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二次结构用支模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2723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7: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支模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建筑二次结构用支模加固装置,包括承重架、栈桥、调节滑杆、调节螺杆、螺纹套筒、调节板和筛网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二次结构模板支护方式常采用对穿螺栓的方式进行锁紧,增加了钢材的损耗及后期拆模作业的难度的问题,解决了对穿螺栓的布设位置常受到预埋钢筋骨架的隔档而被迫让位,从而造成模板的支护强度不佳的问题,解决了现有的支护模板在支护过程中难以增强其内侧混凝土的流动性,导致混凝土难以对构造柱内的折角区域进行有效填充,降低了构造柱浇筑后整体结构强度的问题。构造柱浇筑后整体结构强度的问题。构造柱浇筑后整体结构强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二次结构用支模加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支模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建筑二次结构用支模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建筑二次结构是在一次结构(指主体结构的承重构件部分)施工完毕以后才施工的,相对于承重结构而言,二次结构常为非承重结构及围护结构,比如构造柱、过梁、止水反梁、女儿墙、压顶、填充墙以及隔墙等;构造柱是指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的墙体中还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与各层圈梁相连接,形成能够抗弯抗剪的空间框架,它是防止房屋倒塌的一种有效措施。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等。此外,房屋的层数不同、地震烈度不同,构造柱的设置要求也不一致,随烈度和层数的增加建筑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和钢筋等级;构造柱常采用浇筑的方式进行施工,通过在其外围构造模板的方式进行支护,而现有的模板支护方式在进行构造柱施工作业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以下问题:构造柱因其位置及抗震强度需求,其内往往预埋有钢筋骨架,而现有的模板支护方式常采用对穿螺栓的方式进行锁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二次结构用支模加固装置,包括模板(1)、支护杆(2)和浇筑口(3),所述模板(1)位于墙体(00)构造柱两侧,模板(1)由下往上依次堆叠,且模板(1)的内侧面均与墙面贴合,模板(1)的外侧面贴合安装有支护杆(2),且支护杆(2)的两端分别抵靠在地面以及墙顶上,处于堆叠状态最上方的模板(1)中部可拆卸式安装有浇筑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杆(2)的中部为空心槽结构,支护杆(2)的两端均可拆卸式安装有支撑座(4),浇筑口(3)的纵截面为梯形结构;所述支撑座(4)由水平部(5)与竖直部(6)组成的“T”形结构,水平部(5)与竖直部(6)之间滑动连接,竖直部(6)的中部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安装有抵紧螺栓(61),且抵紧螺栓(61)的端部抵靠在水平部(5)上,竖直部(6)的端部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插接于支护杆(2)端部的空心槽内,且竖直部(6)与支护杆(2)的端部侧壁对称开设有相互贯通的通槽(62),通槽(62)内可拆卸式插接有定位栓(6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二次结构用支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5)的两端对称开设有内螺孔(51),靠近墙体(00)下方的地面上安放有加强座(7),加强座(7)的中部开设有与水平部(5)上结构相同的内螺孔(51),加强座(7)与水平部(5)之间通过内螺孔(51)共同安装有调距杆(71),加强座(7)的上端铰接安装有加强肋(72),加强肋(72)倾斜指向支护杆(2),且加强肋(72)与支护杆(2)的中部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二次结构用支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5)的端面均贴合安装有摩擦垫(52),摩擦垫(52)分别与墙顶及地面接触,水平部(5)的端部及加强座(7)的端部均铰接安装有吊拉环(53),且加强座(7)上的吊拉环(53)与墙体(00)底部水平部(5)上的吊拉环(53)之间连接有钢索(5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二次结构用支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杆(2)靠近模板(1)的一侧由下往上均匀开设有纠偏槽(21),纠偏槽(21)的槽口上下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挡板(22),挡板(22)位于支护杆(2)的空心槽内侧且向邻近的两个挡板(22)之间共同安装有一组纠偏轴(23),纠偏轴(23)与挡板(22)之间均连接有扭簧,靠近模板(1)边缘位置的纠偏轴(23)上固定安装有纠偏杆(24),靠近模板(1)中心位置的纠偏轴(23)上固定安装有压紧板(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涛范海茜段杨檀依霖周研钱思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四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