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脊柱侧弯矫形软支具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20007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1 16: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脊柱侧弯矫形软支具及其制作方法,包括上软支具和下软支具;上软支具包括第一肩组件以及第一矫形支点部,第一肩组件包括第一肩膀支点部以及至少两个第一矫形带,第一矫形带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肩膀支点部;下软支具包括穿戴部,穿戴部上设置有固定结构,当穿戴时,第一矫形支点部位于对应脊柱侧弯位置,第一肩膀支点部设于与脊柱侧弯位置相对的一边肩膀,第一矫形带绕过人体贴合连接于第一矫形支点部,且另一端与固定结构的第一固定区固定连接,以使穿戴完成后第一肩膀支点部、第一矫形支点部及第一固定区形成三点矫正力系统,这样既达到矫正脊柱侧弯的效果,且成本低穿戴方便,可内穿不碍美观,满足患者长时间佩戴矫正器的需求。间佩戴矫正器的需求。间佩戴矫正器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脊柱侧弯矫形软支具及其制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到医疗的
,特别是涉及到一种脊柱侧弯矫形软支具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青少年脊柱侧弯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疾病,如若不能及早发现并矫治,脊柱长期侧弯可能发展成畸形,严重者可致心肺功能障碍,乃致瘫痪死亡。众所周知,脊柱侧弯是指脊柱向一侧弯曲,同时伴有脊柱和胸廓的旋转,以及矢状面如胸椎和腰椎的曲度的变化,一般Cobb角度大于10
°
才能称之为脊柱侧弯,通常Cobb角小于40
°
可以通过穿戴矫正器来进行矫正。
[0003]目前市场中大部分脊柱侧弯矫正器都是由模具定制或者3D打印出来的固定的硬支具,但硬支具使用极其受限,通常硬支具必须每天穿戴22小时才可以解决脊柱侧弯的问题,而实际上硬支具由于具有硬固体特性原因,患者是无法保证每天穿戴达到这么久时长的,而且在一段时间的矫正后,需要更换不同的硬支具来进行下一步的矫正,频繁更换,成本过高,另外硬支具只能穿着在衣服的外面,影响美观,同时不利于运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脊柱侧弯矫形软支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硬支具使用受限成本过高的技术问题。
[0005]基于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脊柱侧弯矫形软支具,包括用于穿戴于人体上半身的上软支具和用于穿戴于人体下半身的下软支具;
[0006]所述上软支具包括第一肩组件以及第一矫形支点部,所述第一肩组件包括用于穿戴于人体一肩膀的第一肩膀支点部以及至少两个第一矫形带,所述第一矫形带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肩膀支点部;
[0007]所述下软支具包括穿戴部,所述穿戴部上设置有固定结构,当穿戴时,所述第一矫形支点部位于对应脊柱侧弯位置,所述第一肩膀支点部设于与脊柱侧弯位置相对的一边肩膀,所述第一矫形带绕过人体贴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矫形支点部,且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结构的第一固定区固定连接,以使穿戴完成后所述第一肩膀支点部、第一矫形支点部以及第一固定区形成三点矫正力系统。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上软支具还包括第二肩组件,所述第二肩组件包括第二肩膀支点部、第二矫形支点部以及至少一个第二矫形带,所述第二矫形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肩膀支点部,所述第二肩膀支点部设于与所述第一肩膀支点部相对的一边,所述第二矫形支点部设于与所述第一矫形支点部位相对的一侧,所述第二矫形带绕过人体贴合连接于所述第二矫形支点部,且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结构的第一固定区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结构包括魔术贴或按扣。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上软支具包括紧身上衣,所述紧身上衣沿腰侧线设置有支点区域,
所述第一矫形支点部固定于所述支点区域,且所述第一矫形支点部可沿所述支点区域上下调整。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矫形带由高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一矫形带的长度L由所述第一矫形带的劲度系数k以及从所述第一肩膀支点部位置沿前身延伸至所述第一固定区的缠绕路径长度x确定:L=x

F/k,所述F为固定所述第一矫形带的固定力,所述固定力通过矫形映射表获得,所述矫形映射表为所述固定力与Cobb角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映射表。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区由脊柱侧弯位置、Cobb角以及与脊柱侧弯位置相对的肩膀位置确定。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矫形带具有三个,且穿戴时一所述第一矫形带从人体前面肩膀对角经过所述第一矫形支点部,绕至人体后面于所述第一固定区连接,另一所述第一矫形带从人体后面肩膀上方对角经过人体背面连接所述第一矫形支点部,并绕过人体前面再至人体后面与所述第一固定区进行连接,再一所述第一矫形带从人体后面肩膀下方对角经过人体背面,绕至人体前面于所述固定结构的第二固定区固定连接。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矫正装置,所述矫正装置包括收集矫正数据并发生至指定设备的传感器,所述矫正数据包括脊柱侧弯位置以及Cobb角;
[0015]所述传感器设于所述上软支具,通过所述传感器获取矫正数据,将所述矫正数据发送至所述指定设备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穿戴后的矫正状态,在当前矫正状态与在先矫正状态不一致时,发出预警。
[0016]进一步地,所述下软支具包括紧身裤,所述穿戴部设于所述紧身裤上。
[0017]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脊柱侧弯矫形软支具的制作方法,包括:
[0018]S1:检测需要佩戴的躯干的脊柱侧弯Cobb角、脊柱侧弯位置以及人体数据以及沿各所述第一矫形器缠绕路径在躯干表体测量出的缠绕路径长度数据,所述人体数据包括躯干长度及宽度数据;
[0019]S2:依据所述脊柱侧弯Cobb角、脊柱侧弯位置选择所述第一矫形带的类型及长度,制作上软支具,所述类别包括制作材料的类型;
[0020]S3:依据所述人体数据、脊柱侧弯Cobb角、脊柱侧弯位置确定所述固定结构的第一固定区,并制作所述下软支具。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脊柱侧弯矫形软支具,这样根据三点力学原理和人体的生长与呼吸作用,限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对身体不利的呼吸与运动方式,将身体朝有利矫正弯曲的方向发展,矫正脊柱侧弯及椎体旋转,既达到矫正脊柱侧弯的效果,且仅需第一肩组件以及第一矫形支点部、第一矫形带以及穿戴部即可完成,制成简单,成本大大降低,另外由于穿戴方便,可内穿,不碍美观,穿戴时不会造成患者心理压力,使用不再受限,且可长时间佩戴,完全满足患者需佩戴矫正器22小时以上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22]图1 是本专利技术脊柱侧弯矫形软支具穿戴后正面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 是本专利技术脊柱侧弯矫形软支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 是本专利技术上软支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 是本专利技术下软支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9]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脊柱侧弯矫形软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穿戴于人体上半身的上软支具和用于穿戴于人体下半身的下软支具;所述上软支具包括第一肩组件以及第一矫形支点部,所述第一肩组件包括用于穿戴于人体一肩膀的第一肩膀支点部以及至少两个第一矫形带,所述第一矫形带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肩膀支点部;所述下软支具包括穿戴部,所述穿戴部上设置有固定结构,当穿戴时,所述第一矫形支点部位于对应脊柱侧弯位置,所述第一肩膀支点部设于与脊柱侧弯位置相对的一边肩膀,所述第一矫形带绕过人体贴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矫形支点部,且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结构的第一固定区固定连接,以使穿戴完成后所述第一肩膀支点部、第一矫形支点部以及第一固定区形成三点矫正力系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侧弯矫形软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软支具还包括第二肩组件,所述第二肩组件包括第二肩膀支点部、第二矫形支点部以及至少一个第二矫形带,所述第二矫形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肩膀支点部,所述第二肩膀支点部设于与所述第一肩膀支点部相对的一边,所述第二矫形支点部设于与所述第一矫形支点部位相对的一侧,所述第二矫形带绕过人体贴合连接于所述第二矫形支点部,且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结构的第一固定区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脊柱侧弯矫形软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包括魔术贴或按扣。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侧弯矫形软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软支具包括紧身上衣,所述紧身上衣沿腰侧线设置有支点区域,所述第一矫形支点部固定于所述支点区域,且所述第一矫形支点部可沿所述支点区域上下调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侧弯矫形软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矫形带由高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一矫形带的长度L由所述第一矫形带的劲度系数k以及从所述第一肩膀支点部位置沿前身延伸至所述第一固定区的缠绕路径长度x确定:L=x

F/k,所述F为固定所述第一矫形带的固定力,所述固定力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元毅颜滨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万亨隆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