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淤泥堆场余水深度净化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31132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13
一种淤泥堆场余水深度净化处理系统,包括余水集水沟,余水集水沟一侧通过排水管道与堆场连通,另一侧与余水深度净化塘连通;余水集水沟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淤泥沉淀区和挺水植物过滤区,淤泥沉淀区和挺水植物过滤区之间设置有挡泥坎;余水深度净化系统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碳纤维水草和挺水植物净化区,碳纤维水草与挺水植物净化区间设置有生态透水坝;堆场余水通过余水集水沟初步净化和余水深度净化塘净化达标后排放至自然水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河湖周边现有的废弃鱼塘、荒地等,施工简单,工程造价低,能够丰富水面景观。能够丰富水面景观。能够丰富水面景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淤泥堆场余水深度净化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环境工程、生态学
,具体涉及到一种淤泥堆场余水深度净化处理系统,能够消减淤泥堆场入湖余水的污染负荷。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我国水环境治理和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的大规模开展,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河湖淤泥。淤泥常见的处理方式有:就近设置淤泥堆场处理、弃渣场填埋、焚烧、淤泥建材利用等。部分河湖淤泥不含重金属和有毒物质,通过利用河湖周边废弃鱼塘、荒地,就近设置堆场处理淤泥是比较经济地一种方式,在实际工程中,堆场余水处理是制约项目质量的关键,余水处理不达标进入河湖,会对河湖水质造成二次污染。
[0003]由此,针对无重金属污染的河湖淤泥堆场,结合环境工程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专利技术一种淤泥堆场余水深度净化技术,在节省工程投资的前提下,削减入湖污染负荷,保证湖泊生态修复成果,将具有潜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一种淤泥堆场余水深度净化处理系统,在有效削减堆场余水入湖污染负荷的同时,兼具有美化河湖周边景观的功能。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淤泥堆场余水深度净化处理系统,包括余水集水沟,余水集水沟一侧通过排水管道与堆场连通,另一侧与余水深度净化塘连通;余水集水沟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淤泥沉淀区和挺水植物过滤区,淤泥沉淀区和挺水植物过滤区之间设置有挡泥坎;余水深度净化系统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碳纤维水草和挺水植物净化区,碳纤维水草与挺水植物净化区间设置有生态透水坝;堆场余水通过余水集水沟初步净化和余水深度净化塘净化达标后排放至自然水体。
[0007]如上所述的堆场,其四周设置有边围埝,堆场内部由内部围埝分割成若干淤泥沉降区,内部围埝及紧邻余水集水沟一侧围埝设置有排水管。
[0008]如上所述的生态透水坝由石笼网箱及陶瓷砾料构成,石笼网箱及陶瓷砾料设置有土工布。
[0009]如上所述的植物种植区内种植有菖蒲或再力花,种植密度25~30株/m2。
[001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充分利用河湖后边现有的废弃鱼塘、荒地等,施工简单,适用范围较广。
[0011]工程造价低,能够丰富水面景观。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平面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余水深度净化塘的典型断面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生态透水坝大样图。
[0015]图中:1
ꢀ–
堆场;101
ꢀ‑
外部围埝;102
ꢀ‑
内部围埝;103

淤泥沉降区;2
‑ꢀ
余水集水沟; 201
ꢀ‑
淤泥沉淀区;202
‑ꢀ
挡泥坎;203

挺水植物过滤区;3

余水深度净化系统;301

碳纤维水草;302
‑ꢀ
生态透水坝;311
‑ꢀ
石笼网箱;312
‑ꢀ
陶瓷砾料;313
‑ꢀ
土工布;4
‑ꢀ
连通管道;5
‑ꢀ
自然水体。
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17]如图1所示,包括余水集水沟(2),余水集水沟(2)一侧通过排水管道(4)与堆场(1)连通,另一侧与余水深度净化塘(3)连通,堆场余水通过余水集水沟(2)初步净化和余水深度净化塘(3)深度净化达标后排放至自然水体(5);
[0018]余水深度净化塘(3)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碳纤维水草(301)、挺水植物净化区(303),有碳纤维水草(301)与挺水植物净化区(303)之间设置有生态透水坝(302)。
[0019]堆场(1)四周设置有外部围埝(101),堆场(1)内部由内部围埝(102)分割成若干淤泥沉降区(103),内部围埝(102)及紧邻余水集水沟(2)一侧外部围埝(101)设置有排水管(104)。
[0020]生态透水坝(302)由石笼网箱(311)及陶瓷砾料(312)构成,石笼网箱(311)及陶瓷砾料(312)设置有反滤土工布(313)。
[0021]挺水植物净化区(302)内种植有菖蒲或再力花,种植密度25~30株/m2。
[0022]余水集水沟2的有效长度≥200m,底部宽度≥2m ,渠底纵向坡度≥1

,挡泥坎202高度0.5~1.0m,挺水植物过滤区种植湿生植物鸢尾或美人蕉或梭鱼草,种植范围宜根据场地条件(余水集水沟宽度)确定。
[0023]人工水草303为碳纤维材质,长度为60cm /条,比表面积≥500m2/g,布设密度≥4条/m2。
[0024]生态透水坝302是由多个装有砾石的石笼网箱301堆叠而成,石笼网箱301规格为1.0 m
ꢀ×
0.75m
ꢀ×
0.5m ,堆砌高度和宽度根据余水深度净化塘水位数据确定;陶瓷砾料形状为球形,粒径0.2m;反滤土工布为无纺布,规格250g/m2。
[0025]本技术的使用过程如下:堆场余水通过排水管104进入淤泥沉淀区201,挡泥坎202致使余水中的泥沙沉淀,经过沉淀后的余水通过挺水植物过滤区203对余水中的固体垃圾进行拦截,同时对雨水进行初步净化。
[0026]余水经过连通管道4进入到余水深度净化塘3,余水深度净化塘3内设置人工水草303,通过人工水草303上的生物膜的接触氧化作用对余水进行处理。通过生态透水坝中的陶瓷砾料的接触氧化作用,进一步削减污染负荷,植物种植区201通过种植的菖蒲或再力花的拦截和根系吸附作用,进一步降低入湖雨污水污染负荷,达标后的余水通过排水管道4流至受纳河湖水体。
[0027]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淤泥堆场余水深度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包括余水集水沟(2),余水集水沟(2)一侧通过排水管(104)与堆场(1)连通,另一侧与余水深度净化塘(3)连通,堆场余水经过余水集水沟(2)初步净化和余水深度净化塘(3)深度净化达标后通过连通管(4)排放至自然水体(5);余水集水沟(2)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淤泥沉淀区(201)和挺水植物过滤区(203),淤泥沉淀区(201)和挺水植物过滤区(203)之间设置有挡泥坎(202);余水深度净化塘(3)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碳纤维水草(301)、挺水植物净化区(303),碳纤维水草(301)与挺水植物净化区(303)之间设置有生态透水坝(3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宗伟余辰洋程文明汪婷婷柳卓
申请(专利权)人:中工武大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