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方法及计算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22213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量化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方法及计算机系统,该方法包括:根据公路的等级与公路所在区域两侧的地质环境情况,查询第一表格,得到公路边坡不稳定指数;第一表格为根据历史上的暴雨及公路突发地质灾害,计算所得的地质环境情况、公路等级与边坡不稳定指数对应表;根据公路边坡不稳定指数与暴雨强度指数的乘积,计算得到所在公路在对应的暴雨强度下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查询第二表格,得到对应的应急处置人员组数。本发明专利技术结合和考虑公路的地质环境情况,科学地量化场次暴雨对公路突发地质灾害的致灾能力,明确不同程度的暴雨能够激发公路突发地质灾害的数量。可有效提高应急管理效率。可有效提高应急管理效率。可有效提高应急管理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量化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方法及计算机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自然灾害防灾减灾
,尤其涉及一种量化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方法及计算机系统。

技术介绍

[0002][0003]由于公路崩塌的主要激发因素是降雨,因此,目前主要是采用各类雨量阈值模型作为公路崩塌灾害预警预报的主要依据。前期由于降雨数据和公路崩塌灾害数据缺乏,多数雨量阈值模型的建立是围绕着激发公路崩塌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的,而对于降雨激发突发公路崩塌灾害强度以及公路崩塌灾害对于暴雨的响应能力方面的研究少有探索。近几年,随着降雨数据以及公路崩塌灾害数据信息愈加完善,研究人员开始探索降雨的致灾能力以及公路崩塌对不同等级暴雨的响应能力,为防灾减灾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技术支撑,合理进行防灾减灾部署,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效率。
[0004]但是公路崩塌灾害不仅仅与暴雨有关,还与公路边坡的地质环境有关。针对同样等级的暴雨,公路两侧边坡岩性松散,碎石较多的公路段更容易发生崩塌,即发生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更多;但如何量化三者的对应关系,是函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量化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方法及计算机系统,其解决了如何量化暴雨、公路两侧边坡地质环境情况以及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三者的对应关系的技术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0009]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量化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0]根据公路的等级与公路所在区域两侧边坡的地质环境情况,查询第一表格,得到公路边坡不稳定指数;第一表格为根据历史上的暴雨及公路突发地质灾害,计算所得的地质环境情况、公路等级与边坡不稳定指数对应表;
[0011]根据公路边坡不稳定指数与暴雨强度指数的乘积,计算得到所在公路在对应的暴雨强度下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
[0012]根据计算得到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所属数值区间,查询第二表格,得到对应的应急处置人员组数。
[001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量化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方法,通过将暴雨强度指数与公路边坡不稳定指数结合,预测得到所在公路在对应的暴雨强度下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从而能够建立暴雨、公路两侧边坡的地质环境情况以及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三
者的对应关系。针对指定的地区,地质环境稳定,从而能够快速得出暴雨激发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进而能够得到对应的应急处置人员组数,为防灾减灾部署提供量化的数据支撑,实现了防灾减灾部署定点、定量的目标,有效提高公路突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效率。
[0014]可选地,量化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方法,第一表格为地质环境情况、公路等级与边坡不稳定指数对应表,如下:
[0015][0016]通过将地质环境情况、公路等级与边坡不稳定指数通过对应表列出,则可以针对指定的地理区域,速查边坡不稳定指数,该表格通过历史发生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的历史数量与区域内不同等级公路的数据信息综合统计所得。由典型暴雨激发的区域公路突发地质灾害的数量可以看出,不同等级公路边坡的稳定性不同,将该稳定性定义为公路边坡的不稳定指数。其中公路边坡不稳定指数越高,提示该等级的公路越容易发生突发地质灾害,反之,就不容易发生突发地质灾害。
[0017]可选地,暴雨强度指数,计算式如下:
[0018][0019]其中,暴雨相当日数为暴雨的总降雨量与暴雨基数的比值;暴雨实际日数是场次暴雨实际时长h/24h,降雨总量是场次降雨全部降雨量的总和。
[0020]暴雨强度指数是用来衡量暴雨导致突发地质灾害能力的指数。指数是利用暴雨相当日数及暴雨实际日数的比值与暴雨总降雨量的无量纲化数值的乘积计算而来的。暴雨强度指数的意义是:量化场次暴雨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致灾能力,是确定场次暴雨与突发地质灾害数量关系的数据基础。实现暴雨对突发地质灾害激发作用从定性到定量转换,是对暴雨与突发地质灾害量化关系认识的突破性进展。通常情况下,暴雨强度是激发突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参数,暴雨强度越高,激发突发地质灾害的数量就越多,反之,激发的突发地质灾害数量就越少。
[0021]可选地,方法还包括:
[0022]将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根据地质环境情况划分为多个区,根据各区域的暴雨强度指数以及公路边坡不稳定指数,以各区所得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的总和作为城市或者区域的总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并拟合城市或者区域的暴雨强度指数与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响应指数的关系;所述公路突发地质灾害突发地质灾害数量的无量纲化数值为所述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响应指数。
[0023]可选地,拟合为二次多项式拟合,拟合所得的城市或者区域的暴雨强度指数与公
路突发地质灾害响应指数的关系的计算式如下;
[0024]y=ax2+bx+c
[0025]其中,y为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响应指数,x为暴雨强度指数;a,b和c均为拟合系数。
[0026]在得到预报雨量以及落雨区域内各级公路边坡的不稳定指数之后,即可计算所在区域公路边坡可能发生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的数量,进而以该数量为依据,进一步安排各级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措施。
[0027]可选地,方法还包括:
[0028]根据城市或者区域的不同范围的暴雨的降水量,分别计算对应的暴雨强度指数,根据拟合所得的城市或者区域的暴雨强度指数与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响应指数的关系,得出对应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从而获得暴雨的降水量与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的对应表。
[0029]通过对城市或者区域进行综合统计,结合拟合的暴雨强度指数与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响应指数的关系,可以快速得出对应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从而获得暴雨的降水量与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的对应表,从而能够直接通过预报的降水量速查获得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强,响应快速且准确。
[0030]可选地,方法还包括:
[0031]根据城市或者区域的未来一段时间的预报的暴雨的降水量,查询暴雨的降水量与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强度数量的对应表;获得预报的暴雨的降水量对应的预测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查询第二表格,获得对应的应急处置人员组数。
[0032]对于已知公路边坡不稳定指数的公路,利用降雨预报提供的预报雨量即可计算出该路段突发地质灾害的数量,进而,安排应急管理的各项措施。而对于区域内大部分公路而言,尤其是目前尚没得到具体的公路边坡不稳定指数的地区,需要根据以典型暴雨激发公路灾害反演获取的灾害数量为数据基础,将不同程度的暴雨以及产生的不同数量的突发地质灾害进行量化对应,做成可以查阅、应用的量化表格,以量化、简化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科学依据及流程,以便合理对暴雨造成的突发地质灾害进行定量的应急人员以及应急物资的调配,从而提高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效率。
[0033]可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量化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公路的等级与公路所在区域两侧的地质环境情况,查询第一表格,得到公路边坡不稳定指数;所述第一表格为根据历史上的暴雨及公路突发地质灾害,计算所得的地质环境情况、公路等级与边坡不稳定指数对应表;根据公路边坡不稳定指数与暴雨强度指数的乘积,计算得到所在公路在对应的暴雨强度下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根据计算得到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所属数值区间,查询第二表格,得到对应的应急处置人员组数。2.如权利要求1的量化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方法,第一表格为地质环境情况、公路等级与边坡不稳定指数对应表,如下:3.如权利要求1的量化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方法,暴雨强度指数,计算式如下:暴雨相当日数为暴雨的总降雨量与暴雨基数的比值;暴雨实际日数是场次暴雨实际时长h/24h,降雨总量是场次降雨全部降雨量的总和。4.如权利要求1的量化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方法,方法还包括:将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根据地质环境情况划分为多个区,根据各区域的暴雨强度指数以及公路边坡不稳定指数,以各区所得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的总和作为城市或者区域的总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并拟合城市或者区域的暴雨强度指数与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响应指数的关系,所述公路突发地质灾害数量的无量纲化数值为所述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响应指数。5.如权利要求4的量化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方法,拟合为二次多项式拟合,拟合所得的城市或者区域的暴雨强度指数与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响应指数的关系的计算式如下;y=ax2+bx+c其中,y为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响应指数,x为暴雨强度指数;a,b和c均为拟合系数。6.如权利要求5的量化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方法,方法还包括:根据城市或者区域的不同范围的暴雨的降水量,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芝南赟胡福根翟淑花于淼张翊超赵娜娜韩建超孙旭吕晓波李孟伦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