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伟东专利>正文

一种应用于取向硅钢保护气的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0823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氮氢混合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应用于取向硅钢保护气的混合装置,包括管体,管体的一端设有连接有氮气管件,管体的另一端连通有排气组件,氮气管件包括第一进气段、出气段和喷嘴,管体的外表面开设有氢气入口端,在氮气管件内通入氮气,将出气段的直径从出气段的进气端到喷嘴方向逐渐减少,能将出气段内部气流由粗变细,使氮气管件内的氮气压强减小流速变大,在通过喷嘴排入到管体内,同时会在管体与排气组件连接处产生一个真空度,形成文丘里效应,能将管体内其他气体吸入到排气组件内,当氢气直接从氢气入口端进入管体内,通过文丘里效应能将氢气直接吸入到排气组件内,能与排气组件内氮气实现快速混合形成氮氢混合保护气。成氮氢混合保护气。成氮氢混合保护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取向硅钢保护气的混合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氮氢混合设备的
,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取向硅钢保护气的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进行取向硅钢生产时需要采用到退火炉,为了保证炉体内部的稳定性,申请号为202222387427.4一种用于取向硅钢退火炉的保护气阀站,公开了先往炉体内部加注氮气,排出炉体内的空气,防止取向硅钢氧化,然后再往炉体内部加注氢气,使氢气和氮气混合,从而使炉体内部充满氢氮混合气体,所以退火炉进行生产时需要采用到氮氢混合气体作为保护气体进行使用,以使保证退火炉在进行取向硅钢生产时的稳定性,现有氮气与氢气进行混合通过主要是采用三通阀将混合管道、氮气输送管道和氢气输送管相连通,即将氮气管道与氢气管道同时连接至一根总管道进行排出操作,但是只采用简单的管道连接,来对保护气进行氮气与氢气混合操作时会出现该问题:在进行炉体保护气混合时,需要先通入氮气,后续再通入氢气,当输送的氮气与氢气压强保持一致时,或者输送氮气的压强比氢气压强高时,会导致氮气堵塞在混合管道与氮气输送管道和氢气输送管的交互处,后续再输送氢气时,会导致氢气无法第一时间进入到混合管道内进行混合操作,或者是需要等待长时间才能使氢气进入到混合管道内,从而会影响到炉体保护气的生成,从而影响了退火炉在进行取向硅钢生产时的稳定性,影响了取向硅钢的生产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取向硅钢保护气的混合装置。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取向硅钢保护气的混合装置,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内部设置为中空,所述管体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有氮气管件,所述管体的另一端连通有排气组件,所述氮气管件包括第一进气段和出气段,所述第一进气段设置在管体远离排气组件的一端,所述第一进气段的靠近管体一端连通有出气段,所述出气段的出气端设置有喷嘴,所述出气段延伸到管体内部,所述管体的外表面开设有氢气入口端。
[0005]本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出气段的直径从出气段的进气端到喷嘴的方向逐渐减少,所述喷嘴的出口处朝向第二进气段。
[0006]本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管体与氮气管件的连接处设置有法兰。
[0007]本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氢气入口端位于出气段的中部,所述述氢气入口端与出气段相互垂直。
[0008]本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排气组件包括第二进气段和排气管,所述第二进气段设置与管体远离氮气管件一端,所述第二进气段与管体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气段远离管体的一端连通有排气管。
[0009]具体的,所述第二进气段的直径从管体到排气管的方向逐渐减少。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先在氮气管件的第一进气段内通入氮气,后续能使氮气进入到出气段,后续进入到排气组件内,同时通过将出气段的直径从出气段的进气端到喷嘴的方向逐渐减少,能将出气段内部的气流由粗变细,能进一步使的出气段内的氮气压强减小,流速变大,后续在通过喷嘴排入到管体内,同时会在管体与第二进气段的连接处产生一个真空度,以此形成文丘里效应,从而能将管体内其他气体吸入到排气组件内,后续将氢气入口端外接上氢气管路,使氢气直接从氢气入口端进入到管体内,通过文丘里效应能将氢气直接吸入到排气组件内,从而能与排气组件内氮气实现快速的混合,以此形成氮氢混合气体,后续再通过排气管排入到退火炉内。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装置整体结构内部剖示图;
[0013]图3为本装置的氮气管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装置的排气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5为本装置的气体的流动方向示意图。
[0016]图中所示:管体1、氮气管件2、第一进气段21、出气段22、喷嘴23、排气组件3、第二进气段31、排气管32、氢气入口端4、法兰5、第一虚线6、第二虚线7、第三虚线8。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18]如附图1

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取向硅钢保护气的混合装置,包括管体1,管体1内部设置为中空,管体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有氮气管件2,能通氮气管件2外接到外部的氮气管路,从而实现对管体1内进行氮气的供应,管体1的外表面开设有氢气入口端4,氢气入口端4位于出气段22的中部,述氢气入口端4与出气段22相互垂直,后续将氢气入口端4外接上氢气管路,使氢气直接从氢气入口端4进入到管体内,后续管体1的另一端连通有排气组件3,当将氮气与氢气混合完成后,能通过排气组件3排入到退火炉内;
[0019]如附图1、2和3所示,氮气管件2包括第一进气段21和出气段22,第一进气段21设置在管体1远离排气组件3的一端,第一进气段21的靠近管体1一端连通有出气段22,出气段22延伸到管体1内部,出气段22的出气端设置有喷嘴23,从而能使氮气从喷嘴23排入到管体1内。
[0020]如附图1和2所示,所述管体1与氮气管件2的连接处设置有法兰5,便于管体1与氮气管件2相连接。
[0021]如附图1

4所示,排气组件3包括第二进气段31和排气管32,第二进气段31设置与管体1远离氮气管件2一端,第二进气段31与管体1相连通,能将管体1内部的送入到第二进气段2内,同时在第二进气段31远离管体1的一端连通有排气管32,后续能通过排气管32将
气体排入到退火炉内。
[0022]如附图1

5所示,将出气段22的直径从出气段22的进气端到喷嘴23的方向逐渐减少,能将出气段22内部的气流由粗变细,进一步能使的出气段22内的氮气压强减小,流速变大,后续在通过喷嘴排入到管体1内,后续将喷嘴23的出口处朝向第二进气段31,能便于出气段22内氮气快速进入到排气组件3内,同时会在管体1与第二进气段31的连接处产生一个真空度,从而能使管体1与第二进气段31连接处形成文丘里效应,同时能将管体1内其他气体吸入到排气组件3内,当氢气从氢气入口端4进入到管体1,通过文丘里效应能将氢气直接吸入到排气组件3内,从而能与排气组件3内氮气实现快速混合,以此形成氮氢混合气体,能快速生成炉体保护气,保证了退火炉在进行取向硅钢生产时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产品的生产质量。
[0023]如附图1、2和4所示,第二进气段31的直径从管体1到排气管32的方向逐渐减少,从而能使将排气组件3内部的氮氢混合气体由粗变细,进一步能使的排气组件3内的氮氢混合气体压强减小,流速变大,从而能加快氮氢混合气体的排出。
[0024]如附图5所示,第一虚线6的箭头所指方向为氮气流动方向,第二虚线7的箭头所指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取向硅钢保护气的混合装置,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1)内部设置为中空,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有氮气管件(2),所述管体(1)的另一端连通有排气组件(3),所述氮气管件(2)包括第一进气段(21)和出气段(22),所述第一进气段(21)设置在管体(1)远离排气组件(3)的一端,所述第一进气段(21)的靠近管体(1)一端连通有出气段(22),所述出气段(22)的出气端设置有喷嘴(23),所述出气段(22)延伸到管体(1)内部,所述管体(1)的外表面开设有氢气入口端(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取向硅钢保护气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段(22)的直径从出气段(22)的进气端到喷嘴(23)的方向逐渐减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取向硅钢保护气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与氮气管件(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伟东
申请(专利权)人:吴伟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