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视穿刺活检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1575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1:24
针对目前临床上穿刺活检术在实施时存在较大穿刺偏差风险、损伤组织导致患者出血等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可视穿刺活检针,包括活检针、手持端、电凝系统和可视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独特,应用于临床上获取病变部位组织,其可视系统可以实现在穿刺过程中实时观测预定位置周围组织情况,同时增加了电凝系统,可以在活检后局部出血时进行及时准确的止血,避免了患者出现大出血等严重后果。避免了患者出现大出血等严重后果。避免了患者出现大出血等严重后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视穿刺活检针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视穿刺活检针。

技术介绍

[0002]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疾病。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早期发现、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对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正确的诊断需要临床、影像及病理三结合。穿刺活检利用抽吸针或切割针来获取病变部位组织从而进行诊断,是肿瘤治疗中获取病理的主要途径,因此穿刺活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现有的穿刺过程缺少引导,需要医务人员通过经验来定位穿刺位置,存在穿刺有偏差的可能性,而且穿刺的深度也无法精准把控。对于初学者或经验不足的医务人员,在穿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穿刺偏差,损伤到组织,严重的情况会引起患者大出血,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目前临床上穿刺活检术在实施时存在较大穿刺偏差风险、损伤组织导致患者出血等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可视穿刺活检针,可实现在穿刺过程中实时观测预定位置周围组织情况,并增加了电凝系统,在活检后局部出血时可进行及时准确的止血,防止了患者出现大出血等严重后果。
[0004]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可视穿刺活检针,包括活检针、手持端、电凝系统和可视系统,活检针包括切割头、针管和切割传动机构,针管和切割传动机构的控制端均设置在手持端上,切割头通过切割传动机构匹配安装在针管内并伸出针管,切割头上设置有取样凹槽,针管前端与取样凹槽对应位置设置有刀头,电凝系统包括单极电凝头、电凝开关和电凝系统连接线,电凝开关设置在手持端上,单极电凝头设置在刀片后侧的针管上,单极电凝头和电凝开关通过电凝系统连接线连通,电凝系统连接线设置在针管内部并延伸出活检针与设备电源线连接,可视系统包括玻璃泡、微型摄像头和无线传输器,所述玻璃泡安装在单极电凝头后侧的针管上,微型摄像头设置在玻璃泡内部并外接无线连接线,无线传输器设置在手持端的内部,无线连接线设置在针管内部并延伸至手持端内部与无线连接器连接。
[0005]进一步的,所述活检针的头部外表面设置有仿生结构。
[0006]进一步的,所述切割传动机构包括导杆、弹簧和穿刺开关,弹簧套设在导杆上,弹簧一端和导杆的一端均与切割头连接,导杆的另一端延伸出针管与设置在手持端上的穿刺开关连接,弹簧的另一端延伸出针管连接在手持端上。
[0007]进一步的,所述微型摄像头拍摄的画面通过无线传输器转换为无线信号并传输至外置显示器。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09]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视穿刺活检针,结构独特,包括活检针、手持端、电凝系统和可视系统,活检针包括切割头、针管和切割传动机构,针管和切割传动机构的控制端均设置在手持端上,切割头通过切割传动机构匹配安装在针管内并伸出针管,切割头上设置
有取样凹槽,针管前端与取样凹槽对应位置设置有刀头,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触发设置在手持端9上的切割传动机构的控制端,此时切割传动机构带动切割头2迅速回缩,此时取样凹槽3内的组织会被设置在针管2前端的刀片切下,完成本次取样。准备穿刺取样时,可以配合B超来确认进行穿刺的位置,本技术活检针的头部外表面设置有仿生结构,可以增加超声的反射,提高了活检针头部超声可视性。
[0010]电凝系统包括单极电凝头、电凝开关和电凝系统连接线,电凝开关设置在手持端上,单极电凝头设置在刀片后侧的针管上,单极电凝头和电凝开关通过电凝系统连接线连通,电凝系统连接线设置在针管内部并延伸出活检针与设备电源线连接,在取样后,取样位置由于组织损伤可能会出现局部出血的情况,该电凝系统可通过电凝开关简单迅速地启动,单极电凝头直接针对出血部位进行精准止血,防止患者出现大出血等严重后果。
[0011]可视系统包括玻璃泡、微型摄像头和无线传输器,所述玻璃泡安装在单极电凝头后侧的针管上,微型摄像头设置在玻璃泡内部并外接无线连接线,无线传输器设置在手持端的内部,无线连接线设置在针管内部并延伸至手持端内部与无线连接器连接。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微型摄像头来观测周围的组织,同时微型摄像头外部的玻璃泡可以避免组织紧贴微型摄像头,保持微型摄像头视野清晰。微型摄像头拍摄的画面通过无线传输器转换为无线信号并传输至外置显示器,不需要使用有线连接方式,使得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可视穿刺活检针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灵活便利。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活检针头部的一种俯视图
[0013]图2是活检针头部的一种剖视图
[0014]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标号:切割头1,针管2,取样凹槽3,导杆4,弹簧5,单极电凝头6,玻璃泡7,微型摄像头8,手持端9,无线连接线10,穿刺开关11,电凝开关12,活检针13,电凝系统连接线14。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根据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17]实施例1: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可视穿刺活检针,该活检针应用于临床上获取病变部位组织,如图3所示,其包括活检针13、手持端9、电凝系统和可视系统。
[0018]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的,活检针13包括切割头、针管2和切割传动机构,针管2和切割传动机构的控制端均设置在手持端上,切割头通过切割传动机构匹配安装在针管2内并伸出针管2,切割头上设置有取样凹槽3,针管2前端与取样凹槽3对应位置设置有刀头。电凝系统包括单极电凝头6、电凝开关12和电凝系统连接线14,电凝开关12设置在手持端上,单极电凝头6设置在刀片后侧的针管2上,单极电凝头6和电凝开关12通过电凝系统连接线14连通,电凝系统连接线14设置在针管内部并延伸出活检针13与设备电源线连接。可视系统包括玻璃泡7、微型摄像头8和无线传输器,所述玻璃泡7安装在单极电凝头后侧的针管2上,微型摄像头8设置在玻璃泡7内部并外接无线连接线10,无线传输器设置在手持端的内部,无线连接线10设置在针管2内部并延伸至手持端内部与无线连接器连接。在进行活检取
样时,在B超的配合下确认穿刺位置,医务人员将活检针13向预定位置进行穿刺,在穿刺过程中,可通过针管2上的微型摄像头8观察到周围的组织。该微型摄像头8设置在玻璃泡7内部,玻璃泡7可避免在取样过程中组织直接与微型摄像头8接触,微型摄像头8的视野模糊不清,无法观察取样部位周围组织。配合可视系统确认取样位置后,通过触发设置在手持端9上的切割传动机构的控制端,此时切割传动机构带动切割头2迅速回缩,此时取样凹槽3内的组织会被设置在针管2前端的刀片切下,完成本次取样。在活检取样后,医护人员可通过可视系统继续观察患者取样位置是否出现局部出血,如果出现局部出血,可以及时触发设置在手持端9上的电凝开关12,通过单极电凝头6配合可视系统及时对出血部位进行精准止血,避免患者出现大出血等严重后果。
[0019]实施例2:
[0020]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活检针13的头部外表面设置有仿生结构,该仿生结构可以有多种,如螺纹形、波纹形、锯齿形、凹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视穿刺活检针,其特征在于:包括活检针(13)、手持端(9)、电凝系统和可视系统,活检针(13)包括切割头、针管(2)和切割传动机构,针管(2)和切割传动机构的控制端均设置在手持端上,切割头通过切割传动机构匹配安装在针管(2)内并伸出针管(2),切割头上设置有取样凹槽(3),针管(2)前端与取样凹槽(3)对应位置设置有刀头,电凝系统包括单极电凝头(6)、电凝开关(12)和电凝系统连接线(14),电凝开关(12)设置在手持端上,单极电凝头(6)设置在刀片后侧的针管(2)上,单极电凝头(6)和电凝开关(12)通过电凝系统连接线(14)连通,电凝系统连接线(14)设置在针管(2)内部并延伸出活检针(13)与设备电源线连接,可视系统包括玻璃泡(7)、微型摄像头(8)和无线传输器,所述玻璃泡(7)安装在单极电凝头后侧的针管(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文凯尹慧娟刘金阁安军锋张万宏吕然博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印何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