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多功能无人半潜式吸泥工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3596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2 09: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多功能无人半潜式吸泥工船,包括船身,所述船身配有遥控模块,所述船身内部设有动力模块、电池模块、ECU控制模块,所述船身内部动力模块、电池模块、ECU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船身前端设有前视雷达和信号指示灯,尾端设有螺旋桨,所述船身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传感器,所述船身接近中间位置设有吸泥喉管入口并有吸泥喉管贯穿插入,所述船身上下位于吸泥喉管入口处设有喉管导轨,所述船身与吸泥喉管结合部位设有同步棘轮,所述吸泥喉管靠近污泥一端设有重力吸嘴,远离船身一端设有吸污泵,提出一种成本低廉、可反复使用,并能应付多种使用场景的无人吸泥工船。应付多种使用场景的无人吸泥工船。应付多种使用场景的无人吸泥工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多功能无人半潜式吸泥工船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吸泥工船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多功能无人半潜式吸泥工船。

技术介绍

[0002]现代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一线城市卫星化,二三线城市综合化,使得国内几乎所有的城市规模都在扩张,城市扩张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城镇污水排放量急剧上升。
[0003]城市扩张的同时,大量的厂矿企业也面临搬迁和治理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所有经过处理的污水或一般的城市污水均要排放到市政管网内,而我国大部分城市走的都是先建设后治理的路线,雨水和污水没有分离,最终都经过市政管网流进了城市周边的各个污水处理站。而我国目前几乎所有的污水处理站,均采用的生物反应法进行污水处理,需要一沉池、二沉池、生物反应池等大型污水池进行生物反应,而生物反应需要大量的淤泥,正常一个反应池每3到4个月需将池水排空并对失去生物活性的淤泥进行清淤,费时费力,且人工操作存在窒息和脱困危险。
[0004]城市扩张的步伐,又加剧了污水处理厂的负担,个别大型污水处理厂甚至需要每个月都进行一次清淤工作,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如何高效、安全的进行清淤工作,是目前国内几乎所有污水处理站亟需解决的问题。
[0005]目前市面上现有的遥控船,多用于航模教学或者投放鱼饵、饲料等,虽然能保证航行稳定性和速度,但拖拽能力差,无法拖动较长较粗的喉管和吸嘴、配重物等一系列配件在水面航行。同时污水反应池表面一般会有较多的气泡和絮凝物,如果采用推力较强的喷水式发动机,用不了多久发动机和涵道就会被絮凝物堵塞,无法使用;而且无人船在作业时,还要保证吸泥嘴始终在污泥表层,不能悬浮在水中,否则只能吸取污水,而无法吸附污泥。
[0006]曾有部分污水处理厂尝试用挖掘机进行清淤作业,但效果一般,因为污水处理池一般半径都在5米以上,部分大型反应池半径超过10米,挖掘机无法够到中心区域,只能沿着边缘挖掘。同时所有的污水池内表面都经过防水、防腐处理,挖掘机万一操作不当,容易破坏防水层,造成更大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多功能无人半潜式吸泥工船,能够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多功能无人半潜式吸泥工船,包括船身、遥控模块,所述船身内部设有动力模块、电池模块、ECU控制模块,所述船身内部动力模块、电池模块、ECU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船身前端设有前视雷达和信号指示灯,尾端设有螺旋桨,所述船身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传感器,所述船身接近中间位置设有吸泥喉管入口并有吸泥喉管贯穿插入,所述船身上下位于吸泥喉管入口处设有喉管导轨,所述船身与吸泥喉管结合部位设有同步棘轮,所述吸泥喉管靠近污泥一端设有重力吸嘴,远离船身一端设有吸污泵。
[0009]优选的,所述船身采用流线型设计,下宽上窄。
[0010]优选的,所述重力吸嘴材质为金属。
[0011]优选的,所述遥控模块为2.4GH遥控单元。
[0012]优选的,所述螺旋桨的数量为2个。
[0013]优选的,所述喉管导轨为圆弧形。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成本低廉、可反复使用,一艘新型多功能无人半潜式吸泥工船,在预先设定好的程序下,不间断的对一个半径6米,深2米的污水池进行清淤,仅需要7到8个小时即可完成,期间仅需要两人值守,不仅极大的节省了人力成本,也可以保证污水厂不停工的情况下,完成清淤工作,一举多得;一般污水厂正常进行一次清淤,需要先将污水排空,之后进行24小时左右的晾晒,保证有害气体的散逸,之后迅速安排人员进入污水池进行人工清淤。晾晒时间过长还会造成淤泥固化,因此对一个半径6米,深2米的污水池进行清淤,就需要6到8名工人同时进行作业,同时对工人操作手法还有一定要求,防止粗暴施工造成防水层破坏。总体算下来一次清淤作业需要污水厂停工至少3天以上,人工费用按300元/天计算,仅人工一项就需要支出至少5000元以上,还不算停工造成的其他费用;(2)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主体船身采用玻璃钢材质,长度在1.3米左右,重量较轻,除船身外,还包括电池组、动力组、ECU,以及重力吸嘴、吸污泵、喉管等组件,现场只需两人即可操作,需要运输时可以拆分成几部分,并可放入一般家用车后备箱,便于搬运与使用,能应付多种使用场景;(3)本专利技术所用技术均为目前民用市场领域的成熟设计,保证了使用时的可靠性,在目前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双碳达标的大背景下,能够实现城市增长与污水处理的高效需求。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一种新型多功能无人半潜式吸泥工船的侧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一种新型多功能无人半潜式吸泥工船的俯视图。
实施方式
[0016]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的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及功效。
[0017]请参阅图1。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的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例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的内容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18]请参阅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包括:船身1采用了半潜式设计,吃水较深,整个船身1下宽上窄,重心很低,保证了行驶的稳定性,能够在污水池工作的情况下耐受较大的水流和气泡,而且2个螺旋桨7后置的设计,将絮凝物对船身的影响降到了最低,船身1采用玻
璃钢的设计,重量较轻,同时,吸泥作业不要求速度很高,但要求拖拽力较高,而半潜式船身在保证了行驶稳定性的同时,兼顾了较高的牵引力和拖拽力。
[0019]吸污喉管10采用贯通式设计,自下而上贯穿船身1,船身1上下均设计有弧形的喉管导轨11,保证了喉管不会弯折,同时在船身1与吸泥喉管10的结合部,装有同步棘轮12,既可以通过遥控模块设定为行驶一定距离时,同步棘轮12同时会向下滚动,这时吸污喉管10继续下探,紧贴污泥层,也可以通过手动控制,让同步棘轮12向下或向上转动,来控制吸污喉管10的上下运动。
[0020]由于船身1采用了流线型设计,重力吸嘴12能够始终以水平的姿态紧贴在污泥层表面,同时重力吸嘴12使用了密度较大的金属材质,重量达到了2KG左右,进一步稳定了操作状态。
[0021]本专利技术所用技术均为目前民用市场领域的成熟设计,在使用时,可以由污水处理站自行装备,也可以由个人或专业公司购买,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采取模块化设计。
[0022]首先,根据事先勘察好的使用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多功能无人半潜式吸泥工船,包括船身(1),所述船身(1)配有遥控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身(1)内部设有动力模块(2)、电池模块(3)、ECU控制模块(4),所述船身(1)内部动力模块(2)、电池模块(3)、ECU控制模块(4)电性连接,所述船身(1)前端设有前视雷达(5)和信号指示灯(6),尾端设有螺旋桨(7),所述船身(1)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传感器(8),所述船身(1)接近中间位置设有吸泥喉管入口(9)并有吸泥喉管(10)贯穿插入,所述船身(1)上下位于吸泥喉管入口(9)处设有喉管导轨(11),所述船身(1)与吸泥喉管(10)结合部位设有同步棘轮(12),所述吸泥喉管(10)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兴志刘精明周宁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澳宇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