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22735 阅读:2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去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步骤包括:调查水体中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依据该调查结果,找出食物链中缺环或断链环节;在水体中放养肉食性鱼类、采取药物方式或人工捕捞方式,清除水体中的小杂鱼和草食性鱼类,调整水体鱼类群落结构;在0~1.5m水深的水底种植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在水体中放养滤食性鱼类、滤食性贝类、碎屑食性底栖动物及草食性鱼类。本发明专利技术去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可对一个不能人工控制水体参数的较大尺度水体实现水体的去富营养化和生态修复,能有效抑制蓝藻水华的爆发,且保持水体水质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体生态修复 领域,尤其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近几年,水域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十分严重,从全国来看,监测的27个重点湖库 中,IV-劣V类水质的湖库20个,高达74%。其中“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质均为劣 V类,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特别是2007年5月太湖蓝藻水华事件,直接影响无锡居 民饮用水安全。从上海来看,上游水源水质83%为V类和劣V类,作为水源之一的淀山湖近 几年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华出现,16条主要河道(如黄浦江、苏州河、太浦河等)中 劣V类水占53. 4%,目前已无I类水质河道,上海已步入全国水质型缺水城市行列。因此, 地表水域环境质量整治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人造水景观在上海市不同区域 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人造景观水域面积已经超过210万平方米。通过对典型的 代表性的人造水景水质进行调查测定的结果显示,从25个断面水样的监测数据分析,III、 IV、V和劣V类水,分别占监测总数的8%、32%、28%和32%,其中V和劣V类水占60%,主 要超标依次为总氮、高锰酸钾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等有机物指标。 虽然人造景观水体的质量要优于全市河、湖水体,但是水体富营养的去也是一件刻不容缓, 事关市民生活环境的大事。目前,国内用于富营养化水域生态修复的方法多采用微生物净化方法,该方法由 于微生物数量巨大,分解速度快,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取得明显效果;但是也正是由于生命周 期短、生活活力依赖水温等原因,分解的N、P不能完全被取出受污染水体,因此该方法仅适 合短期的水体污染处理。而国内采用宏观水生动植物方法进行生态水处理,通常是仅采用 沉水植被修复或仅采用滤食性鱼类控藻来净化水质,并且通常在较小尺度(如100亩以下) 的封闭水体、或在能够人工控制水位、人工控制水流等水域进行生态水处理,而对于较大尺 度的水体,这种单一的方法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该方法可对一个不 能人工控制水体参数的较大尺度水体进行有效的水体富营养化去除,实现较大尺度水体的 生态修复。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包括如下步骤调查水体中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依据该调查结果,找出食物链中缺环或断链环 节;在水体中放养肉食性鱼类或采取药物方式,清除水体中的小杂鱼和草食性鱼类, 调整水体鱼类群落结构;在0 1. 5m水深的水底种植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在水体中放养滤食性鱼类、滤食性贝类、碎屑食性底栖动物及草食性鱼类。 优选的,还包括步骤对长大的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进行直接收割,或 牧养草食性鱼类对沉水植物摄食后进行捕捞,以把该三类水生植物从水体和水底吸收的营 养物质转移出水体。更优选的,在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死亡之前对其进行收割, 因为沉水植物死亡后的分解实验结果表明沉水植物死亡后体内磷含量约在1周内释放完 毕,氮含量在1个月内释放完毕,在沉水植物死亡后收割,容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优选的,还包括步骤捕捞放养的肉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滤食性底 栖贝类及碎屑食性底栖动物,以把营养物质转移出水体。更优选的,鱼类捕捞在放养后禁渔 3年以后进行,使水体中维持足量的控藻鱼类生物量,鱼类种群年龄结构丰富,同时补放捕 捞的鱼类密度,实现轮捕轮放。优选的,在种植沉水植物前,在沉水植物种植区的外围先种植菱等浮叶植物,以营 建沉水植物种植区相对静态的水环境和符合沉水植物存活的透明度;在种植沉水植物时, 先选择鱼类不喜食且容易存活的种类作为先锋植物进行种植;当浮叶植物和先锋沉水植物 长成营造的透明度达80 IOOcm时,再在该透明度水深范围播植鱼类喜食的沉水植物。更 优选的,在水深超过0. 8米时,所述先锋植物选自包括狐尾藻、马来眼子菜或菹草等株型高 的沉水植物,在水深小于等于0. 8米时,所述先锋植物选自包括金鱼藻、苦草或伊乐藻等沉 水植物;所述鱼类喜食的沉水植物包括轮叶黑藻或苦草,该鱼类喜食的沉水植物播植于水 深1.0米以内的沿岸带。所述沉水植物的种植面积占整个水面的20 30 %,种植密度为60 80株/平方 米。优选的,所述滤食性鱼类在冬季或春季放养时,放养的鱼种规格为5尾/斤,放养 量为35 50g/m3 ;所述滤食性鱼类在夏季放养时,放养的夏花鱼苗规格为4000尾/公斤, 放养量为2 3万尾/亩。所述放养的滤食性贝类包括三角帆蛘、背角无齿蛘或褶纹冠蛘,放养量为20 50g/m3。所述放养的碎屑食性底栖动物包括虾类或螺类。优选的,在沉水植物盖度达50%以上时采用网箱牧养的方式放养草食性鱼类,控 制沉水植被泛滥,同时也控制因草食性鱼类过量而破坏水生植被。本专利技术,在水域面积达800亩,水位、水流方向、水流速度 均不能人为操控的天然大淀湖水域得到成功应用,有效抑制了蓝藻水华的爆发,处理后的 水质由进水时的V类至劣V类达到III-IV类水质标准,并且该处理后的水质能保持稳定, 实现了较大尺度的开放性富营养化水体的自我生态修复。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在水体中构建的5条营养短链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在水体中构建的5条营养短链的分解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 ,包括以下步骤水生生物本底调查。查明水体鱼类、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草等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根据调查 结果,找出水体去富营养化食物链缺环或断链环节,通过修复或重建营养短链,达到去富营 养化目的。调整水体鱼类群落结构。放养肉食性鱼类(如鳜鱼、翘嘴红鉑)、投放药物方式,以清除小杂鱼(如麦穗鱼、 餐条鱼等),通过捕捞方式清除草食性鱼类(如草鱼、鳊鱼),为种植沉水植物创造条件。在0 1. 5m水深的水底种植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首先选择鱼类不能摄食的菱等浮叶植物、鱼类不喜食且容易存活的沉水植物等种 类作为先锋植物进行种植。在水深超过0. 8米的环境条件下选择狐尾藻、马来眼子菜(夏秋 季生长)和菹草(冬春季生长)等株型较高的沉水植物进行种植;水深小于等于0. 8米的 沿岸带则选择金鱼藻、轮叶黑藻(夏秋季生长)和伊乐藻(冬春季生长)进行种植。在先 锋植物系统建成达到透明度为80 IOOcm时,再在该透明度水深范围于冬季播植轮叶黑藻 冬芽、于春季播植苦草种子;夏季可以进行这两种鱼类喜食的沉水植物营养植株移栽工作。 轮叶黑藻冬芽播植量100 200斤/亩;苦草种子播植量3 4斤/亩。沉水植物存活生 长后,可蔓延至1. 5 2. 0米水深以及更深处,主要取决于透明度的变化。沉水植物种植面 积约占整个水面的20 30%,种植密度60 80株/平方米。放养水生动物。在沿岸带沉水植被构建稳定后,就可以放养水生动物。选择低温季节(通常12月至翌年1-2月)放养滤食性鱼类(鱼种,5尾/斤),放 养量35 50g/m3 (依据测定的水体浮游藻类自然初级生产力),能有效防止藻类水华的发 生。也可选择在高温季节如6月份放养滤食性鱼类夏花鱼苗(4000尾/公斤),放养量约 2 3万尾/亩。一年中任何时期都可以放养滤食性贝类如三角帆蛘、背角无齿蛘、褶纹冠蛘等,但 是由于4 6月份是滤食性贝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去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调查水体中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依据该调查结果,找出食物链中缺环或断链环节;  在水体中放养肉食性鱼类或采取药物方式,清除水体中的小杂鱼和草食性鱼类,调整水体鱼类群落结构;  在0~1.5m水深的水底种植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  在水体中放养滤食性鱼类、滤食性贝类、碎屑食性底栖动物及草食性鱼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卿季高华张瑞雷郑小燕范志锋王先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水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