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取水一体化深度净化的装置与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3828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8: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取水一体化深度净化的装置,其包括取水器、深度净化机构、取水管道、取水口、集水瓶、电源,其中取水器包括过滤网、隔板、纳米净化层、超疏水网、风扇、外壳、冷凝管、出水口Ⅰ、一级进气管、一级锥形管、二级进气管、二级锥形管、三级进气管;取水管道包括取水支管、取水管Ⅰ、取水管Ⅱ;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超疏水取水技术耦合分级加压冷凝取水技术,无需电力辅助,空气取水效率达98%以上,大大降低了空气取水成本,实现了空气的高效取水。同时采用分级净化技术,将空气和水中的污染物进行了深度净化,污染物去除率达99%以上,净化后的水可直接饮用,适用于不同地区和环境,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用价值。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气取水一体化深度净化的装置与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空气制水
,尤其涉及一种空气取水一体化深度净化的装置与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研究员已经开发和研制了大量的空气取水技术和装置。但大多数空气取水技术和装置存在很多问题。
[0003]比如需要采用大量电力作为辅助,将空气中的水汽进行收集,不适用在偏远和贫瘠地区,同时装置过于笨重,灵活性差,能耗过高,不环保,无法达到实际应用推广以及应急使用;同时,非电力取水装置多采用地表和地面的温差对空气进行制水,冷凝效果和效率较差,制水量差;另外,取水装置制得的水水质差,富含重金属、有机毒物等污染物,不可直接饮用,严重制约了空气取水装置的应用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传统空气取水方法存在能耗过高、取水效率低、制水水质差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气取水一体化深度净化的装置,其包括取水器、深度净化机构、取水管道、取水口、集水瓶、电源,其中取水器包括过滤网、隔板、纳米净化层、超疏水网、风扇、外壳、冷凝管、出水口Ⅰ、一级进气管、一级锥形管、二级进气管、二级锥形管、三级进气管;取水管道包括取水支管、取水管Ⅰ、取水管Ⅱ;一级进气管、一级锥形管、二级进气管、二级锥形管、三级进气管依次连接并设置在外壳内,隔板设置在外壳的左端端部,过滤网通过隔板固定在一级进气管左端,纳米净化层、超疏水网设置在一级进气管内并依次位于过滤网一侧,风扇设置在超疏水网一侧,出水口Ⅰ设置在一级进气管底部且位于超疏水网下方;三级进气管与取水管道的取水管Ⅱ一端连接,出气口设置在取水管Ⅱ上并与其连通,若干个挡水板设置在一级锥形管、二级进气管、二级锥形管、三级进气管内且每间隔4

6cm设置一个,每个挡水板位于风扇一侧的底部设置有一个出水口Ⅱ且出水口Ⅱ与取水支管一端连通,取水管Ⅰ一端与出水口Ⅰ,另一端与取水管Ⅱ连接,若干取水支管的另一端与取水管Ⅰ连接;冷凝管呈螺旋状环缠绕在一级进气管、一级锥形管、二级进气管、二级锥形管、三级进气管的外侧且与冷凝器连通;取水管Ⅱ另一端通过深度净化机构与集水瓶连接,集水瓶上设置有取水口,电源与风扇连接。
[0005]所述深度净化机构包括壳体、催化层、吸附层,壳体内由上至下设置有催化层、吸附层;催化层中催化材料为铜基MOF材料、银基MOF材料、锌基MOF材料中的一种,例如参照文献

ANSARI S N, KUMAR P, GUPTA A K, et al. Catalytic CO(2) Fixation over a Robust Lactam

Functionalized Cu(II) Metal Organic Framework [J]. Inorg Chem, 2019, 58(15): 9723

32.

GUO H, ZHANG Y, ZHENG Z, et al. Facile one

pot fabrication of Ag@MOF(Ag) nanocomposites for highly selective detection of 2,4,6

trinitrophenol in aqueous phase [J]. Talanta, 2017, 170: 146

51.

TAMAMES

TABAR C, IMBULUZQUETA E, GUILLOU N, et al. A Zn azelate MOF: combining antibacterial effect [J]. CrystEngComm, 2015, 17(2): 456

62.中方法制备;所述吸附层中吸附材料为尾矿砂、粉煤灰、生物炭中的一种。
[0006]所述纳米净化层中纳米材料为介孔纳米SiO2、纳米石墨烯、纳米硅藻土中的一种。
[0007]所述超疏水网为硬脂酸改性的不锈钢网、碳纤维网、铜网中的一种,改性方法参照文献闫姝均. 超疏水铜表面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D]; 辽宁师范大学, 2012.中方法进行。
[0008]所述挡水板为内设有亲水丝网的圆环,亲水丝为硅胶丝、棉丝中的一种。
[0009]一级锥形管、二级锥形管为锥形管,一级锥形管小口的直径是一级进气管直径的40%~50%,二级进气管直径等于一级锥形管小口的直径,二级锥形管小口的直径是二级进气管直径的40%~50%,三级进气管直径等于二级锥形管小口的直径。
[0010]上述装置的使用方法为:将5~50℃、湿度30%~70%的空气通过风扇以1m
³
/min~3m
³
/min送入取水器的一级进气管中,经过纳米净化层将空气中的NO
X
、SO2等多种气态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初步净化后采用超疏水取水技术耦合分级加压冷凝取水技术,先通过超疏水网将净化后空气中部分水汽截留进入出水口Ⅰ内(细微灰尘充当凝结核将截留在超疏水表面的水汽凝结),含有剩余水汽的空气进入一级锥形管、二级进气管中由于管径的缩小空气在一级锥形管中压缩而导致温度升高至50~60℃,加热后的空气途径二级锥形管和三进气管中,二级锥形管管径进一步缩小,空气再次压缩升温至61~70℃,同时外加的冷凝管对管内空气进行冷却,管内的空气形成温度差,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在管内壁和亲水丝上凝结,冷凝水顺着管壁和亲水丝汇集到出水口Ⅱ进入取水支管,通过取水管Ⅰ、取水管Ⅱ流入深度净化系统,分层净化去除水体中有机物、细菌、病毒、重金属、杂质等,净化后的水流入集水瓶中,通过取水口可得到直接饮用的水,干燥的空气从出气口被排出,干燥空气的湿度为0.6%~1.4%。
[0011]所述风扇功率为5~20W。
[0012]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技术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装置采用超疏水取水技术耦合分级加压冷凝取水技术,无需采用大量电力辅助,空气取水效率达98%以上,不仅大大降低了空气取水成本,还实现了空气的高效取水。同时采用分级净化技术,将空气和水中的污染物进行了深度净化,污染物去除率达99%以上,净化后水可直接饮用,实现了空气取水技术的实际应用,适用于不同地区和环境,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取水器本体的立体结构剖视图;图中:1

取水器;2

过滤网;3

出气口;4

深度净化机构;5

取水管Ⅰ;6

取水口;7

集水瓶;8

电源;9

隔板;10

纳米净化层;11

超疏水网;12

风扇;13

外壳;14

冷凝管;15

出水口Ⅰ;16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取水一体化深度净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取水器(1)、深度净化机构(4)、取水管道、取水口(6)、集水瓶(7)、电源(8),其中取水器(1)包括过滤网(2)、隔板(9)、纳米净化层(10)、超疏水网(11)、风扇(12)、外壳(13)、冷凝管(14)、出水口Ⅰ(15)、一级进气管(16)、一级锥形管(17)、二级进气管(18)、二级锥形管(19)、三级进气管(20);取水管道包括取水支管(23)、取水管Ⅰ(5)、取水管Ⅱ(24);一级进气管(16)、一级锥形管(17)、二级进气管(18)、二级锥形管(19)、三级进气管(20)依次连接并设置在外壳内,隔板(9)设置在外壳(13)的左端端部,过滤网(2)通过隔板固定在一级进气管(16)左端,纳米净化层(10)、超疏水网(11)设置在一级进气管(16)内并依次位于过滤网(2)一侧,风扇(12)设置在超疏水网(11)一侧,出水口Ⅰ(15)设置在一级进气管(16)底部且位于超疏水网(11)下方;三级进气管(20)与取水管道的取水管Ⅱ(24)一端连接,出气口(3)设置在取水管Ⅱ(24)上并与其连通,若干个挡水板(21)设置在一级锥形管(17)、二级进气管(18)、二级锥形管(19)、三级进气管(20)内且每间隔4

6cm设置一个,每个挡水板(21)位于风扇一侧的底部设置有一个出水口Ⅱ且出水口Ⅱ与取水支管(23)一端连通,取水管Ⅰ(5)一端与出水口Ⅰ(15),另一端与取水管Ⅱ(24)连接,若干取水支管(23)的另一端与取水管Ⅰ(5)连接;冷凝管(14)呈螺旋状环缠绕在一级进气管(16)、一级锥形管(17)、二级进气管(18)、二级锥形管(19)、三级进气管(20)的外侧且与冷凝器连通;取水管Ⅱ(24)另一端通过深度净化机构(4)与集水瓶(7)连接,集水瓶(7)上设置有取水口(6),电源(8)与风扇(1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取水一体化深度净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深度净化机构(14)包括壳体、催化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瞿广飞王作亮陈修平任远川王军路萍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