15~25:60~80。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胞芽孢杆菌菌液、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和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液的芽孢形成率≥80%,含菌量≥109CFU/ml。5.一种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菌种活化:分别将侧胞芽孢杆菌菌种、枯草芽孢杆菌菌种、和贝莱斯芽孢杆菌菌种接种至菌种活化培养基进行活化,得到活化后的侧胞芽孢杆菌菌种、活化后的枯草芽孢杆菌菌种、和活化后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菌种;制备种子液:将所述活化后的侧胞芽孢杆菌菌种、活化后的枯草芽孢杆菌菌种、和活化后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菌种,分别进行二级菌种培养,制得侧胞芽孢杆菌种子液、枯草芽孢杆菌种子液、和贝莱斯芽孢杆菌种子液;制备发酵液:将所述侧胞芽孢杆菌种子液、枯草芽孢杆菌种子液、和贝莱斯芽孢杆菌种子液各自发酵,制得侧胞芽孢杆菌发酵液、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和贝莱斯芽孢杆菌发酵液;制备复合微生物菌剂:将所述侧胞芽孢杆菌发酵液、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和贝莱斯芽孢杆菌发酵液按比例混合后进一步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继朋孙年喜高兴蓉吴薇微杨雪李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渝本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潼南区中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