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冷却装置及电池包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1443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装置及电池包。该电池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单元,冷却单元包括:内环板,内环板的内壁围成容纳腔,容纳腔被构造为能够容纳电池;外板组件,包括外环板,外环板围绕内环板设置,外环板的内壁与内环板的外壁围成冷却腔;至少一个第一隔板,位于冷却腔内,第一隔板将冷却腔分隔为至少两个主流道,主流道被构造为能够流通冷却液,第一隔板上开设有连通通道,相邻的主流道通过连通通道连通;以及扰流组件,位于主流道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电池冷却装置能够解决采用现有冷却装置导致换热效率无法保证的问题。置导致换热效率无法保证的问题。置导致换热效率无法保证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冷却装置及电池包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热管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冷却装置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在电池包热管理技术方面,依然沿用单面换热液冷板技术,单面换热的方式效率较低。在专利技术人所知的现有技术中,具有针对方形电池的多面换热的液冷模块,在方形电池的多面布设液冷板,液冷板内部设置流道,冷却液在流道中流动,对方形电池进行换热,相比于单面换热的方式,多面换热的效率更高,但是冷却液在流道中流动的形式为层流,换热效率还是无法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冷却装置及电池包,能够解决采用现有冷却装置导致换热效率无法保证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单元,冷却单元包括:内环板,内环板的内壁围成容纳腔,容纳腔被构造为能够容纳电池;外板组件,包括外环板,外环板围绕内环板设置,外环板的内壁与内环板的外壁围成冷却腔;至少一个第一隔板,位于冷却腔内,第一隔板将冷却腔分隔为至少两个主流道,主流道被构造为能够流通冷却液,第一隔板上开设有连通通道,相邻的主流道通过连通通道连通;以及扰流组件,位于主流道内。
[0005]进一步地,扰流组件包括第一扰流件和第二扰流件,同一个主流道内的第一扰流件和第二扰流件相对设置,两者之间形成扰流流道。
[0006]进一步地,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扰流流道的流通面积先减小后增大。
[0007]进一步地,扰流流道包括收缩段和扩大段,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收缩段和扩大段依次设置,收缩段的竖直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扩大段的竖直方向的宽度逐渐扩大,收缩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扩大段的长度。
[0008]进一步地,相邻两个主流道内,其中一个主流道内的冷却液通过连通通道分流,其中另一个主流道内的冷却液通过连通通道汇流。
[0009]进一步地,外环板上开设有入流口和出流口,入流口开设在外环板的第一侧壁上,出流口开设在外环板的第二侧壁上,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
[0010]进一步地,冷却液从入流口流向出流口的路径包括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均位于冷却腔内,第一路径占用冷却腔的比例大于第二路径占用冷却腔的比例,外板组件还包括第二隔板,第二隔板位于冷却腔内,第二隔板隔断第二路径,以使冷却液仅沿第一路径流动。
[0011]进一步地,外板组件还包括引流板,引流板的第一侧与第二隔板保持预定距离,两者之间形成折弯流道,引流板的第二侧与外环板的第二侧壁连接,且高于出流口,引流板、内环板的内壁、第二隔板和外环板的内壁形成绕行流道,冷却液依次沿引流板的第一面、折
弯流道和引流板的第二面流动至出流口处。
[0012]进一步地,冷却单元为矩形,入流口和出流口相对设置,两者位于同一高度。
[0013]进一步地,冷却单元设置为多个,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邻的冷却单元中,前一个冷却单元的出流口与后一个冷却单元的入流口重合,前一个冷却单元的外环板的第一侧壁与后一个冷却单元的第二侧壁重合。
[001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电池以及上述的电池冷却装置,电池位于容纳腔内,内环板的内壁与电池的外壁贴合。
[0015]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电池位于容纳腔内,由于内环板的环形结构,使得电池的多个面能够与内环板的内壁接触或贴合,使得电池的多个面能够与冷却腔内的冷却液进行换热,相比于单面换热的换热效率更高。第一隔板用于形成主流道,主流道的容积小于冷却腔的容积,在主流道内设置扰流组件,当冷却液在主流道中流动冲击至扰流组件上时,扰流组件改变冷却液的流动形式,使冷却液形成湍流,增强冷却液的换热效果,能够保证相对较高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电池冷却装置的左视图;
[0018]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图1的A

A的剖视图;
[0019]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图2的电池冷却装置的冷却单元的剖视图;
[0020]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电池冷却装置的纵截面图;
[0021]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图1的B

B的剖视图;以及
[0022]图6示出了图4或图5的电池冷却装置的扰流组件的纵截面图。
[0023]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4]10、冷却单元;11、内环板;121、外环板;122、第二隔板;123、引流板;124、入流口;125、出流口;13、第一隔板;131、连通通道;14、扰流组件;141、第一扰流件;142、第二扰流件;15、主流道;20、入流管;30、出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26]参见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单元10,冷却单元10包括:内环板11,内环板11的内壁围成容纳腔,容纳腔被构造为能够容纳电池;外板组件,包括外环板121,外环板121围绕内环板11设置,外环板121的内壁与内环板11的外壁围成冷却腔;至少一个第一隔板13,位于冷却腔内,第一隔板13将冷却腔分隔为至少两个主流道15,主流道15被构造为能够流通冷却液,第一隔板13上开设有连通通道131,相邻的主流道15通过连通通道131连通;以及扰流组件14,位于主流道15内。
[0027]在本实施例中,电池的外表面贴合内环板11的内壁,由于内环板11为环形结构,使得电池的多个外表面都能够与内环板11的内壁贴合,主流道15内流通冷却液,冷却液依次
从一个主流道15和该主流道15的连通通道131流动至相邻的另一个主流道15内,冷却液在流动过程中,与电池的多个外表面进行换热,保证电池的工作温度在正常的温度范围内。扰流组件14位于主流道15内,冷却液在主流道15内流动的过程中,当冷却液冲击至扰流组件14上时,冷却液的流动形式从层流变为湍流,湍流形式下的冷却液处于无规则的乱流状态,冷却液波动剧烈,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湍流形式下的冷却液的换热效果优于层流形式下的冷却液的换热效果,因此,扰流组件14的设置,使得电池的外表面与湍流形式下的冷却液进行换热,换热效果更好,换热效率更高。
[0028]冷却腔的容积大,第一隔板13将冷却腔分隔为容积小的多个主流道15,每个主流道15内的冷却液能够对应与一小块面积的电池的外表面进行换热,保证每个主流道15内的冷却液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换热效果,并且每个主流道15内的冷却液同时与电池的外表面的各个部分进行换热,换热效率高。
[0029]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主流道15的流通面积相同。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单元(10),所述冷却单元(10)包括:内环板(11),所述内环板(11)的内壁围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被构造为能够容纳电池;外板组件,包括外环板(121),所述外环板(121)围绕所述内环板(11)设置,所述外环板(121)的内壁与所述内环板(11)的外壁围成冷却腔;至少一个第一隔板(13),位于所述冷却腔内,所述第一隔板(13)将所述冷却腔分隔为至少两个主流道(15),所述主流道(15)被构造为能够流通冷却液,所述第一隔板(13)上开设有连通通道(131),相邻的所述主流道(15)通过所述连通通道(131)连通;以及扰流组件(14),位于所述主流道(15)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组件(14)包括第一扰流件(141)和第二扰流件(142),同一个所述主流道(15)内的所述第一扰流件(141)和所述第二扰流件(142)相对设置,两者之间形成扰流流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所述扰流流道的流通面积先减小后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流道包括收缩段和扩大段,沿所述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所述收缩段和所述扩大段依次设置,所述收缩段的竖直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扩大段的竖直方向的宽度逐渐扩大,所述收缩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扩大段的长度。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主流道(15)内,其中一个所述主流道(15)内的冷却液通过所述连通通道(131)分流,其中另一个所述主流道(15)内的冷却液通过所述连通通道(131)汇流。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板(121)上开设有入流口(124)和出流口(125),所述入流口(124)开设在所述外环板(121)的第一侧壁上,所述出流口(125)开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凯童邦曹明伟邢勤勇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