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程波专利>正文

软水器以及应用其的加湿设备、软水树脂柱再生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35684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软水器以及应用其的加湿设备、软水树脂柱再生方法,其中的软水器,包括:储水桶,储水桶内形成有储水空间;移动隔板,位置可移动地处于储水空间内,移动隔板将储水空间分隔为硬水区与软水区;软水树脂柱,其具有硬水入口以及软水出口,软水出口与软水区连通;泵送部件,其具有泵入口及泵出口,其中,泵入口通过第一管路与硬水区连通,泵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硬水入口连通;注水结构,与硬水区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运行软水时,移动隔板从软水区向硬水区移动,通过该随硬水和软水体积变化而移动的移动隔板,软水器实际上让硬水区和软水区交替转换使用空间,不存在现有技术中的硬水区在软水之后闲置的空间浪费,节省设备空间,软水效率较高。软水效率较高。软水效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软水器以及应用其的加湿设备、软水树脂柱再生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软水器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软水器以及应用其的加湿设备、软水树脂柱再生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超声波加湿器中有的配套有软水器,以提供经软水树脂处理过的软化水,其目的是使用自来水而不是有一定成本的纯净水。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沉淀形成的水垢会严重影响加湿器雾化片的雾化效率,低成本紧凑型的配套加湿器能使超声波加湿器直接使用自来水,具有更好的经济性。需要说明的是,与加湿器配套的软水器不同于一般的软水器,具体而言,一般的软水器是连续软水器,水通过软水树脂柱以后直接进入需要使用软水的设备,而与加湿器配套使用的软水器的目的是生产出来一定体积的软水储存备加湿器使用,软水器的软水速度最少1L/分钟,但家用加湿器的用水量却是0.2

0.6L/小时,所以需要一个简易的软水器存储足量的软水,能够一次软化例如10L水,以满足一个加湿器的长时间使用。
[0003]一般的加湿器配套软水器通常包括水泵、软水树脂柱(腔)、硬水区、软水区。硬水区储存自来水,水泵将硬水区的硬水泵到软水树脂柱,经过其软化后进入软水区,等待加湿器的调用。该种结构的问题是水软化处理后硬水区闲置,浪费了设备空间。如果软水器的储水区不区分硬水区和软水区,也即硬水与软水共用一个储水区,硬水经软化后仍然进入硬水区,则待软化水需要很多次的循环经过软水树脂柱来软化,计算表明,理想状态同样时间软化循环后硬度与分区软化相比,硬度降低约64%(分区软化硬度降低100%),显然效率太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软水器以及应用其的加湿设备、软水树脂柱再生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软水器储水区内的硬水区与软水区容积固定导致软化处理后硬水区空间闲置,浪费了设备空间或者硬水区与软水区两者共用导致软化效率过低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软水器,包括:
[0006]储水桶,所述储水桶内形成有储水空间;
[0007]移动隔板,位置可移动地处于所述储水空间内,所述移动隔板将所述储水空间分隔为硬水区与软水区;
[0008]软水树脂柱,其具有硬水入口以及软水出口,所述软水出口与所述软水区连通;
[0009]泵送部件,其具有泵入口及泵出口,其中,所述泵入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硬水区连通,所述泵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硬水入口连通;
[0010]注水结构,与所述硬水区连通。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12]所述移动隔板的外边缘与所述储水空间的壁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14]所述移动隔板上具有过流孔,所述过流孔上可拆卸地连接有封盖,所述封盖具有使所述硬水区与所述软水区彼此隔离的软水状态以及使所述硬水区与所述软水区连通的树脂再生状态;和/或,所述储水桶的顶部具有顶部开口,所述顶部开口上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罩盖。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16]所述移动隔板水平置于所述储水空间内,所述硬水区与软水区上下布置且所述硬水区处于所述软水区的下方。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18]所述注水结构为管体,所述管体贯穿所述移动隔板竖直设置于所述储水空间内,所述移动隔板与所述管体的管壁之间具有第二密封件;和/或,
[0019]所述软水树脂柱贯穿所述移动隔板竖直设置于所述储水空间内,所述移动隔板与所述软水树脂柱的外壁之间具有第三密封件。
[00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21]所述注水结构和/或所述软水树脂柱悬空架设于所述储水空间的底壁上。
[00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23]所述第一管路和/或所述第二管路从所述注水结构的中空管内穿行。
[00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25]所述储水桶的底部构造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处于所述硬水区的下方区域,所述泵送部件组装于所述容置腔内。
[002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加湿设备,包括上述的软水器。
[002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如上述的软水器的软水树脂柱再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8]将所述封盖切换至所述树脂再生状态;
[0029]向所述储水空间内添加再生盐水;
[0030]控制所述泵送部件运行。
[003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软水器以及应用其的加湿设备、软水树脂柱再生方法,储水桶内设置了位置可移动地移动隔板将储水空间分隔为硬水区与软水区,在向储水空间内注硬水(例如自来水)时,硬水经由注水结构进入硬水区,此时软水区内无水,在硬水区内水体积的增加移动隔板向软水区同步移动,占据软水区的容纳空间,在运行软水时,硬水在泵送部件的泵送作用下流出硬水区进入软水区,移动隔板相应地从软水区向硬水区移动,通过该随硬水和软水体积变化而移动的移动隔板,软水器实际上让硬水区和软水区交替转换使用空间,不存在现有技术中的硬水区在软水之后闲置的空间浪费,从而达到节省设备空间的目的,同时由于非硬水与软水的混合软化,因此软水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软水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软水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的箭头示出软化水进入软水区的流向。
[0034]附图标记表示为:
[0035]1、储水桶;11、硬水区;12、软水区;13、容置腔;2、移动隔板;21、第一密封件;22、过流孔;23、封盖;24、间隔支撑件;3、软水树脂柱;31、硬水入口;32、软水出口;33、第三密封件;4、泵送部件;5、注水结构;51、第二密封件;52、注水口;53、出水口;6、罩盖;7、脚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7]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能够用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0038]结合参见图1及图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软水器,包括:
[0039]储水桶1,储水桶1内形成有储水空间,用于存储软化之前的硬水以及软化之后的软水;移动隔板2,位置可移动地处于储水空间内,移动隔板2将储水空间分隔为硬水区11与软水区12,能够理解的是,硬水区11与软水区12两者在软水过程中彼此不连通;软水树脂柱3,其具有硬水入口31以及软水出口32,软水出口32与软水区12连通,该软水树脂柱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水桶(1),所述储水桶(1)内形成有储水空间;移动隔板(2),位置可移动地处于所述储水空间内,所述移动隔板(2)将所述储水空间分隔为硬水区(11)与软水区(12);软水树脂柱(3),其具有硬水入口(31)以及软水出口(32),所述软水出口(32)与所述软水区(12)连通;泵送部件(4),其具有泵入口及泵出口,其中,所述泵入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硬水区(11)连通,所述泵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硬水入口(31)连通;注水结构(5),与所述硬水区(1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隔板(2)的外边缘与所述储水空间的壁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2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隔板(2)上具有过流孔(22),所述过流孔(22)上可拆卸地连接有封盖(23),所述封盖(23)具有使所述硬水区(11)与所述软水区(12)彼此隔离的软水状态以及使所述硬水区(11)与所述软水区(12)连通的树脂再生状态;和/或,所述储水桶(1)的顶部具有顶部开口,所述顶部开口上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罩盖(6)。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软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隔板(2)水平置于所述储水空间内,所述硬水区(11)与软水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波
申请(专利权)人:程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