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岸线生态修复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7000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岸线生态修复的结构,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多个仿生石和多个浮漂,相邻的所述仿生石和浮漂之间设置有易拆装连接链,所述易拆装连接链包括基杆、基环、U形连接件、端块、连接棒和限位结构,所述仿生石和浮漂的两侧表面均固定有基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现有技术中的海岸线生态修复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在仿生石和浮漂之间设计了易拆装连接链,可提高整个海岸线生态修复结构的组装便捷性,方便操作人员在海岸线上快速的搭建该生态修复结构,增加施工便捷性和效率,从而在海岸线上快速搭建出一条由仿生石和浮漂组合而成的海岸线生态修复围栏,防止海岸线上的垃圾往海洋深处漂流,达到海岸线生态修复的效果。达到海岸线生态修复的效果。达到海岸线生态修复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岸线生态修复的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海岸线生态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海岸线生态修复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海岸带地区作为人口高度集聚区域,海岸带的生态系统受到人为长期干扰,再加上海岸带本身的脆弱性,生态问题比较突出,随着城镇化、滨海工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明显增加,据调查,我国海滩垃圾主要来源是生活垃圾和旅游垃圾,分别占垃圾总量的39.26%和25.23%,且呈逐渐恶化的趋势,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对海岸线生态修工作尤为重要;
[0003]海岸线生态修复,就是通过一系列人工手段在海岸线附近进行海洋生态修复,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在海岸线附近搭建仿生石漂浮护栏,来阻止海岸线上的垃圾往海洋深处漂流,全面提升海岸带生态环境基础保障能力,同时方便后期人工进行海洋垃圾的清理;
[0004]如公开号为“CN212956350U”的现有专利中所公开的“一种利用仿生石进行海岸线生态修复的结构,包括仿生石本体和连接带,连接带之间阵列地固定连接有仿生石本体,通过设置有仿生石本体、连接带、浮漂、配重块等相关结构
……”
,可以看出该申请中所描述的就是一种通过仿生石、连接带和浮漂组成的漂浮护栏结构,从而达到防止垃圾往海洋深处漂流的作用,对海洋生态进行修复;
[0005]但上述专利中的海岸线生态修复结构在实际使用时,因仿生石和浮漂之间采用的是传统连接带进行连接的,且没有设计相应的便捷式拆装结构,导致该海岸线生态修复结构也就是漂浮护栏结构,无法在海岸线实现快速的组合连接,降低了整体的组装效率,同时当后期其中的某个仿生石或浮漂损坏时,也不便于操作人员进行拆卸维护,也降低了该结构整体的维护便捷性,为此本技术需要对该专利中的海岸线生态修复结构进行优化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岸线生态修复的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海岸线生态修复结构组装效率不高,以及后续不易维护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海岸线生态修复的结构,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多个仿生石和多个浮漂,相邻的所述仿生石和浮漂之间设置有易拆装连接链,所述易拆装连接链包括基杆、基环、U形连接件、端块、连接棒和限位结构,所述仿生石和浮漂的两侧表面均固定有基环,所述基杆位于两个基环之间,所述基杆的两端均固定有端块,所述U形连接件从基环内侧穿过,且U形连接件的两端均贯穿至端块的一侧,所述基杆的两端均开设有与连接棒相对应的竖向穿孔,所述U形连接件的两端也开设有与连接棒相对应的通孔,所述连接棒通过竖向穿孔贯穿基杆,且连接棒的两端分别通过通孔贯穿至U形连接件的顶部和底部,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连接棒和基杆之间,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开设在基
杆内部的内活动腔,所述内活动腔内通过弹簧活动安装有内活动块,所述内活动块的一侧固定有限位块,所述连接棒的中心处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块的端部贯穿至限位孔中,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侧连接块、侧滑道和拨筒,所述内活动块的上下表面均固定有侧连接块,所述内活动腔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侧滑道,所述拨筒滑动套设在基杆的端部表面,且侧连接块与拨筒的内壁相固定。
[0008]优选的,所述内活动块的另一侧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弹簧的一端插入至安装槽中,所述拨筒的表面开设有环形拨口,所述竖向穿孔和内活动腔之间开设有与限位块相对应的侧孔。
[0009]优选的,所述易拆装连接链还包括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端块的两端表面均开设有与U形连接件相对应的端孔,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嵌入固定在端孔内壁的第一橡胶座,所述第一橡胶座的表面设有一体式的圆形凸起,所述U形连接件的两端表面均开设有环形卡槽,且圆形凸起嵌入至环形卡槽中,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包括嵌入固定在竖向穿孔一侧内壁的第二橡胶座,所述第二橡胶座的表面设有一体式的弧形定位凸起,所述弧形定位凸起嵌入至限位孔中。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对现有技术中的海岸线生态修复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在仿生石和浮漂之间设计了易拆装连接链,可提高整个海岸线生态修复结构的组装便捷性,方便操作人员在海岸线上快速的搭建该生态修复结构,增加施工便捷性和效率,从而在海岸线上快速搭建出一条由仿生石和浮漂组合而成的海岸线生态修复围栏,防止海岸线上的垃圾往海洋深处漂流,达到海岸线生态修复的效果,同时方便后续对这些海洋垃圾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图1中易拆装连接链的局部放大图;
[0013]图3为本技术U形连接件和基杆连接处的剖视图;
[0014]图中:1、仿生石;2、浮漂;3、易拆装连接链;31、基杆;311、竖向穿孔;32、基环;33、U形连接件;34、端块;341、端孔;35、连接棒;36、限位结构;361、内活动腔;362、弹簧;363、内活动块;364、限位块;365、限位孔;366、侧连接块;367、侧滑道;368、拨筒;37、第一定位结构;371、第一橡胶座;372、圆形凸起;373、环形卡槽;38、第二定位结构;381、第二橡胶座;382、弧形定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6]实施例1
[0017]请参阅图1至图3,为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海岸线生态修复的结构,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多个仿生石1和多个浮漂2,相邻的仿生石1和
浮漂2之间设置有易拆装连接链3,可提高仿生石1和浮漂2之间的组装便捷性,多个仿生石1和浮漂2通过易拆装连接链3可以组成一条飘在海面上的围栏,从而阻挡海岸线上的垃圾往海洋深处漂流,防止这些垃圾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起到海洋生态修复的目的,易拆装连接链3包括基杆31、基环32、U形连接件33、端块34、连接棒35和限位结构36,仿生石1和浮漂2的两侧表面均固定有基环32,基杆31位于两个基环32之间,基杆31的两端均焊接固定有端块34,U形连接件33从基环32内侧穿过,且U形连接件33的两端均贯穿至端块34的一侧,基杆31的两端均开设有与连接棒35相对应的竖向穿孔311,U形连接件33的两端也开设有与连接棒35相对应的通孔,连接棒35通过竖向穿孔311贯穿基杆31,且连接棒35的两端分别通过通孔贯穿至U形连接件33的顶部和底部,可对贯穿后的U形连接件33起到稳定限位的作用,从而保证基杆31和基环32之间的稳定连接,后续也只需将连接棒35拔出,即可直接将U形连接件33与端块34分离,实现仿生石1和浮漂2之间的拆分,方便后续对损坏的仿生石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岸线生态修复的结构,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多个仿生石(1)和多个浮漂(2),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仿生石(1)和浮漂(2)之间设置有易拆装连接链(3),所述易拆装连接链(3)包括基杆(31)、基环(32)、U形连接件(33)、端块(34)、连接棒(35)和限位结构(36),所述仿生石(1)和浮漂(2)的两侧表面均固定有基环(32),所述基杆(31)位于两个基环(32)之间,所述基杆(31)的两端均固定有端块(34),所述U形连接件(33)从基环(32)内侧穿过,且U形连接件(33)的两端均贯穿至端块(34)的一侧,所述基杆(31)的两端均开设有与连接棒(35)相对应的竖向穿孔(311),所述U形连接件(33)的两端也开设有与连接棒(35)相对应的通孔,所述连接棒(35)通过竖向穿孔(311)贯穿基杆(31),且连接棒(35)的两端分别通过通孔贯穿至U形连接件(33)的顶部和底部,所述限位结构(36)设置在连接棒(35)和基杆(31)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岸线生态修复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36)包括开设在基杆(31)内部的内活动腔(361),所述内活动腔(361)内通过弹簧(362)活动安装有内活动块(363),所述内活动块(363)的一侧固定有限位块(364),所述连接棒(35)的中心处开设有限位孔(365),所述限位块(364)的端部贯穿至限位孔(365)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岸线生态修复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36)还包括侧连接块(366)、侧滑道(367)和拨筒(368),所述内活动块(3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叶陈志禄王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