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转台抛丸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6444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双转台抛丸机,包括抛丸机主体、两组转台机构和回收机构,所述抛丸机主体内开设有抛丸腔,两组所述转台机构镜像设置在抛丸机主体上,所述转台机构包括转动架、箱门、轴套、把手、载料台、支腿和万向轮。该双转台抛丸机通过一组转台机构用于将工件送入抛丸腔内,另一组转台机构作为预备工位放置待加工的工件,前一组转台机构将工件转出时,后一组转台机构可直接送料至抛丸腔内,从而有效减少了抛丸装置的停机时间,在工件加工的同时可对抛丸腔外部的工件进行上下料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设置回收机构可对丸料与工件废料进行筛分回收,通过排料壳体对丸料进行回收利用,保证了工件的处理质量,减少了清理频率。减少了清理频率。减少了清理频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转台抛丸机


[0001]本技术涉及抛丸机
,具体为双转台抛丸机。

技术介绍

[0002]转台抛丸机适用于铸锻及热处理车间清理扁平、薄壁、怕碰撞的小型零件表面的粘砂氧化皮等附着物。通过抛丸清理,不但可以去除工件表面的锈蚀,清理掉各种工件上的锈蚀、污物等,提高工件的表面质量;同时,还可以改善工件的内在应力,达到强化的目的,提高工件的抗疲劳强度。
[0003]现有申请号为CN201520317032.4的公开文件:一种转台式抛丸机,该转台式抛丸机的回转台随室门一起转动,移出清理室外,此时更便于安放或取下工件,降低操作者劳动强度。但是该转台式抛丸机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缺陷:
[0004]1、取放工件时,需要对抛瓦装置停机,然后打开室门将回转台转出,需要依次进行下料和上料操作,操作繁琐,停机时间较长,降低了工作效率。
[0005]2、不具备对丸料的回收利用,长久使用后需要对室内进行清理,一方面容易造成丸料的浪费,另一方面堆积在室内的丸料及工件废料对工件处理具有一定的影响。
[0006]有鉴于此,现设计双转台抛丸机。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双转台抛丸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转台抛丸机存在的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双转台抛丸机,包括抛丸机主体、两组转台机构和回收机构;
[0009]所述抛丸机主体内开设有抛丸腔;
[0010]两组所述转台机构镜像设置在抛丸机主体上;
[0011]所述回收机构设置在抛丸机主体上。
[0012]优选的,所述转台机构包括转动架、箱门、轴套、把手、载料台、支腿和万向轮,其中:
[0013]转动架固定连接于抛丸机主体表面;
[0014]箱门活动连接于抛丸腔的开口处,且箱门与抛丸腔开口处磁性连接;
[0015]轴套与箱门固定连接,且轴套活动套设于转动架的外侧;
[0016]把手与载料台分别固定连接于箱门的两侧;
[0017]支腿固定连接于箱门的底部;
[0018]万向轮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支腿的底部。
[0019]优选的,所述转动架的中部为圆柱形结构,且转动架的中部与轴套内侧间隙配合。
[0020]优选的,所述载料台的上端为圆台型结构,且载料台内竖向贯通开设有若干组落料槽。
[0021]优选的,所述转台机构还包括中间架、C型架、T型杆和第一弹簧,其中:
[0022]中间架固定连接于箱门靠近把手一侧;
[0023]C型架固定连接于抛丸机主体的侧面;
[0024]T型杆的下端间隙配合穿插连接于C型架的上端内与中间架内;
[0025]第一弹簧固定连接于T型杆上端与C型架顶部之间。
[0026]优选的,所述回收机构包括过滤斜网、两组L型架、两组限位架、两组第二弹簧和排料壳体,其中:
[0027]过滤斜网活动设置在抛丸腔下端内;
[0028]两组L型架分别固定连接于抛丸腔两侧内壁;
[0029]两组限位架分别固定连接于两组L型架的顶部;
[0030]两组第二弹簧分别固定连接于过滤斜网底部与两组L型架下端之间;
[0031]排料壳体固定穿设于抛丸机主体的一侧内。
[0032]优选的,所述L型架的上端间隙配合穿插连接于过滤斜网内。
[00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4]1、该双转台抛丸机通过一组转台机构用于将工件送入抛丸腔内,另一组转台机构作为预备工位放置待加工的工件,前一组转台机构将工件转出时,后一组转台机构可直接送料至抛丸腔内,从而有效减少了抛丸装置的停机时间,在工件加工的同时可对抛丸腔外部的工件进行上下料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0035]2、该双转台抛丸机通过设置回收机构可对丸料与工件废料进行筛分回收,通过排料壳体对丸料进行回收利用,保证了工件的处理质量,减少了清理频率。
附图说明
[0036]图1为本技术双转台抛丸机的俯视图;
[0037]图2为本技术双转台抛丸机的俯视结构剖视图;
[0038]图3为本技术双转台抛丸机的正视图;
[0039]图4为本技术双转台抛丸机的局部正面结构剖视图;
[0040]图5为本技术双转台抛丸机的局部侧视图;
[0041]图6为本技术双转台抛丸机的局部侧面结构剖视图;
[0042]图7为本技术双转台抛丸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0043]图中:
[0044]1、抛丸机主体;
[0045]2、抛丸腔;
[0046]3、转台机构;301、转动架;302、箱门;303、轴套;
[0047]304、把手;305、载料台;3051、落料槽;
[0048]306、支腿;307、万向轮;308、中间架;
[0049]309、C型架;310、T型杆;311、第一弹簧;
[0050]4、回收机构;41、过滤斜网;42、L型架;43、限位架;
[0051]44、第二弹簧;45、排料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5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53]在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54]在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55]请参阅图1

7,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双转台抛丸机,包括抛丸机主体1、两组转台机构3和回收机构4。
[0056]抛丸机主体1内开设有抛丸腔2。具体的,抛丸机主体1上安装有抛丸装置。
[0057]两组转台机构3镜像设置在抛丸机主体1上。
[0058]转台机构3包括转动架301、箱门302、轴套303、把手304、载料台305、支腿306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双转台抛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抛丸机主体(1)、两组转台机构(3)和回收机构(4);所述抛丸机主体(1)内开设有抛丸腔(2);两组所述转台机构(3)镜像设置在抛丸机主体(1)上;所述回收机构(4)设置在抛丸机主体(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台抛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台机构(3)包括转动架(301)、箱门(302)、轴套(303)、把手(304)、载料台(305)、支腿(306)和万向轮(307),其中:转动架(301)固定连接于抛丸机主体(1)表面;箱门(302)活动连接于抛丸腔(2)的开口处,且箱门(302)与抛丸腔(2)开口处磁性连接;轴套(303)与箱门(302)固定连接,且轴套(303)活动套设于转动架(301)的外侧;把手(304)与载料台(305)分别固定连接于箱门(302)的两侧;支腿(306)固定连接于箱门(302)的底部;万向轮(307)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支腿(306)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转台抛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架(301)的中部为圆柱形结构,且转动架(301)的中部与轴套(303)内侧间隙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转台抛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料台(305)的上端为圆台型结构,且载料台(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乐砂抛丸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