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20841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1 16: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涉及血液动力学监测技术领域,包括信号连接的采集端与数据分析端;采集端包括主体部分、体表导联与光电耳塞,体表导联包括心电导联和阻抗检测导联;光电耳塞、心电导联、阻抗检测导联均一端连接主体部分,另一端贴附于人体表面进行采集,得到血氧饱和度、灌注指数、脉搏波、心电、呼吸、生物阻抗等数据,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传递至数据分析端,再得到心排血量、射血分数、主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肺动脉压、血流量、心功能指数、动脉血管硬化或狭窄程度、心率变异性等参数数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在对机体没有机械损害的测量方式下实现无创式血流动力学连续监测,且整体具有小巧方便,便于携带的效果。带的效果。带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血液动力学监测
,尤其涉及一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ICU,对危重患者尤其是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及心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一个重要且关键地项目,血流动力学是通过血压与心率等因素的分析来研究循环系统中血液的运行情况,可以通过对血流动力学参数定量的、动态的和连续的监测,进行规律性的分析,根据数据反馈的信息来了解病人的病情以及判断临床治疗的疗效。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血流动力学产品采集方式多为有创的或者微创的,例如以往在大部分医院中如需获得心血管系统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采用有创手段,由于已知的并发症或感染风险,患者感觉疼痛,费用大,危险性高,适应症少,获取参数有限,浪费时间等,仅限于危重病人必需时的检测,严重制约着对疾病的有效治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凭借有着无创伤性感染风险,可以快捷地为临床诊断提供血流动力学依据,并且无创并发症少,病人痛苦较小、易接受简便易行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0003]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即采用对机体没有机械损害的方法,经皮肤或粘膜等途径,高效、低成本、无危险、无禁忌症的获取尽可能多的有关心血管功能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无创检测技术对于危重病人既可用于检查治疗,也可用于脉搏波和心电图的同步监测,可及早发现致命性病变,对一般病人则可用于早期诊断、疾病分型、用药指导及预后评估。由于许多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在患者有明显症状前已使不少血流动力学参数发生变化,该技术还可用于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的体检,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用于施行冠脉血流重建术的病人术前术后的心功能判定,可减少或不做冠脉造影检查,减少病人的痛苦和降低治疗费用。在临床研究和治疗中,无创检测技术可以方便的获取治疗效果的客观数据,有利于治疗方案的改进。
[0004]无创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包括心率(HR)、无创血压(NI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排血量(C0)等监测指标。目前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存在以下缺点:
[0005]1、只靠心电图不能全面评价心脏的全面健康状况,目前无创监测的心脏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各种远程心电监护仪无法完成血流动力学监测。
[0006]2、无创监测设备难以做到连续动态监测。比如血氧脉搏监测,采用的透射式血氧饱和度检测技术,发光管和光敏传感器被放置在人体的两侧,并需保证处于人体两侧的垂直位置上,因此,测试位置多选择在肢体的末端,如手指、脚指端或耳垂,这使得光敏传感器的位置放置比较单一,无法检测人体多个部位的血氧饱和度;其次透射式多采用夹式或套式测量,一定程度上造成使用者压迫感,较长时间佩戴,影响血液循环,造成不适和测量误差,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0007]3、设备体积较大,无法做到随身携带。
[0008]基于此,我们设计出了一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无创、便携式、舒适化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在对机体没有侵入或损害的测量方式下取得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包括血氧饱和度、灌注指数、脉搏波、心电、呼吸、生物阻抗等,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心排血量、射血分数、主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肺动脉压、血流量、心功能指数、动脉血管硬化或狭窄程度,心率变异性等参数数据。
[00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11]一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包括采集端与数据分析端,采集端与数据分析端信号连接;
[0012]所述采集端包括主体部分、体表导联与光电耳塞,其中:
[0013]所述主体部分包括集成于主体壳体内的脉搏血氧采集转化模块、心电呼吸采集转化模块、阻抗检测模块、数字信号处理模块,所述脉搏血氧采集转化模块、心电呼吸采集转化模块以及阻抗检测模块输出端电连接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输入端;
[0014]所述体表导联用于心电信号、呼吸波、生物阻抗的采集检测,包括心电导联和阻抗检测导联,所述心电导联一端通过接口连接心电呼吸采集转化模块,另一端分出多个导联连接心电电极片后贴附在人体体表,所述阻抗检测导联一端通过接口连接阻抗检测模块,另一端分出多个导联连接阻抗电极片后贴附在人体体表;
[0015]所述光电耳塞一端通过接口连接脉搏血氧采集转化模块,另一端佩戴在人体外耳道,用于采集脉搏波,并通过比较红光和红外光被血液吸收的程度来计算出血氧饱和度、灌注指数。
[0016]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分还包括运动监测模块,所述运动监测模块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用于监测被测者所处的运动状态。
[0017]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分还包括存储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其中:
[0018]所述存储模块与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连接,用于存储采集数据;
[0019]所述数据传输模块输入端与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连接,数据传输模块输出端经接口连接外接智能设备。
[0020]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分还包括电源管理模块、电池及充电模块。
[0021]进一步的,所述脉搏血氧采集转化模块、心电呼吸采集转化模块、阻抗检测模块、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运动监测模块、存储模块、数据传输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电池及充电模块集成于主体壳体内。
[0022]进一步的,所述阻抗检测导联包括一组阻抗检测激励导联和一组阻抗检测采集导联:一组阻抗检测激励导联包含一对阻抗测量激励电极,分别为电极一与电极二,用于激励电流的发放;一组阻抗检测采集导联包含一组阻抗检测采集电极,分别为电极三与电极四,用于被测者电压降的采集。
[0023]进一步的,所述体表导联的形式采用软线式、柔性电路式、集成片式或以背心的形式穿戴在被测者身上中的任一种。
[0024]进一步的,所述光电耳塞一端为耳塞结构,耳塞结构内部设有反射式光电传感器和电路;
[0025]所述反射式光电传感器包括发光管和至少一个光敏传感器,所述发光管和光敏传
感器设置在被测部位的同侧。
[0026]进一步的,所述耳塞结构采用柔性材质制成;
[0027]所述耳塞结构在反射式光电传感器对应处的表面留有窗口,以使得反射式光电传感器露出耳塞结构。
[0028]进一步的,所述耳塞结构经数据线接出到另一端,另一端配有连接端口,与主机部分连接;
[0029]所述数据线靠近耳塞结构的部分做硬化定型处理,并使得这段数据线呈弧形,数据线其余部分采用柔软线材。
[00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1](1)本专利技术中,硬件采集端由集成为壳体结构且可随身携带的主体部分、与主体部分连接并贴附于被测者体表表面使用的体表导联、以及同样与主体部分连接并作为耳塞使用的光电耳塞三个部分组成,取得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包括血氧饱和度、灌注指数、脉搏波、心电、呼吸、生物阻抗等,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心排血量、射血分数、主动脉血压、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采集端(1)与数据分析端(5),采集端(1)与数据分析端(5)信号连接;所述采集端(1)包括主体部分(2)、体表导联(3)与光电耳塞(4),其中:所述主体部分(2)包括集成于主体壳体内的脉搏血氧采集转化模块(21)、心电呼吸采集转化模块(22)、阻抗检测模块(23)、数字信号处理模块(24),所述脉搏血氧采集转化模块(21)、心电呼吸采集转化模块(22)以及阻抗检测模块(23)输出端电连接数字信号处理模块(24)输入端;所述体表导联(3)用于心电信号、呼吸波、生物阻抗的采集检测,包括心电导联(31)和阻抗检测导联(33),所述心电导联(31)一端通过接口连接心电呼吸采集转化模块(22),另一端分出多个导联连接心电电极片(32)后贴附在人体体表,所述阻抗检测导联(33)一端通过接口连接阻抗检测模块(23),另一端分出多个导联连接阻抗电极片后贴附在人体体表;所述光电耳塞(4)一端通过接口连接脉搏血氧采集转化模块(21),另一端佩戴在人体外耳道,用于采集脉搏波,并通过比较红光和红外光被血液吸收的程度来计算出血氧饱和度、灌注指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2)还包括运动监测模块(25),所述运动监测模块(25)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数字信号处理模块(24),用于监测被测者所处的运动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2)还包括存储模块(26)和数据传输模块(27),其中:所述存储模块(26)与数字信号处理模块(24)连接,用于存储采集数据;所述数据传输模块(27)输入端与数字信号处理模块(24)连接,数据传输模块(27)输出端经接口连接外接智能设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2)还包括电源管理模块(28)、电池及充电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铭程明袁志华张蕾蕾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科心医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