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矫形套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6319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矫形套装,涉及身体矫形技术领域,包括上衣、用于穿设在腹部的腹兜、裤子、两个背部拉紧带组件、两个下身拉紧带,两个背部拉紧带组件的一端分别可拆卸连接于上衣的上胸部位上,两个背部拉紧带组件分别从上衣的肩部向背部进行交叉环绕至上肋骨部位上,两个背部拉紧带组件的另一端分别与上衣两侧的上肋骨部位形成可拆卸连接,其中一个下身拉紧带从上衣一侧的下肋骨部位斜向下环绕并同时与腹兜的一侧、裤子的前侧形成可拆卸连接,另一个下身拉紧带从上衣另一侧的下肋骨部位斜向下环绕并与腹兜的前侧形成可拆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地对用户的腹部进行收紧,对脊椎进行矫正,有利于辅助用户养成一个保持良好体态的习惯。的习惯。的习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矫形套装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身体矫形
,尤其涉及一种矫形套装。

技术介绍

[0002]矫形衣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的立体剪材更符合人体结构特点,调整体内脂肪分布,塑造优美曲线,对收腹、减腰、提臀、改善驼背有着极其明显的效果,对于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而导致的腹部隆起的人群而言,腹部隆起后则增加了腹部的重量,在腹部重量的驱使下,脊椎处横向受力大,人在放松的时候脊椎容易被凸起的腹部坠弯,在不经意间则容易形成驼背或脊椎横向弯曲的趋势,不利于人体的健康生长,而且目前由于不良坐姿或不良习惯导致脊椎侧弯的青少年的数量也极其庞大。
[0003]为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矫形套装来对凸起的腹部进行收紧以及脊椎侧弯进行矫形,进而改善身体的体态,以辅助用户形成一个保持良好体态的习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矫形套装来对凸起的腹部进行收紧以及上提矫形,进而改善身体的体态,以辅助用户形成一个保持良好体态的习惯。
[0005]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矫形套装,包括上衣、用于穿设在腹部的腹兜、裤子、两个背部拉紧带组件及两个下身拉紧带,两个所述背部拉紧带组件的一端分别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上衣的上胸部位上,两个所述背部拉紧带组件分别从所述上衣的肩部向背部进行交叉环绕至上肋骨部位上,两个所述背部拉紧带组件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上衣两侧的上肋骨部位形成可拆卸连接,两个所述下身拉紧带的一端对称设置并分别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上衣的背部,其中一个所述下身拉紧带从所述上衣一侧的下肋骨部位斜向下环绕并同时与所述腹兜的一侧、所述裤子的前侧形成可拆卸连接,另一个所述下身拉紧带从所述上衣另一侧的下肋骨部位斜向下环绕并与所述腹兜的前侧形成可拆卸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腹兜的两侧均设有第一粘贴位,所述裤子的前侧设有第二粘贴位,所述下身拉紧带的一端设有粘贴带,其中与一个所述下身拉紧带的所述粘贴带的后部分与一个所述第一粘贴位粘合,所述粘贴带的前部分与所述第二粘贴位粘合。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下身拉紧带的初始长度可以由以下公式来确定:F=26.716L/L0‑
22.192,其中,L0为下身拉紧带的初始长度,F为下身拉紧带的拉伸力,L为下身拉紧带拉紧状态下的缠绕路径。
[0009]进一步的,所述背部拉紧带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带、微调组件及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的一端与所述微调组件的一端形成铰接,所述第一连接带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上衣的上肋骨部位上,所述微调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所述第二连接带的一端形成铰接,所述第二连接带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上衣的上胸部位上,通过调节所述微调组件能够调节所述第一连接带与所述第二连接带之间的距离。
[0010]进一步的,所述微调组件包括固定壳、旋钮杆、滑动壳及制动组件,所述滑动壳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壳的一端滑动连接并延伸至所述固定壳内,所述固定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带铰接,所述滑动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带形成铰接,所述旋钮杆从所述固定壳的一侧穿入并与所述固定壳转动连接且与所述滑动壳形成传动连接,所述制动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壳内并与所述旋钮杆的中部区域形成弹性抵接,转动所述旋钮杆能够带动所述滑动壳朝向所述固定壳进行滑动。
[0011]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壳的一端凸设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固定壳的内壁形成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板的上表面对称设有两个齿条部,两个所述齿条部分别靠近所述滑动板的两侧,所述旋钮杆上设有两个齿轮部,两个所述齿轮部分别与两个所述齿条部一一对应并形成啮合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板的上表面中部设有限位槽,所述旋钮杆的中部区域设有限位轮,所述限位轮与所述限位槽对齐,所述限位轮的一侧延伸至所述限位槽内并与所述限位槽的槽壁抵接,所述制动组件与所述限位轮形成弹性抵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制动组件包括抵接件、两个弹性件、安装壳,所述抵接件与所述安装壳滑动连接,所述抵接件的一端贯穿所述安装壳并延伸出所述安装壳的外部与所述限位轮形成抵接,所述抵接件的一侧延伸出所述固定壳的外部,两个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均与所述抵接件的另一端抵接,两个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安装壳抵接,所述安装壳与所述固定壳固定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限位轮上设有棘轮,所述抵接件的一端设有弹性支撑片,所述弹性支撑片的一端与所述棘轮形成棘轮机构连接。
[0015]进一步的,所述上衣的两个肩部均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背部拉紧带组件的内侧紧贴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的上表面,所述上衣的两个下肋骨部位均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下身拉紧带的内侧紧贴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上表面。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采用两个背部拉紧带组件对上衣进行拉紧,以使得用户的背部保持挺立状态,采用两个下身拉紧带对腹部的区域进行拉紧,使得腹部上提并收紧,并承受腹部的坠力,在使用时,两个背部拉紧带组件从上衣的上胸部位上固定并从背部呈交叉状延伸至上肋骨部位上固定,将背部进行拉紧,使得用户上身挺立,然后使用一个下身拉紧带固定在上衣的背部后从下肋骨部位向身体下身的前方延伸,并固定在腹兜的一侧以及裤子的前侧上进行拉紧,而固定在腹兜的一侧则是用户的脊椎弯曲方向的反方向的一侧,再使用另一个下身拉紧带固定在上衣的背部后从下肋骨部位向身体下身的前方延伸,然后固定在腹兜的前侧,这样,在两个下身拉紧带的作用下,腹部区域则形成三点式矫正固定,有利于辅助用户对腹部进行收紧,同时对脊椎进行矫正;综上所述,本矫形套装能够有效地对用户的腹部进行收紧,以对脊椎进行矫正,进而改善用户的体态,有利于辅助用户养成一个保持良好体态的习惯。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整体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分解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矫形套装的微调组件爆炸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矫形套装的微调组件剖视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矫形套装的制动组件爆炸图。
[0023]附图标记如下:
[0024]上衣1,上胸部位11,肩部12,第一压力传感器121,上肋骨部位13,下肋骨部位14,第二压力传感器141;
[0025]腹兜2,第一粘贴位21,第三粘贴位22;
[0026]裤子3,第二粘贴位31;
[0027]背部拉紧带组件4,第一连接带41,微调组件42,固定壳421,旋钮杆422,齿轮部4221,限位轮4222,棘轮42221,滑动壳423,滑动板4231,齿条部42311,限位槽42312,制动组件424,抵接件4241,弹性支撑片42411,弹性件4242,安装壳4243,第二连接带43;
[0028]下身拉紧带5,粘贴带51。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更加清楚完整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0]实施例1
[00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矫形套装,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衣、用于穿设在腹部的腹兜、裤子、两个背部拉紧带组件及两个下身拉紧带;两个所述背部拉紧带组件的一端分别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上衣的上胸部位上,两个所述背部拉紧带组件分别从所述上衣的肩部向背部进行交叉环绕至上肋骨部位上,两个所述背部拉紧带组件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上衣两侧的上肋骨部位形成可拆卸连接,两个所述下身拉紧带的一端对称设置并分别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上衣的背部,其中一个所述下身拉紧带从所述上衣一侧的下肋骨部位斜向下环绕并同时与所述腹兜的一侧、所述裤子的前侧形成可拆卸连接,另一个所述下身拉紧带从所述上衣另一侧的下肋骨部位斜向下环绕并与所述腹兜的前侧形成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形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腹兜的两侧均设有第一粘贴位,所述裤子的前侧设有第二粘贴位,所述下身拉紧带的一端设有粘贴带,其中与一个所述下身拉紧带的所述粘贴带的后部分与一个所述第一粘贴位粘合,所述粘贴带的前部分与所述第二粘贴位粘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矫形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身拉紧带的初始长度可以由以下公式来确定:F=26.716L/L0‑
22.192;其中,L0为下身拉紧带的初始长度,F为下身拉紧带的拉伸力,L为下身拉紧带拉紧状态下的缠绕路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形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部拉紧带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带、微调组件及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的一端与所述微调组件的一端形成铰接,所述第一连接带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上衣的上肋骨部位上,所述微调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所述第二连接带的一端形成铰接;所述第二连接带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上衣的上胸部位上,通过调节所述微调组件能够调节所述第一连接带与所述第二连接带之间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矫形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调组件包括固定壳、旋钮杆、滑动壳及制动组件;所述滑动壳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壳的一端滑动连接并延伸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滨郑元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万亨隆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