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不良引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4579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8: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触不良引燃装置,包括铜棒、碳棒和引燃模块;铜棒和碳棒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侧的固定框架上,两尖端相对,且连接在同一导线支路中;碳棒所在的固定框架上设置有移动机构,使得碳棒的尖端能接近或者远离铜棒的尖端;所述引燃模块包括放置于铜棒和碳棒尖端之间的可燃物以及放置于两尖端下方的阻燃杯;阻燃杯内层为耐高温层,外层为绝缘层,中间为隔热层。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引燃演示时,可以使带有明火的滴落物掉入阻燃杯内部时,避免引燃其它实验装置;且可避免热量传导至其它实验装置外部壳体;阻燃杯左右两测设置U型凹槽,避免了碳棒和铜棒与其它实验装置直接接触,提高了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用时的安全性。用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触不良引燃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火灾演示装置
,具体为一种接触不良引燃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开关或者插头接触不良,在电路连接点就会有可能产生微小空隙,这个空隙距离在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产生电火花,电火花持续放电会引起高温,严重的会烧毁电器、电路、插头线路等等,甚至引发电气火灾。
[0003]随着电气火灾安全教育在全国各地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消防救援人员通过演示装置进行的各类电气故障的实验,包括接触不良放电故障,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学习电气火灾的发生机理,对电气火灾调查,找出火灾原因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0004]但是现有接触不良放电故障演示装置只能够演示接触不良放电故障,比如,产生电弧等,但是不便于完成引燃的实验,无法直观的演示放电故障与火灾的关系,在给广大老百姓演示电气火灾发生实验时,无法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电气火灾的危险性和隐蔽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不良引燃装置,通过增加引燃模块,更加直观的揭示接触不良放电故障与火灾的关系。
[0006]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接触不良引燃装置,包括铜棒、碳棒和引燃模块;铜棒和碳棒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侧的固定框架上,两尖端相对,且连接在同一导线支路中;碳棒所在的固定框架上设置有移动机构,使得碳棒的尖端能接近或者远离铜棒的尖端;所述引燃模块包括放置于铜棒和碳棒尖端之间的可燃物以及放置于两尖端下方的阻燃杯;阻燃杯内层为耐高温层,外层为绝缘层,中间为隔热层。
[0007]进一步的,所述阻燃杯上缘左右两侧分别设有U型凹槽,铜棒和碳棒分别穿过两U型凹槽。
[0008]更进一步的,所述耐高温层为金属层。
[0009]更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层为塑料外壳。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层为隔热棉。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可燃物为滤纸片或棉片。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在引燃演示时,可以使带有明火的滴落物掉入阻燃杯内部时,由于设置了耐高温层,避免引燃其它实验装置,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外部使用绝缘层,中间采用隔热棉隔绝,避免热量传导至其它实验装置外部壳体,使实验人员免于烫伤,进一步提高装置的安全性;阻燃杯左右两测设置U型凹槽,避免了碳棒和铜棒与其它实验装置直接接触,提高了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接触不良引燃装置的整体俯视图。
[0014]图2为本专利技术接触不良引燃装置中碳棒、铜棒与阻燃杯的位置关系图。
[0015]图3为本专利技术接触不良引燃装置中阻燃杯的剖面图。
[0016]图中:1

阻燃杯;11

绝缘层;12

隔热层;13

耐高温层;2

U型凹槽;3

铜棒;4

碳棒;5

固定框架;6

移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便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和带来的技术效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0018]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接触不良引燃装置包括铜棒3、碳棒4和引燃模块。
[0019]铜棒3和碳棒4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侧的固定框架5上,两尖端相对,且连接在同一导线支路中;碳棒4所在的固定框架5上设置有移动机构6,使得碳棒4的尖端能接近或者远离铜棒3的尖端。
[0020]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引燃模块包括放置于铜棒3和碳棒4尖端之间的可燃物以及放置于两尖端下方的阻燃杯1。阻燃杯1上缘左右两侧分别设有U型凹槽2,铜棒3和碳棒4分别穿过两U型凹槽2。凹槽宽度大于碳棒和铜棒的直径,避免了碳棒和铜棒与其它实验装置直接接触,提高了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
[0021]如图3所示,阻燃杯1内层为耐高温层13,外层为绝缘层11,中间为隔热层12。由于设置了耐高温层(可以采用金属结构),避免引燃其它实验装置,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外部使用绝缘层(可采用塑料外壳),中间采用隔热棉隔绝,避免热量传导至实验装置外部壳体,使实验人员免于烫伤,进一步提高装置的安全性。
[0022]本专利技术通过增加引燃模块,可以将可燃物如滤纸片、棉片等放置在铜棒和碳棒的尖端之间,进行实验时可以通过移动机构调节碳棒4和铜棒3的间距产生电弧,故障点电弧的高温可以引燃可燃物,形成明火,带有明火的滴落物掉入阻燃杯内部,可以更加直观的演示和观察接触不良放电故障引燃可燃物的实验,直接揭示了接触不良放电故障与火灾的关系。
[0023]本专利技术描述中出现的“连接”、“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加工成型、焊接,也可以机械连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本专利技术描述中,出现的术语“中心”、“上”、“下”、“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因此并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不良引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铜棒(3)、碳棒(4)和引燃模块;铜棒(3)和碳棒(4)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侧的固定框架(5)上,两尖端相对,且连接在同一导线支路中;碳棒(4)所在的固定框架(5)上设置有移动机构(6),使得碳棒(4)的尖端能接近或者远离铜棒(3)的尖端;所述引燃模块包括放置于铜棒(3)和碳棒(4)尖端之间的可燃物以及放置于两尖端下方的阻燃杯(1);阻燃杯(1)内层为耐高温层(13),外层为绝缘层(11),中间为隔热层(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阳世群吕忠
申请(专利权)人:应急管理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