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耀琪专利>正文

储热式多用途太阳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5104 阅读:2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储热式多用途太阳灶,解决已有装置稳定性差,产能效率低,使用不方便,适用不的问题。支架(4)与集热器(3)连接或和换热器(2)连接,集热器(3)或换热器(2)直接或通过输热管(5)与储热器(1)连接,输热管(5)上有耐热泵(6),储热器(1)有输出热管(20)与导热盘连接,导热盘与温差发电器(7)或/和用电器连接,储热器(1)的壳体(17)与耐高温筒(19)之间有隔热层(18),耐高温筒(19)内均布有导热网格(11)或泡沫金属,有输出热管(20)或和输热管(5),所述导热网格是导热丝或导热片构成的有空隙的立体结构,导热网格或泡沫金属的空隙内填充有储热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利用太阳能的装置有关,尤其与利用太阳能高温储热的装 置有关。 .
技术介绍
已有的太阳能高温储热材料利用高温相变储热,材料储热时为液 相,放热后转为为固相,体积收縮大,使储能容器易发生热松脱和热斑 斑现象,稳定性差,导热效率低,使用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储能容器稳定性高,热导率高,成本低,使 用方便的储热式多用途太阳灶。 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储热式多用途太阳灶,支架4与集热器3连接或和换热器2 连接,集热器3或换热器2直接或通过输热管5与储热器1连接,输热 管5上有耐热泵6,储热器1有输出热管20与导热盘连接,导热盘与用 热器连接,用热器与温差发电器相连,温差发电器7与蓄电池或用电器 8连接,储热器1的壳体17与耐高温筒19之间有隔热层18,耐高温筒 19内均布有导热网格11或泡沫金属,耐高温筒内均布有输出热管20或 和输热管5,所述导热网格是导热丝或导热片构成的有空隙的立体结构, 或者由导热材料加工成的有空隙的结构,导热网格或泡沫金属的空隙内 填充有储热材料。换热器2直接与储热器1连接,换热器2和储热器1有壳体17和 耐高温筒19,换热器2的耐高温筒内有集热腔22,集热腔内有集热束 21,储热器1的壳体17的下端有连接片24可伸入集热腔22与集热束 21连接,连接片24通过输入输管10与导热网格11或泡沫金属连接。 集热腔22有开口 23,集热器3的抛物面的焦点在集热束21上。换热器2的壳体17内有换热腔30和集热腔22,集热腔22的上端有集热束21,下端有开口23。支架4与集热器3连接,集热器3为金属片反射片或反射镜或真空 吸热管,通过输入热管10与储热器1连接。所述的支架为若干个,每个支架4与集热器3和换热器2连接,所 有换热器2通过输热管5与一或多个并联或串联的个储热器1连接。所有换热器2 —路通过输热管5、耐热泵6、低温导热介质调节箱 25与储热器1连接,另一路通输热管5和高温导热介质调节箱26与储 热器1连接。支架4上有双向驱动装置41和两轴承44,连杆45两端支承于轴承 44,中间有三通转接件46与转轴42转动配合,转轴42与双向驱动装 置41传动连接,转轴上有安装台47与集热器3连接,双向驱动装置41 的第一壳体56的底座61上有第一电机62与第一变速箱63传动连接, 第一变速箱63的伞齿轮64与内螺纹伞齿轮66啮合,内螺纹伞齿轮66 通过轴承65与底座61连接,其内螺纹与螺杆67配合,螺杆67的上端 与第二壳体55底部接触,第二壳体55内有第二电机51与第二变速箱 52传动连接,第二变速箱52的动力输出轴53通过连轴器54与转轴42 连接,第二壳体55位于第一壳体56的槽内。所说的导热盘由移动导热盘13和固定导热盘14构成,与移动导热 盘13连接的输出热管20与储热器1的耐高温筒19内的套管67动配合, 移动导热盘13与连接件15连接,连接件15固连有螺杆69与蜗轮70 配合,蜗轮70的轴上有小齿轮71与大齿轮72配合,大齿轮的轴上有 伞齿轮73与手柄74上的伞齿轮配合,温差发电器或用电器位于连接件 15上。 '本专利技术在储热器中安装金属导热网格,将储热材料融化填充到导热 网格中,用输热循环管向储热器中传输热能。金属导热网格可以是用发 泡工艺制造的泡沬金属,如泡沫铜。也可以是用导热丝、导热片互相连 接制造的网格。也可以是用导热材料加工或铸造而成的带空隙的结构。 网格的孔隙率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根据热场设计在三维空间非线性分 布。可避免体积收縮产生的弊端。将温差发电器与用热器联合使用,弥补单独使用成本高的不足。在使用储热器中储存的热能时,使用单独的输热管路。输热管路可 以是有动力的输送流态导热介质的管网,也可以是无动力的热管。5当储热器置于室内时,材料温差发电器可与储热器直接联结,将热 量释放在室内。当储热器置于室外,或者需要分布在多个地点供热时,材料温差发 电器与其联结,将热量释放到需要的地点。用热器可以是直燃式制冷装置,或者吸收式制冷空调,这样就能向 需要的地点提供冷气。本专利技术稳定性高,热导率高、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适用范围广,既可满足一般家庭使用,也可组网成为满足社区使用的热 电联供装置。特别适用于处于边远无电地区的军队、农牧民使用。 附图说明图l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图之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图之二。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图之三。图4为图3的左视图。图5是导热网格结构图。图6是升降装置结构图。图7是图6的俯视图。图8是移动导热盘与储热器结构图。图9是支架结构图。图10是双向驱动装置结构图。图11是图10的右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联网图之一。图13是本专利技术联网图之二。图14是本专利技术集成使用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单独使用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支架4通过联结件48与集热器3连接,支架4与换热器2连接, 换热器2通过输热管5和耐热泵6与储热器1连接。储热器1通过移动 导热盘13、连接件15和升降装置76与温差发电器7连接,温差发电器 7通过充电控制器9与储电池8连接。温差发电器7和充电控制器9为 市售产品。换热器2的壳体17与腔壁29之间有隔热层28。换热腔30和集热 腔22内有导热棒32,焦热腔22有开口 23和焦热束21。储热器1的壳体17与耐高温筒19之间有隔热层18,耐高温筒19 内均布导热网格11。导热网格11是导热丝或导热片编织成的有空隙的 立体结构。或者用导热材料加工或铸造而的有空隙的结构体。空隙内填 充有储热材料。储热材料可从下表中的材料中任意选其一,融化后填充 入导热网格11的空隙。表1高温太阳能相变储热材料的介质热物性如下表所示:<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7</column></row><table>支架4上有双向驱动装置41和两轴承44。连杆45两端支承于轴承 44。三通转接件46与转轴42转动配合,转轴42与双向驱动装置41传 动连接。集热器3通过连接件48装于安装盘47上。实施例2:如图12所示,若干如实施例1所述的储热式多用途太阳灶的换热 器2连接输热管5、耐热泵6、低温导热介质调节箱25与储热器1连接, 换热器2另一路通过输热管5和高温介质调节箱26与储热器1连接, 储热器1与用电器或温差发电器7连接。实施例3: _如图14所示,换热器2直接与储热器1连接,其有壳体17和耐高 温筒19。活动导热盘13与升降装置76连接,与锅炉84连接。实施例4:如图2所示,换热器2与储热器1为组合件。储热器1 储热后可分离使用(图15)。'权利要求1、储热式多用途太阳灶,其特征在于支架(4)与集热器(3)连接或和换热器(2)连接,集热器(3)或换热器(2)直接或通过输热管(5)与储热器(1)连接,输热管(5)上有耐热泵(6),储热器(1)有输出热管(20)与导热盘连接,导热盘与用热器连接,用热器与温差发电器相连,温差发电器(7)与蓄电池或用电器(8)连接,储热器(1)的壳体(17)与耐高温筒(19)之间有隔热层(18),耐高温筒(19)内均布有导热网格(11)或泡沫金属,耐高温筒内均布有输出热管(20)或和输热管(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储热式多用途太阳灶,其特征在于支架(4)与集热器(3)连接或和换热器(2)连接,集热器(3)或换热器(2)直接或通过输热管(5)与储热器(1)连接,输热管(5)上有耐热泵(6),储热器(1)有输出热管(20)与导热盘连接,导热盘与用热器连接,用热器与温差发电器相连,温差发电器(7)与蓄电池或用电器(8)连接,储热器(1)的壳体(17)与耐高温筒(19)之间有隔热层(18),耐高温筒(19)内均布有导热网格(11)或泡沫金属,耐高温筒内均布有输出热管(20)或和输热管(5),所述导热网格是导热丝或导热片构成的有空隙的立体结构,或者由导热材料加工成的有空隙的结构,导热网格或泡沫金属的空隙内填充有储热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耀琪
申请(专利权)人:吴耀琪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