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噪电路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5708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降噪电路及装置,降噪电路包括:驱动芯片、泄放单元;其中,驱动芯片与泄放单元连接;驱动芯片,用于在车内存储电流噪音时,将自身的工作模式调节至混合衰减模式,以周期性地产生泄放信号,并将泄放信号传输至泄放单元;泄放单元,用于在接收到驱动芯片传输的泄放信号时,对电机电荷进行泄放,以降低电流噪音;现阶段车载机器人电机执行机构往往与电机控制机构距离较远,需要通过对电路进行分割来进行电路设计,并使用较长的同轴线束进行连接,需要采用电机控制机构和电机执行机构不在一个空间的连接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一种降噪电路及装置的设计解决了因连接距离较长等原因产生的电流噪音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验。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降噪电路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载电机控制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噪电路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近年的快速发展,这在汽车娱乐系统上表现的尤为明显。随着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和拟人化的电子装置进一步融入汽车上,车辆也可以通过和用户的互动而变得像生命一般。
[0003]现在部分车内娱乐产品会有机器人产品,带有电机和显示屏,但由于机器人脑袋较小,塞不下控制单元,因此控制单元需要跟头部的电机通过距离较长的线束进行传输电机控制信号,由于线束距离较长,信号较长,容易引起电流噪音,导致用户体验感下降。
[0004]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噪电路及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步进电机Hold时容易引起电流噪音,而且电机驱动模块和电机执行机构相对距离较远,需要使用很长线束进行物理连接,线束传输电机信号更容易引起电流噪音,为了使车载智能助手体验感更好,解决步进电机通过距离较长的线束传输产生的电流噪音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降噪电路,所述降噪电路包括:驱动芯片、泄放单元;其中,所述驱动芯片与所述泄放单元连接;所述驱动芯片,用于在车内存储电流噪音时,将自身的工作模式调节至混合衰减模式,以周期性地产生泄放信号,并将所述泄放信号传输至所述泄放单元;所述泄放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驱动芯片传输的泄放信号时,对电机电荷进行泄放,以降低电流噪音。
[0007]可选地,所述泄放单元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其中,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电源,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驱动芯片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0008]可选地,所述降噪电路还包括:调频子单元;其中,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调频子单元连接;所述驱动芯片,还用于将所述电流噪音输出至所述调频子单元;所述调频子单元,用于调整所述电流噪音的频率,使所述频率处于第一预设频率范围内,所述第一预设频率范围为远离人耳感知频率范围,以降低电流噪音。
[0009]可选地,所述调频子单元包括:第三电阻和第一电容;其中,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一电容远离所述驱动芯片的一端接地。
[0010]可选地,所述降噪电路还包括:主控模块和电机连接器;其中,所述电机连接器分
别与所述主控模块和驱动芯片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驱动芯片连接;所述主控模块,用于调整所述电机连接器内负载电容的容值,以降低电流噪音。
[0011]可选地,所述电机连接器包括:第一接口、第四电阻至第十一电阻、第二电容至第七电容和第一磁珠;其中,所述第一接口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接口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一接口的第五引脚接地,所述第一接口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磁珠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磁珠的第二端接电源,所述第一接口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接电源,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接口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所述第一接口的第六引脚分别与第四电容的第一端和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五电容的第一端、第六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七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的第七引脚和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接口的第八引脚和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接口的第九引脚和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三引脚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第六引脚连接,所述第一接口的第十引脚与所述第一接口的第十一引脚连接,所述第一接口的第十一引脚接地。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接口连接外部设置的是步进电机单体。
[0013]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所述降噪装置,上述降噪装置包括上文所述的降噪电路。
[0014]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降噪电路及装置,降噪电路包括:驱动芯片、泄放单元;其中,驱动芯片与泄放单元连接;驱动芯片,用于在车内存储电流噪音时,将自身的工作模式调节至混合衰减模式,以周期性地产生泄放信号,并将泄放信号传输至泄放单元;泄放单元,用于在接收到驱动芯片传输的泄放信号时,对电机电荷进行泄放,以降低电流噪音;现阶段车载机器人电机执行机构往往与电机控制机构距离较远,使用较长的线束进行连接容易出现电流噪音,本专利技术通过一种降噪电路及装置的设计解决了因连接距离较长等原因产生的电流噪音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降噪电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降噪电路第一实施例中泄放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降噪电路中调频单元和驱动芯片的电路原理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降噪电路提出的降噪电路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中的电机连接器的电路原理图。
[0021]附图标号说明:
[0022]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电机控制机构22步进电机2电机执行机构J1第一接口3同轴线束U1驱动芯片4主控模块R1~R11第一电阻至第十一电阻11驱动芯片C1~C7第一电容至第七电容12泄放单元DGND保护地21电机连接器FB1第一磁珠
[0023]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噪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电路包括:驱动芯片和泄放单元;其中,所述驱动芯片与所述泄放单元连接;所述驱动芯片,用于在车内存在电流噪音时,将自身的工作模式调节至混合衰减模式,以周期性地产生泄放信号,并将所述泄放信号传输至所述泄放单元;所述泄放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驱动芯片传输的泄放信号时,对电机电荷进行泄放,以降低电流噪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放单元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其中,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电源,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驱动芯片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噪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电路还包括:调频子单元;其中,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调频子单元连接;所述驱动芯片,还用于将所述电流噪音输出至所述调频子单元;所述调频子单元,用于调整所述电流噪音的频率,使所述频率处于第一预频率范围内,所述第一预设频率范围为远离人耳感知频率范围,以降低电流噪音。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噪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频子单元包括:第三电阻和第一电容;其中,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一电容远离所述驱动芯片的一端接地。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噪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电路还包括:主控模块和电机连接器;其中,所述电机连接器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和驱动芯片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驱动芯片连接;所述主控模块,用于调整所述电机连接器内负载电容的容值,以降低电流噪音。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降噪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连接器包括:第一接口、第四电阻至第十一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林峰汪杨刚韩阳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海微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