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境友好型小微水体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23942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8: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环境友好型小微水体修复系统,包括小微水体本体,其中,小微水体本体包括主体区域以及设置于主体区域周围的滨水过渡带,所述滨水过渡带内设置有水生植物及基质,主体区域内设置有若干组矩形浮床、若干组圆形浮床及若干潜水曝气器;所述滨水过渡带及主体区域内投放有水生动物,该系统能够提升水体的透明度及水质,防止水体发生富养营养化现象,保障水环境长期稳定运行。保障水环境长期稳定运行。保障水环境长期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境友好型小微水体修复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体修复
,涉及一种环境友好型小微水体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保护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实行水资源保护,严禁造成水体污染,小微水体是水体组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多、流动性差、自净化弱,水质浊度高,透明度低,感官效果差,其中氮磷等污染指标含量高,富营养化现象严重,目前针对大型水体水质处理的方法较为成熟,小微水体修复的技术较为欠缺,因此,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提高小微水体水质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环境友好型小微水体修复系统,该系统能够提升水体的透明度及水质,防止水体发生富养营养化现象,保障水环境长期稳定运行。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环境友好型小微水体修复系统包括小微水体本体,其中,小微水体本体包括主体区域以及设置于主体区域周围的滨水过渡带,所述滨水过渡带内设置有水生植物及基质,主体区域内设置有若干组矩形浮床、若干组圆形浮床及若干潜水曝气器;所述滨水过渡带及主体区域内投放有水生动物。
[0005]同一组矩形浮床中的相邻矩形浮床之间通过第一螺栓或纤维绳相连接。
[0006]所述矩形浮床上设置有第一床体连接件,第一床体连接件上设置有用于供第一螺栓或纤维绳穿过的第一床体连接孔。
[0007]同一组圆形浮床中的相邻圆形浮床之间通过第二螺栓或纤维绳相连接。
[0008]所述圆形浮床上设置有第二床体连接件,第二床体连接件上设置有用于供第二螺栓或纤维绳穿过的第二床体连接孔。
[0009]各圆形浮床及各矩形浮床上均设置有浮床牵引桩。
[0010]各圆形浮床的中部及各矩形浮床的中部均设置有浮岛植物。
[0011]所述滨水过渡带中的基质为卵石填料。
[0012]所述矩形浮床及圆形浮床的材料均为PVC材质。
[0013]潜水曝气器采用悬浮式放置。
[0014]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环境友好型小微水体修复系统在具体操作时,建立滨水过渡带,通过植物的拦截过滤吸收作用以及附着在植物表面的微生物生化作用对入库径流进行处理;投放水体养殖,与水体微生物群落一起,构建生物链,建立健康水生生态系统;潜水曝气器能够促进区域水体的循环流动,提高溶解氧浓度,并增加水体与生态基的接触率,扩大生态基的作用范围;安装生态浮岛,既能美化水库景观,也有利于水体生态系统的建立。经水生
态技术约1~3个月的正式运行,使小微水体主要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水体感官上达到水清、水无异味,并持续保持水体的景观效果,与水体周围环境形成协调友好的关系。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矩形浮床4的示意图;
[0018]图3为圆形浮床5的示意图。
[0019]其中,1为小微水体本体、2为滨水过渡带、3为主体区域、4为矩形浮床、5为圆形浮床、6为潜水曝气器、7为水生动物、8为水生植物、9为基质、10为第一床体连接件、11为第一床体连接孔、12为第一螺栓或纤维绳、13为浮岛植物、14为浮床牵引桩。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公开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的混淆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概念。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公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这些图并非是按比例绘制的,其中为了清楚表达的目的,放大了某些细节,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细节。图中所示出的各种区域、层的形状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位置关系仅是示例性的,实际中可能由于制造公差或技术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所需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层。
[0022]参考图1、图2及图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环境友好型小微水体修复系统包括小微水体本体1,其中,小微水体本体1包括主体区域3以及设置于主体区域3周围的滨水过渡带2,所述滨水过渡带2内设置有水生植物8及基质9,主体区域3内设置有若干组矩形浮床4、若干组圆形浮床5及若干潜水曝气器6。
[0023]进一步,所述滨水过渡带2及主体区域3内投放有水生动物7。
[0024]同一组矩形浮床4中的相邻矩形浮床4之间通过第一螺栓或纤维绳12相连接,其中,所述矩形浮床4上设置有第一床体连接件10,第一床体连接件10上设置有用于供第一螺栓或纤维绳12穿过的第一床体连接孔11。
[0025]同一组圆形浮床5中的相邻圆形浮床5之间通过第二螺栓或纤维绳相连接,其中,所述圆形浮床5上设置有第二床体连接件,第二床体连接件上设置有用于供第二螺栓或纤维绳穿过的第二床体连接孔。
[0026]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各圆形浮床5及各矩形浮床4上均设置有浮床牵引桩14,各圆形浮床5的中部及各矩形浮床4的中部均设置有浮岛植物13。
[0027]所述滨水过渡带2沿小微水体周边缓坡地带建立,滨水过渡带2设有基质9,并栽培有水生植物8,投放有水生动物7,水力负荷取0.1m3/m2·
d。
[0028]所述滨水过渡带2中的基质9为卵石填料,厚度约为15cm。
[0029]所述滨水过渡带2中的水生植物8根据水体所在地的环境因子特征、种群特征及去污能力选择,例如,川蜀地区可选苦草、马来眼子草、千屈草、菖蒲、美人蕉、芦苇等。
[0030]所述水生动物7选择对藻类、水草等生产者的控制能力较好的杂食性鱼类,同时投放养蚌、虾等底栖动物,以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
[0031]所述潜水曝气技术核心为潜水曝气器6,形式为悬浮式,曝气方式为连续曝气。
[0032]矩形浮床4及圆形浮床5分别占总面积的70%和30%。
[0033]所述矩形浮床4及圆形浮床5的材料均为PVC材质,对水库水质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0034]本专利技术的设计原理为:
[0035]1)滨水过渡带2的建立及运行
[0036]首先针对小微水体本体1的容积、面积、形状等实际情况,建立滨水过渡带2,对进入水体径流进行降解,滨水过渡带2设有基质9、水生植物8及水生动物7,基质9不仅为植物生长、微生物附着提供适宜条件,自身还通过物理化学吸附、沉降络合等作用有效去除污染物质。根据对小微水体本体1所在地的水生植物8生态特征的实地调查,栽培不仅能够改善水体水质且能够存活于小微水体本体1所在的环境条件下的水生植物8,水生植物8对水体的悬浮物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对藻类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境友好型小微水体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小微水体本体(1),其中,小微水体本体(1)包括主体区域(3)以及设置于主体区域(3)周围的滨水过渡带(2),所述滨水过渡带(2)内设置有水生植物(8)及基质(9),主体区域(3)内设置有若干组矩形浮床(4)、若干组圆形浮床(5)及若干潜水曝气器(6);所述滨水过渡带(2)及主体区域(3)内投放有水生动物(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友好型小微水体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同一组矩形浮床(4)中的相邻矩形浮床(4)之间通过第一螺栓或纤维绳(12)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境友好型小微水体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浮床(4)上设置有第一床体连接件(10),第一床体连接件(10)上设置有用于供第一螺栓或纤维绳(12)穿过的第一床体连接孔(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友好型小微水体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同一组圆形浮床(5)中的相邻圆形浮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琼胡大龙卢剑郭鹏飞杨永郗天浩王博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西热水务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