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磨手套绒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1324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磨手套绒革,旨在提供了一种安装有在摩擦过程中减小磨损的结构的抗磨手套绒革。它包括基层和耐磨层,所述耐磨层的底面与基层连接,所述耐磨层的顶面上安装有毛绒层和若干个磨损条一,若干个磨损条一均匀分布,所述磨损条一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基层的前后两端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达到安装有在摩擦过程中减小磨损的结构的目的;加强了磨损条一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的确保外界力传导减弱的效果。步的确保外界力传导减弱的效果。步的确保外界力传导减弱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磨手套绒革


[0001]本技术涉及绒革
,尤其是指一种抗磨手套绒革。

技术介绍

[0002]绒革又称绒面革,是一种将表面磨制成细绒状的皮革的统称,经加工制成的绒革不仅穿着舒适、卫生性能好,而且透气性也好,被广泛的应用于皮鞋、皮肤、皮包和手套等生活用品中,受到群众的喜爱。
[0003]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2247481U,授权公告日2012年05月30日,公开了一种高耐磨性超细纤维面革,包括基体层,所述的基体层由束状超细纤维组成,所述的基体层的表面覆盖一有有机硅类膜层。该技术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高耐磨性超细纤维面革是靠高密度尼龙制成的束状超细纤维内安装着的聚氨酯发泡体覆盖的耐磨颗粒,经过疏水、润滑处理后,起到的结构更加紧密,抗压耐磨性能。但这在材质上所体现的耐磨性,在材质存在问题或材质使用后性能变差,便会让耐磨性能减弱,甚至消失,这样绒革的耐磨性便是不稳定的。
[0004]综上所述,可设置绒革结构上的设计,让绒革在结构的特殊性设计上,展现耐磨性能,让绒革保持长久的耐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靠添加材质而具有耐磨效果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安装有在摩擦过程中减小磨损的结构的抗磨手套绒革。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抗磨手套绒革,包括基层和耐磨层,所述耐磨层的底面与基层连接,所述耐磨层的顶面上安装有毛绒层和若干个磨损条一,若干个磨损条一均匀分布,所述磨损条一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基层的前后两端可拆卸连接。这样设计通过耐磨层的底面与基层做好连接,而在耐磨层的顶面上安装毛绒层和若干个磨损条一,便是可以使用抗磨手套绒革制作手套时,让基层与手相接触的面,那么在使用抗磨手套绒革制作的手套过程中,便是可以避免与手接触的基层的面与外界物接触受磨,而在耐磨层上的毛绒层不仅是起到保温效果,而且也是可降低耐磨层受外界物接触磨损的概率。不仅如此,在耐磨层上均匀分布的若干个磨损条一不仅同时起到降低耐磨层受外界物接触磨损的概率,而且让耐磨层的结构更结实耐用,如此毛绒层配合磨损条一就是起到了减小耐磨层受磨损毁的概率,这样便是达到了安装有在摩擦过程中减小磨损的结构的目的。作为优选,所述毛绒层和耐磨层顶面的距离大于磨损条一和耐磨层顶面的距离。这样设计通过毛绒层和耐磨层顶面的距离大于磨损条一和耐磨层顶面的距离的结构设计,能让受到的力不大时,外界物与耐磨层的接触可先让毛绒层优先触碰到,如此便是可减小磨损条一受外界物触碰磨损的概率。作为优选,所述基层上安装有内层,所述内层置于基层和耐磨层之间,所述内层的底面与基层连接,所述耐磨层的底面与内层的顶面连接。这样设计通过在基层和耐磨层之间设置内层,让内层的底面与基层连接,耐磨层的底面与内层的顶面连接,便是多加了一层基层的保护层,
即使耐磨层在长久使用后,受损严重,毛绒层和磨损条一已被损坏,那么外界物优先触碰到的也是内层,只有在内层磨损殆尽后,才会触碰到基层,耐磨效果更胜一层。作为优选,所述内层上安装有若干个磨损条二,若干个磨损条二均匀分布,所述磨损条二的底端与内层连接,所述磨损条二的顶端与耐磨层连接。这样设计通过内层上安装的磨损条二,可让外界物受磨损条二的干扰,减小外界物触碰内层而让内层受损的概率。且磨损条二的底端与内层连接,磨损条二的顶端与耐磨层连接,则是让耐磨层和内层的连接更加稳定,耐磨效果更好。作为优选,所述磨损条一呈纵向分布,所述磨损条二呈横向分布。这样设计通过磨损条一呈纵向分布,磨损条二呈横向分布的结构设计,可让耐磨层与外界物相接触时,外界物所带来的摩擦力可在磨损条一的导向下传导减弱,同理,内层与外界物相接触时,外界物所带来的摩擦力可在磨损条二的导向下传导减弱,与此同时,磨损条一和磨损条二的垂直分布,更是加大了外界力传导的概率,以更进一步的确保外界力传导减弱的效果。作为优选,所述基层的前后两端均设有若干个插槽一,所述内层的前后两端均设有若干个插槽二,所述插槽二与插槽一一一对应,所述插槽一的数量是磨损条一的数量的两倍,所述磨损条一的前后两端均安装有连接块,所述磨损条一通过插槽一、插槽二和连接块的配合与内层连接。这样设计通过基层的前后两端设置插槽一,内层的前后两端设置插槽二,就可以让磨损条一的前后两端通过连接块插入于内,不仅是加强了磨损条一的连接稳定性,让耐磨效果更有确保,更是加强了内层和基层的连接稳定性,起到了一个结构带来双重效果的作用。
[000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达到安装有在摩擦过程中减小磨损的结构的目的;加强了磨损条一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的确保外界力传导减弱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08]图2是本技术内层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3是图2中的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10]图中:1、基层,2、内层,3、耐磨层,4、磨损条一,5、毛绒层,6、磨损条二,7、插槽一,8、插槽二,9、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
[0012]如图1所示的实施案例中,一种抗磨手套绒革,包括基层1和耐磨层3,耐磨层3的底面与基层1连接,耐磨层3的顶面上安装有毛绒层5和若干个磨损条一4,若干个磨损条一4均匀分布,磨损条一4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基层1的前后两端可拆卸连接。
[0013]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毛绒层5和耐磨层3顶面的距离大于磨损条一4和耐磨层3顶面的距离。基层1上安装有内层2,内层2置于基层1和耐磨层3之间,内层2的底面与基层1连接,耐磨层3的底面与内层2的顶面连接。内层2上安装有若干个磨损条二6,若干个磨损条二6均匀分布,磨损条二6的底端与内层2连接,磨损条二6的顶端与耐磨层3连接。磨损条一4呈纵向分布,磨损条二6呈横向分布。基层1的前后两端均设有若干个插槽一7,内层2的前后两端均设有若干个插槽二8,插槽二8与插槽一7一一对应,插槽一7的数量是磨损条一4的数量的两倍,磨损条一4的前后两端均安装有连接块9,磨损条一4通过插槽一7、插槽二8和连接
块9的配合与内层2连接。
[0014]首先制成若干个磨损条一4和若干个磨损条二6,接着在基层1的前后两端对称开设若干个插槽一7,在内层2的前后两端对称开设若干个插槽二8,这里的插槽二8是需与插槽一7一一对应,以确保插槽二8可与插槽一7连通的,而插槽一7的数量是磨损条一4的数量的两倍。然后在内层2的顶面上安装上磨损条二6,让若干个磨损条二6均匀分布,且分布呈横向。内层2的底面则是与基层1做好连接。随后将耐磨层3的底面覆盖于内层2的顶面上,与此同时,以做好磨损条二6的底端与内层2连接,磨损条二6的顶端与耐磨层3连接的结构,这样便是加强了内层2和耐磨层3的连接效果。接着在耐磨层3的顶面上安装上磨损条一4,让若干个磨损条一4均匀分布,且分布呈纵向,在连接磨损条一4时,可在连通的插槽一7和插槽二8内插入连接块9,磨损条一4的前后两端便是可以通过连接块9与基层1做好连接的,这里的连接块9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磨手套绒革,其特征是,包括基层(1)和耐磨层(3),所述耐磨层(3)的底面与基层(1)连接,所述耐磨层(3)的顶面上安装有毛绒层(5)和若干个磨损条一(4),若干个磨损条一(4)均匀分布,所述磨损条一(4)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基层(1)的前后两端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磨手套绒革,其特征是,所述毛绒层(5)和耐磨层(3)顶面的距离大于磨损条一(4)和耐磨层(3)顶面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磨手套绒革,其特征是,所述基层(1)上安装有内层(2),所述内层(2)置于基层(1)和耐磨层(3)之间,所述内层(2)的底面与基层(1)连接,所述耐磨层(3)的底面与内层(2)的顶面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磨手套绒革,其特征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树松柴玉叶吴良平黄永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守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