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智能驾驶测试用超薄移动平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3680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2 09:17
本申请涉及一种汽车智能驾驶测试用超薄移动平板,属于汽车智能驾驶测试的技术领域,其包括底壳、包覆底壳的顶壳和驱动单元,驱动单元位于底壳和顶壳之间,驱动单元包括驱动壳、驱动轮、第一弹簧和为驱动轮提供动力的伺服电机,驱动轮与驱动壳外壁转动连接,转动轴水平设置,底壳上开设有使驱动轮向下突出底壳底面的轮槽,伺服电机固定在驱动壳内部,第一弹簧竖直设置,第一弹簧一端与驱动壳底部内壁抵接,另一端与顶壳内壁可拆卸连接,驱动壳相对底壳滑动设置,滑动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一弹簧极限压缩状态时,驱动轮完全收纳在底壳和顶壳之间,本申请具有减少牵引装置被碾压后的损坏程度,增强牵引装置耐用性的效果。增强牵引装置耐用性的效果。增强牵引装置耐用性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智能驾驶测试用超薄移动平板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车智能驾驶测试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智能驾驶测试用超薄移动平板。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为了降低由驾驶员人为因素引起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提高通行效率,越来越多的主机厂投入研发自动驾驶车辆。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作为主动驾驶的一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对AEB系统测试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常测试时工程师会使用目标物来代替真实的行人或车辆。
[0003]目前行业主流的测试目标物采用牵引装置加装皮带进行驱动,测试目标物有人物走路模型、人物骑自行车模型和人物骑电车模型,不同的测试目标在测试时采用的移动速度不同。
[0004]测试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前方出现移动的行人或者车辆,测试车辆感应到前方存在障碍物后执行刹车操作,若未发生碰撞,则测试合格,若执行刹车不及时,发生了碰撞,则AEB功能测试结果为不合格。
[000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本申请认为测试车辆与测试目标物发生碰撞后,车辆对测试目标物发生碾压,牵引测试目标物的牵引装置也会发生被碾压的状况,存在牵引装置被碾压重复使用率过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减少牵引装置被碾压后的损坏程度,增强牵引装置的耐用性,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智能驾驶测试用超薄移动平板。
[0007]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汽车智能驾驶测试用超薄移动平板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智能驾驶测试用超薄移动平板,包括底壳、驱动单元和包覆底壳的顶壳,驱动单元位于底壳和顶壳之间,驱动单元包括驱动壳、驱动轮、第一弹簧和为驱动轮提供动力的伺服电机,驱动轮与驱动壳外壁转动连接,转动轴水平设置,底壳上开设有使驱动轮向下突出底壳底面的轮槽,伺服电机固定在驱动壳内部,第一弹簧竖直设置,第一弹簧一端与驱动壳底部内壁抵接,另一端与顶壳内壁可拆卸连接,驱动壳相对底壳滑动设置,滑动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一弹簧极限压缩状态时,驱动轮完全收纳在底壳和顶壳之间。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测试目标固定在顶壳的顶部,第一弹簧的回弹力足够支撑测试目标,并且使驱动轮突出轮槽,底壳和顶壳对驱动单元起到了保护作用,驱动单元带动测试目标进行移动,当测试目标与被测车辆发生碰撞后,被测车辆碾压顶壳,此时第一弹簧被进一步压缩,驱动轮回收至底壳和顶壳形成的空间之内,减少了驱动单元被碾压破坏的现象,提升了耐用性。
[0009]可选的,所述驱动壳内竖直设置有定位筒和定位杆,定位筒底端与驱动壳底部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弹簧位于定位筒内,第一弹簧环套在定位杆上,定位杆顶端固定有顶片,
顶片与顶壳可拆卸连接,第一弹簧一端与定位筒底部内壁抵接,另一端与顶片卡嵌连接。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筒和定位杆的存在,对驱动壳在竖直方向上的往复移动进行了限位,保证了驱动壳的有效移动路径,同时也对第一弹簧的压缩起到了限位的作用,保证了第一弹簧的有效压缩。
[0011]可选的,沿竖直方向,所述定位筒外壁上固定有齿条以及开设有长条孔;齿条自身相邻的齿牙间隔设置,定位筒内设置有内环,内环外径与内径之差不大于定位杆外壁与定位筒内壁之间的最小距离,定位筒外环套设置有外环,外环沿竖直方向滑动设置,外环与内环之间固定有连接杆,连接杆贯穿长条孔,外环上设置有用于限制外环向下移动且配合齿条使用的止回组件。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选用不同测试目标时,不同测试目标的重量不同,则第一弹簧初始提供的回弹力也要进行相应的调节,从而保证驱动轮能够伸出轮槽,通过移动外环,外环通过连接杆改变内环位置,内环的移动改变了第一弹簧一端的初始所在位置,使弹簧的初始形变量增加了,从而增强了初始回弹力,使本申请能够承载不同重量的测试目标。
[0013]可选的,所述止回组件包括止回环和止回杆,止回环环套在外环上且与外环转动连接,止回杆一端与止回环固定连接;当止回组件对外环进行限位时,止回杆远离止回环的端部插嵌在齿条的相邻齿牙之间。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调节第一弹簧的初始回弹力时,转动止回环,使止回杆端部远离齿条,而后调节外环的位置,调节完毕后,再次转动外环,便可以实现止回杆与齿条的限位,操作快捷便利。
[0015]可选的,所述止回组件包括挡杆、压杆、第一扭簧、第二扭簧和限位块,挡杆一端与外环铰接,另一端与压杆一端铰接,第一扭簧固定于挡杆和压杆之间且位于挡杆和压杆铰接处,第二扭簧固定于挡杆和外环之间,限位块位于挡杆靠近扭簧的侧壁上,限位块与挡杆固定连接,限位块沿挡杆长度方向设置,限位块横跨挡杆和压杆交界处;当止回组件对外环进行限位时,挡杆和压杆同时与限位块同一侧壁抵接,压杆远离挡杆一端插嵌在齿条的相邻齿牙之间。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按压挡杆和压杆铰接处,从而使压杆端部与齿条脱离相互限位的状态,当外环的位置调整完毕后,松开对挡杆和压杆的按压,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会使挡杆和压杆恢复共线的状态,此时压杆端部插嵌在齿条上完成限位,操作简单便利。
[0017]可选的,所述外环上固定有凸块,凸块与挡杆位于外环的同侧侧壁上;当挡杆向靠近外环的方向摆动时,凸块远离外环的端部与压杆抵接。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按压挡杆与压杆铰接处后,压杆受到凸块的阻碍能够更加快速的翘起,从而使压杆远离挡杆的端部更加便捷的从齿条上脱离。
[0019]可选的,所述定位筒自身的筒壁为中空状,定位筒的筒壁内放置有第二弹簧,定位筒顶部螺纹连接有顶盖,第二弹簧一端与顶盖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杆抵接。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顶盖不打开的状态下,压缩状态的第二弹簧对连接杆产生一个推力,正好能够使止回组件更加稳定的与齿条进行相互限位,增强了止回组件与齿条之间的作用力。当顶盖打开的状态下,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回弹力,共同承担不同重量的测试目标,拓宽了测试目标的承载范围。
[0021]可选的,所述底壳内固定有阻尼器,阻尼器竖直设置,阻尼器顶端与顶壳抵接。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阻尼特性来减缓机械振动以及消耗动能,使自由震动衰减,为驱动单元的竖直位移提供稳定性。
[0023]可选的,所述底壳内固定有固定板,固定板上竖直固定有滑轨,驱动壳外壁上固定有滑块,滑块在滑轨上沿竖直方向滑动。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单元在竖向滑动时,滑块在滑轨上移动,滑轨的存在保证了驱动单元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路径。
[0025]可选的,所述伺服电机与驱动轮之间设置有减速齿轮组,减速齿轮组位于驱动壳内。
[00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速齿轮组的作用是增加扭矩,从而使本申请承载着测试目标起步移动时更加的流畅。
[0027]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驱动单元能够沿竖直方向进行移动,多个驱动单元配合底壳和顶壳,从而形成多轮升降悬浮系统,保证了本申请的耐用性,减少碾压造成的损坏;止回组件的设置,能够调整第一弹簧的初始回弹力,从而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智能驾驶测试用超薄移动平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1)、驱动单元(3)和包覆底壳(1)的顶壳(2),驱动单元(3)位于底壳(1)和顶壳(2)之间,驱动单元(3)包括驱动壳(31)、驱动轮(32)、第一弹簧(33)和为驱动轮(32)提供动力的伺服电机(34),驱动轮(32)与驱动壳(31)外壁转动连接,转动轴水平设置,底壳(1)上开设有使驱动轮(32)向下突出底壳(1)底面的轮槽(11),伺服电机(34)固定在驱动壳(31)内部,第一弹簧(33)竖直设置,第一弹簧(33)一端与驱动壳(31)底部内壁抵接,另一端与顶壳(2)内壁可拆卸连接,驱动壳(31)相对底壳(1)滑动设置,滑动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一弹簧(33)极限压缩状态时,驱动轮(32)完全收纳在底壳(1)和顶壳(2)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智能驾驶测试用超薄移动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壳(31)内竖直设置有定位筒(4)和定位杆(5),定位筒(4)底端与驱动壳(31)底部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弹簧(33)位于定位筒(4)内,第一弹簧(33)环套在定位杆(5)上,定位杆(5)顶端固定有顶片(51),顶片(51)与顶壳(2)可拆卸连接,第一弹簧(33)一端与定位筒(4)底部内壁抵接,另一端与顶片(51)卡嵌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智能驾驶测试用超薄移动平板,其特征在于:沿竖直方向,所述定位筒(4)外壁上固定有齿条(41)以及开设有长条孔(42);齿条(41)自身相邻的齿牙间隔设置,定位筒(4)内设置有内环(43),内环(43)外径与内径之差不大于定位杆(5)外壁与定位筒(4)内壁之间的最小距离,定位筒(4)外环(45)套设置有外环(45),外环(45)沿竖直方向滑动设置,外环(45)与内环(43)之间固定有连接杆(44),连接杆(44)贯穿长条孔(42),外环(45)上设置有用于限制外环(45)向下移动且配合齿条(41)使用的止回组件(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智能驾驶测试用超薄移动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组件(6)包括止回环(61)和止回杆(62),止回环(61)环套在外环(45)上且与外环(45)转动连接,止回杆(62)一端与止回环(61)固定连接;当止回组件(6)对外环(45)进行限位时,止回杆(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强尹龙飞马寅虎葛孟丹林广茂王立兴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普傲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