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混播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37020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混播方法,它涉及一种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方法。它解决了现有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方法存在轮作难以实现、单纯种植抗病品种大豆产量低的问题。方法:一、将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大豆品种和丰产大豆品种同时混合播种;二、进行施肥、耕作和栽培管理;三、正常收获。本发明专利技术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混播方法,可减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也防止单独种植抗线虫品种时抗病性丧失,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安全,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易于栽培管理、产量高并可大面积生产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方法。
技术介绍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世界大豆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是由大豆胞囊线虫(T/eferacferag/少c/w^Ichinohe)侵染引起的病害,其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 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病原体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和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 大豆胞囊线虫病每年在全球农业上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一般可使大豆减产 5% 10%,严重的可达30% 50%,甚至绝产。连续种植大豆1 5年,会使 土壤中的线虫种群数量增加、危害严重、大豆减产。现有对大豆胞囊线虫病最 经济有效的控制方法为大豆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或种植抗病品种。但是目前轮作 难以实现,抗病品种虽然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数量、减轻危害, 但抗病品种丰产性差(大豆产量低),致使难以达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方法存在轮作难以实 现、单纯种植抗病品种大豆产量低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 混播方法。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混播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 一、按1 : 1 1 : 3的 质量比将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品种和丰产大豆品种混合后同时播种在土壤中;二、进行施肥、耕作和栽培管理;三、在大豆成熟后收获;其中步骤一中 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品种为抗线4号或抗线5号;步骤一中丰产大豆品种为 东农42、东农47、黑农35或黑农44;步骤一中大豆播种量为70 80 kg/公顷。 本专利技术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混播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大豆田土壤中胞 囊线虫的胞囊、卵和二龄幼虫数量,尤其降低第二年的虫源基数,提高大豆的 产量(在大豆2年连作土壤种植后,混种大豆产量比净种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品 种大豆增产7.5% 32.1%,混种大豆产量比净种丰产大豆品种增产22.3% 50.3%;在大豆16年连作土壤种植后,混种大豆产量比净种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品种增产13% 32.4%,混种大豆产量比净种丰产大豆品种增产11.4% 30.6%。),同时防止单独种植抗线虫品种时抗病性丧失,不污染环境,对人畜 无害、安全、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提高产量并可大面积生产应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 式间的任意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混播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 一、按l : 1 1 : 3的质量比将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品种和丰产大豆品种混合后同时播种在土壤中;二、进行施肥、耕作和栽培管理;三、在大豆 成熟后收获;其中步骤一中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品种为抗线4号或抗线5 号;步骤一中丰产大豆品种为东农42、东农47、黑农35或黑农44;步骤一 中大豆播种量为70 80kg/公顷。本实施方式步骤一中也可以选择与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品种生育期相 同或相近的其他大豆品种作为丰产大豆品种。本实施方式步骤一中按照常规方法播种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品种和丰 产大豆品种。本实施方式步骤二中施肥、耕作和栽培是按照常规方式实施。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品种和丰产大豆品种的质量比为1 : 1 1 : 2。其它步骤及参 数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品种和丰产大豆品种的种子质量比为1 : 2。其它步骤及参数 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大 豆的播种量为72 78kg/公顷。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至三相同。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大 豆的播种量为75kg/公顷。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实施方式一至三相同。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混播方法按以下步骤 实现 一、按1 : 2的种子质量比将抗线4号和黑农35混合后同时播种在土壤中;二、进行施肥、耕作和栽培管理;三、大豆成熟后收割;其中步骤一中大 豆的播种量为75kg/公顷。按照本实施方式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混播方法在连作2年大豆田种植 后,经测得大豆田土壤中胞囊线虫的胞囊、卵和二龄幼虫数量分别减少了 30.5%、 54.25°/。和24.5°/。,混种大豆产量比净种抗线4号增产20.4%,混种大 豆产量比净种黑农35增产36.9%。按照本实施方式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混播方法在连作16年大豆田中种 植后,经测得大豆田土壤中胞囊线虫的胞囊、卵和二龄幼虫数量分别减少 25.9%、 42.3%和22.8%,混种大豆产量比净种抗线4号增产13%,混种大豆产 量比净种黑农35增产28.2%。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混播方法按以下步骤 实现 一、按1 : 3的质量比将抗线5号和东农47混合后同时播种在土壤中; 二、进行施肥、耕作和栽培管理;三、大豆成熟后收割;其中步骤一中大豆的 播种量为75kg/公顷。按照本实施方式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混播方法在连作2年大豆田种植 后,经测得大豆田土壤中胞囊线虫的胞囊、卵和二龄幼虫数量分别减少23.2%、 46.2%和54.3%,混种大豆产量比净种抗线5号增产28.4%,混种大豆产量比 净种东农47增产44.8%。按照本实施方式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混播方法在连作16年大豆田中种 植后,经测得大豆田土壤中胞囊线虫的胞囊、卵和二龄幼虫数量分别减少 19.4%、 51.9%和21.2%,混种大豆产量比净种抗线5号增产14.6%,混种大豆 产量比净种东农47增产30.2%。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混播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一、按1∶1~1∶3的质量比将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品种和丰产大豆品种混合后同时播种在土壤中;二、进行施肥、耕作和栽培管理;三、在大豆成熟后收获;其中步骤一中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品种为抗线4号或抗线5号;步骤一中丰产大豆品种为东农42、东农47、黑农35或黑农44;步骤一中大豆播种量为70~80kg/公顷。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 在于步骤一中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品种和丰产大豆品种的质量比为1 : l 1 : 2。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其 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大豆的播种量为72 78kg/公顷。全文摘要,它涉及一种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方法。它解决了现有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方法存在轮作难以实现、单纯种植抗病品种大豆产量低的问题。方法一、将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大豆品种和丰产大豆品种同时混合播种;二、进行施肥、耕作和栽培管理;三、正常收获。本专利技术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混播方法,可减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也防止单独种植抗线虫品种时抗病性丧失,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安全,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易于栽培管理、产量高并可大面积生产应用。文档编号A01G13/00GK101518187SQ20091007174公开日2009年9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8日专利技术者李春杰, 许艳丽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混播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混播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一、按1∶1~1∶3的质量比将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品种和丰产大豆品种混合后同时播种在土壤中;二、进行施肥、耕作和栽培管理;三、在大豆成熟后收获;其中步骤一中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品种为抗线4号或抗线5号;步骤一中丰产大豆品种为东农42、东农47、黑农35或黑农44;步骤一中大豆播种量为70~80kg/公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艳丽李春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