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织闭合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3341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2 09: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缝合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组织闭合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包括装置本体和设于装置本体表面的锚定体,锚定体在装置本体的表面呈簇状分布,且锚定体的倾斜方向为同向分布。簇状分布为一种非均匀分布的形式,这种分布方式可在保证断裂强力的基础上增加闭合装置的闭合力提高了安全性。锚定体的同向分布,确保了闭合装置植入过程中不被反向锚定体阻碍,簇状锚定体的锚定闭合效果更优。状锚定体的锚定闭合效果更优。状锚定体的锚定闭合效果更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织闭合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外科缝合
,尤其涉及一种组织闭合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外科缝线是外科手术必用的医疗器材,使用范围覆盖医院的众多科室和几乎全部外科手术患者。外科缝合过程中,医生根据缝合部位和缝合线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打结。后来为了节约手术过程中的缝合时间,市场上出现了免打结缝线,如强生的鱼骨线、柯惠的V

LOC线等。免打结缝线通过线体本身的锯齿结构对组织进行自闭合,无需像传统缝合过程中进行打结的操作,极大地缩短了手术后组织闭合的时间,同时减少出血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但锯齿的形成势必会降低线材本身的强度,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锯齿的结构和线材的强度会对闭合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现有免打结缝线中因均匀分布的锚定体提供的固定力在线材长度方向是平均分配的,且固定力较小,容易造成闭合失效。部分水解断裂的可吸收材料,可能出现锯齿同时降解而造成各锯齿闭合同时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组织闭合装置。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组织闭合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和设于装置本体表面的锚定体,以及穿行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定体在所述装置本体的表面呈簇状分布,穿行部件与装置本体连接在一起,锚定体的倾斜方向与穿行部件为顺向,即锚定体的根部方向指向穿行部件的行进方向。
[0005]优选地,所述穿行部件与装置本体连接,装置本体可一端连接穿行部件,也可两端均连接穿行部件,锚定体的倾斜方向与穿行部件为顺向。
[0006]优选地,所述穿行部件与装置本体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机械连接,也可以为粘接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锚定体在所述装置本体的表面呈螺旋式簇状分布,每簇包含3

8个锚定体,簇与簇之间间距为0.2

12mm。
[0008]优选地,所述锚定体与所述装置本体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25
°‑
65
°
,锚定体的深度与装置本体直径之比为0.08

0.48:1,锚定体的长度为0.2

10mm。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组织闭合装置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0]选备好用作装置本体的线材;
[0011]采用切割方式切割出锚定体;
[0012]将装置本体连同锚定体浸入35

55℃的水中定型。
[0013]所述切割制备方式可以为刀具切割或、激光切割。
[0014]所述锚定体和装置本体也可以采用模具一体成型。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组织闭合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1.本专利技术组织闭合装置表面锚定体为簇状非均匀分布,增强了闭合装置的锚定力,将传统免打结缝线中因均匀分布的锚定体提供的固定力既平均且较小所带来的闭合失效的可能性进一步予以降低,本专利技术组织闭合装置整个装置表面的簇状锚定体可提供较大的固定力,即由传统的平均分配的锚定点改变为装置表面的若干大锚定点的方式,显著提高了装置锚定后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0018]2.本专利技术组织闭合装置表面的簇状分布锚定体,减小了随着组织恢复过程中材料的吸水,部分水解断裂的可吸收材料可能出现的锯齿同时降解而造成各锯齿闭合同时失效的可能性,簇状锚定体分布的装置如发生断裂,必将在簇与簇之间发生断裂,簇状的锚定体分布使得装置即使发生失效也会停留在簇与簇之间,不会出现锚定体同时失效的情况,这能够增大装置与皮肤之间的阻力,提高闭合安全性;
[0019]3.本专利技术组织闭合装置表面锚定体与穿行部件为同向顺向分布,确保了装置植入过程中的顺滑,且在医生确定植入锚定位置时反向拖拽提拉后,簇状锚定体的锚定固定效果更优。
[0020]4.本专利技术组织闭合装置的簇状分布锚定体可以适用于可吸收材料、也可适用于不可吸收材料;本技术方案中的簇状结构可以保证在相同材质相同规格的装置中,其锚定体的锚定效果优于平均分布的结构,且因其簇状分布形式,假设发生材料的分解断裂时,簇状与簇状之间发生断裂,会形成一个花形头端,比表面积大,摩擦力大的线段,此时皮肤组织基本恢复,依然可利用装置的残余闭合力进行组织的适当闭合,帮助组织更好修复。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组织闭合装置在连接一个穿行部件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组织闭合装置在连接两个穿行部件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包含多个锚定体簇的本专利技术组织闭合装置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组织闭合装置横截面示意图。
[0025]图5为包含一个锚定体簇的本专利技术组织闭合装置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6]图6为本专利技术组织闭合装置的装置本体与锚定体夹角示意图。
[0027]图7为本专利技术组织闭合装置的锚定体深度及长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
[0029]图1

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组织闭合装置的具体方案,包括装置本体1和设于装置本体1表面的锚定体2,锚定体2在装置本体1的表面呈簇状分布,且锚定体2的倾斜方向在同一段本体上为同向分布。簇状分布为一种非均匀分布的形式,这种分布方式增强了闭合装置的锚定力,将传统免打结缝线中因均匀分布的锚定体提供的固定力较小且平均带来的闭合失效的可能性进一步予以降低,本专利技术组织闭合装置整个装置表面的簇状锚定体可提供较大的固定力,即由传统的平均分配的锚定点改变为装置表面的若干簇锚定点的方式,显著提高了装置锚定后的稳定性和有效性。锚定体的同向分布,确保了本体植入过程中的顺向植入不被反向锚定体阻碍,且在医生确定植入锚定位置时反向拖拽提拉后,簇状锚定体的锚
定固定效果更优。
[0030]本专利技术中的装置本体1可以为可吸收材质,也可以为不可吸收材质。其中可吸收材质包括但不限于聚丙交酯、聚己内酯、聚乙交酯、聚对二氧环己酮中的一种或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材质的共混物或共聚物。可吸收材质可以为内聚型降解的可吸收材料,也可以为水解型降解的可吸收材料。
[0031]图1示出了单个穿行部件7的组织闭合装置整体示意图,图2示出了两端都连接有穿行部件7的组织闭合装置整体示意图,其中1表示装置本体,2表示锚定体,7表示穿行部件,可以为缝合针。
[0032]如图3和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中的锚定体2在装置本体1的表面可以呈螺旋式簇状分布,如同槐花一般,每簇包含3

8个锚定体2,锚定体与锚定体之间间距为0.2

10mm。图3示意性表示了两个锚定体簇之间的间距,锚定体簇3和锚定体簇4之间的距离为L,其中L的取值为0.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织闭合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和设于装置本体(1)表面的锚定体(2)以及穿行部件(7),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定体(2)在所述装置本体(1)的表面呈簇状分布,穿行部件(7)与装置本体(1)连接在一起,锚定体(2)的倾斜方向与穿行部件(7)为顺向,即锚定体(2)的根部方向指向穿行部件(7)的行进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闭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行部件(7)与装置本体(1)连接,装置本体(1)可一端连接穿行部件(7),也可两端均连接穿行部件(7)。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意一项所述的组织闭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行部件(7)与装置本体(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机械连接,也可以为粘接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意一项所述的组织闭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定体(2)在所述装置本体(1)的表面呈螺旋式簇状分布,每簇包含3

8个锚定体(2),簇与簇之间间距为0.2

12mm。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嘉丽李宁刘堂宇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