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洗生产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1619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零件清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清洗生产线,包括清洗池及支撑机构,支撑机构移动设置在清洗池上端,支撑机构包括四个移动座、第一连接杆、若干个伸缩杆、两个外铰接杆、第二连接杆、两个内铰接杆,两个内铰接杆上端间隔转动安装在第二连接杆上且下端转动设置有甩干机构,甩干机构包括转动框体、金属网、侧金属网,清洗池上端设置有行车机构,驱动支撑机构及甩干机构移动,该设计能够实现多个蓄水池上辅助甩干机构的升降,用以实现甩干机构下降进入清洗剂或者清水中,上升便于后续在多个蓄水池上转移位置,优化零件清洗效果,行车机构辅助实现支撑机构与甩干机构的平稳移动,实现在不同蓄水池上方的转移。实现在不同蓄水池上方的转移。实现在不同蓄水池上方的转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清洗生产线


[0001]本技术涉及零件清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清洗生产线。

技术介绍

[0002]零部件可以分为标准件、非标零部件、特殊螺丝、不锈钢螺丝等,应用于机电、汽车、卫浴、医疗、通讯、电子、航空等领域,零部件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表面会有油污、污渍,零部件上的油污一般为油脂、尘土、铁锈等混合而成的粘附物或者加工油污,为了保证零部件的稳定性,需要对零件进行统一清洗,在实际生产中,为优化零件清洗效果,常常需要设置多个蓄水池,充填清洗剂及清水,依次将零件浸入清洗剂或清水中实现清洗,然而,现有技术中(CN208303344U一种零件清洗装置)设置单一清洗池,零件清洗前的投放及清洗后的取出转移较为不便,并且也不方便清洗完成的零件甩干水分,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一种清洗生产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零件清洗前的投放及清洗后的取出转移较为不便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清洗生产线。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设计一种清洗生产线,包括清洗池及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移动设置在所述清洗池上端,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四个移动座、第一连接杆、若干个伸缩杆、两个外铰接杆、第二连接杆、两个内铰接杆,四个所述移动座中每两个间隔对应设置在所述清洗池上端一侧,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安装在其中两个所述移动座中间,若干个所述伸缩杆间隔设置且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两个所述外铰接杆一端分别转动安装在另外两个所述移动座内侧,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外铰接杆另一端中间,若干个所述伸缩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内铰接杆上端间隔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杆上且下端转动设置有甩干机构,两个所述外铰接杆中间固定安装有第三连接杆。
[0006]优选的,所述甩干机构包括转动框体、金属网、侧金属网,所述转动框体两端与所述内铰接杆下端转动连接,所述金属网设置在所述转动框体各侧面,所述侧金属网固定安装在所述转动框体两端面。
[0007]优选的,其中一个所述金属网一侧与所述转动框体铰接连接且另一侧通过螺栓与所述转动框体限位连接,其他所述金属网均与所述转动框体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还包括行车机构,所述行车机构包括导链架、链条、第一电机,所述清洗池一端两侧固定安装有延伸架,所述导链架固定安装在所述清洗池两侧及所述延伸架上,所述链条转动套设在所述导链架上,所述清洗池两侧固定设置有安装座,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齿轮且所述齿轮与所述链条啮合传动连接,所述链条与一侧的两个带动移动座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导链架外侧固定安装有护板。
[0010]优选的,所述清洗池上端两侧固定安装有导轨,所述导轨位于所述移动座内侧,所述移动座内侧固定安装有滑板,所述滑板在所述导轨内滑动,一侧的所述滑板中间固定安装有定距杆。
[0011]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清洗生产线,有益效果在于:
[0012]1、通过设置支撑机构,能够实现多个蓄水池上辅助甩干机构的升降,用以实现甩干机构下降进入清洗剂或者清水中,上升便于后续在多个蓄水池上转移位置,减少人力支出,便于控制,同时也能减少与清洗池1之间的刚性碰撞。
[0013]2、设置甩干机构,通过将零件从铰接可开合设置的金属网一侧进入,并通过螺栓将可开合设置的金属网限位固定,当甩干机构进入水中后,清洗剂或者清水透过金属网、侧金属网与零件充分接触,同时开启第二电机,优化零件清洗效果。
[0014]3、设置延伸架、行车机构,能够辅助实现支撑机构与甩干机构的平稳移动,实现在不同蓄水池上方的转移,从而对零件进行充分清洗,并且位置可精准控制,减少甩干机构与清洗池之间的刚性碰撞。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清洗生产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清洗生产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清洗生产线的部分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清洗生产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清洗池1、延伸架2、行车机构3、导链架31、链条32、第一电机33、护板34、支撑机构4、移动座41、第一连接杆42、伸缩杆43、外铰接杆44、第二连接杆45、内铰接杆46、导轨47、滑板48、第三连接杆49、甩干机构5、转动框体51、金属网52、侧金属网53。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1]实施例1
[0022]参照图1

4,一种清洗生产线,包括清洗池1及支撑机构4,清洗池1内设置有三个蓄水池,依次装填有清洗剂、清水、清水,支撑机构4移动设置在清洗池1上端,支撑机构4包括四个移动座41、第一连接杆42、若干个伸缩杆43、两个外铰接杆44、第二连接杆45、两个内铰接杆46,四个移动座41中每两个间隔对应设置在清洗池1上端一侧,第一连接杆42固定安装在其中两个移动座41中间,若干个伸缩杆43间隔设置且一端转动安装在第一连接杆42上,两个外铰接杆44一端分别转动安装在另外两个移动座41内侧,第二连接杆45固定安装在两个外铰接杆44另一端中间,若干个伸缩杆43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45转动连接,若干个伸缩杆43为液压伸缩杆,两个内铰接杆46上端间隔转动安装在第二连接杆45上且下端转动设置有甩干机构5,两个外铰接杆44中间固定安装有第三连接杆49,通过行车机构控制支撑机构4移动到指定蓄水池上方,然后控制若干个伸缩杆43同步伸出,通过两个外铰接杆44的支撑作用,带动甩干机构5下降,同时由于设置两个内铰接杆46,使得甩干机构5竖直下降进入对
应蓄水池内,先进入装填有清洗剂的蓄水池内,待清洗完成后,依次转移至装填有清水的蓄水池内,全部清洗程序完成后,控制移动支撑机构4及甩干机构5在最后一个装填有清水的蓄水池上方上升,继续开启第二电机,将零件上的水分排出,然后控制移动支撑机构4及甩干机构5移动到清洗池1另一端外侧,打开铰接的金属网52,将零件取出。
[0023]通过设置支撑机构4,能够实现多个蓄水池上辅助甩干机构5的升降,用以实现甩干机构5下降进入清洗剂或者清水中,上升便于后续在多个蓄水池上转移位置,减少人力支出,便于控制,同时也能减少与清洗池1之间的刚性碰撞。
[0024]甩干机构5包括转动框体51、金属网52、侧金属网53,转动框体51两端与内铰接杆46下端转动连接,其中一个内铰接杆46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输出轴贯穿内铰接杆46后与所述转动框体51固定连接,金属网52设置在转动框体51各侧面,侧金属网53固定安装在转动框体51两端面,其中一个金属网52一侧与转动框体51铰接连接且另一侧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清洗生产线,包括清洗池(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机构(4),所述支撑机构(4)移动设置在所述清洗池(1)上端,所述支撑机构(4)包括四个移动座(41)、第一连接杆(42)、若干个伸缩杆(43)、两个外铰接杆(44)、第二连接杆(45)、两个内铰接杆(46),四个所述移动座(41)中每两个间隔对应设置在所述清洗池(1)上端一侧,所述第一连接杆(42)固定安装在其中两个所述移动座(41)中间,若干个所述伸缩杆(43)间隔设置且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杆(42)上,两个所述外铰接杆(44)一端分别转动安装在另外两个所述移动座(41)内侧,所述第二连接杆(45)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外铰接杆(44)另一端中间,若干个所述伸缩杆(43)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45)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内铰接杆(46)上端间隔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杆(45)上且下端转动设置有甩干机构(5),两个所述外铰接杆(44)中间固定安装有第三连接杆(4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甩干机构(5)包括转动框体(51)、金属网(52)、侧金属网(53),所述转动框体(51)两端与所述内铰接杆(46)下端转动连接,所述金属网(52)设置在所述转动框体(51)各侧面,所述侧金属网(53)固定安装在所述转动框体(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一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一冠精密五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