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位可编辑的多功能伺服转台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18700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0 0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位可编辑的多功能伺服转台控制系统,包括高性能伺服驱动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触摸屏,制动电阻R和低压供电系统组成,低压供电系统由进线断路器F0、F1、F2,进线端子X1,控制回路电源端子XV+、XV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位可编辑的多功能伺服转台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转台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工位可编辑的多功能伺服转台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国内外的转台应用于金属成型、汽车、航空、包装、建筑、船舶、机床等行业,用户可涵盖汽车主机厂、汽车零部件厂、包装厂等,行业中所采用的转台多为机械式转台和伺服转台,机械式转台多采用变频器控制转台电机,采用外部传感器监测转台位置,常规的伺服转台采用伺服驱动器控制转台伺服电机,采用编码器监控转台位置,实现闭环控制。
[0003]行业中的机械式转台多采用开环变频控制,需要另外设置外部传感器如接近开关对转台运行工位和工况监测,转台凸轮需配合检测传感器加工接近检测点,且转台运行工况由凸轮决定,如需改变工况就需要改变凸轮结构甚至直接更换转台,以致设备成本高,产品运行状态单一不灵活,无法适应行业多元化的需要;常规的伺服转台采用伺服电机编码器反馈转台位置,位置闭环控制方式较开环控制很大提高了转台运行精度,且精简了设备,但有着工位编辑度小甚至不可编辑,仅能应用于多等分角度工位的场合,不同工位的工况(如速度、加减速、停顿时间)难以给定,且不同工况的配方数据难以记忆,因此,常规伺服转台较机械转台虽精度和灵活性有所提高,但还是不能满足日益提升的行业多元化的要求。
[0004]现有技术方案中提及的转台控制方式存在着以下弊端:
[0005]机械式转台一般采用变频器控制,需要另外配置外部传感器以监测转台工位,同时转台凸轮在机械设计前期就需考虑工况,以致转台的使用灵活性和可调整性差,而且机械式转台采用开环控制,从而精度低,可调速功能平滑性差。
[0006]常规伺服转台虽采用伺服控制系统,以伺服电机编码器实现转台位置闭环控制,但由于控制程序的单一,只能运行于多等分工位运行的场合,无法满足不同工位需要不同运行速度和加减速的情况,也无法满足不规则角度工位的要求,对于不同工况的多种运行模式也无法实现配置参数的记忆和备份,从而相比较于机械式转台虽然有着更为灵活的优势,但是依然达不到当下行业内的灵活性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工位可编辑的多功能伺服转台控制系统,对工位进行编辑,对于不同工况的多种运行模式实现配置参数的记忆和备份。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的工位可编辑的多功能伺服转台控制系统,包括高性能伺服驱动器A0,可编程逻辑控制器A1,触摸屏HMI和低压供电系统组成,低压供电系统由进线断路器F0、F1、F2,进线端子X1,控制回路电源端子XV+、XV

,电柜冷却风机M11、M12,开关电源T1,接触器KM、抱闸接触器KBR和编码器盒;
[0009]所述进线断路器F0控制外部电源的通断,所述进线断路器F0的出线端接入所述进线端子X1,所述进线端子X1出线接入所述电柜冷却风机M11和M12,所述进线端子X1出线同
时接入控制电源所述进线断路器F1,进而控制所述开关电源T1得电;
[0010]所述开关电源T1出线端电压直流24V正负极分别接入控制回路电源端子XV+、XV

,供电回路中的直流24V负载分别通过导线从控制回路电源端子XV+、XV

上取电,所述进线断路器F2进线端连接到X1端子三相交流电,F2出线通过接触器KM接入伺服驱动器主回路进线端子R、S、T,伺服驱动器主回路出线端子U、V、W接到伺服电机电源端子,伺服驱动器控制端子CN1的开关量输出端DO3+、DO3

控制所述抱闸接触器KBR线圈电源通断,伺服电机抱闸接线端通过所述抱闸接触器KBR主触点A1,A2接入24V直流电源。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急停按钮S0,所述急停按钮S0控制接触器KM线圈得电,主触点1

2、3

4、5

6控制伺服驱动器主回路得电。
[0012]进一步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A1和触摸屏HMI由控制回路电源端子XV+、XV

供电,可编程逻辑控制器A1的EtherNET端口通过网线连接到触摸屏HMI的以太网口,可编程逻辑控制器A1的EtherCAT端口通过网线连接到伺服驱动器的EtherCAT通讯端子CN4的IN接口。
[0013]进一步地,还包括编码器盒,所述编码器盒通过编码器电缆接入伺服驱动器编码器信号端子CN2。
[0014]进一步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A1通过EtherCAT现场总线对伺服驱动器进行控制,伺服驱动器通过PMW脉冲宽度调制波型控制伺服电机转速和扭矩,伺服电机通过编码器反馈当前位置给伺服驱动器以供系统闭环运动控制。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6]本技术在原来行业传统的常规伺服转台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工位编辑的功能,原技术只适用于工位均匀,运动状态单一的工况,对于现如今灵活性要求高精度要求大的行业要求来说,传统的伺服转台控制系统已经逐渐满足不了需求,转台控制的工位编辑功能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实现了灵活控制的要求,而且通过多段位位置保存功能,对常用的工况配置进行记忆,对于数量较多的工位要求,只需增加IO点数,通过编程定义数字量输入点功能即可以几何级数增加工位储备的数量级,从而使转台对不同工况的应对能力大大增加,减少了用户更换配置的硬件需要,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效益的提升。
附图说明
[0017]图1本技术的电气原理图局部之一;
[0018]图2本技术的电气原理图局部之二;
[0019]图3本技术的电气原理图局部之三;
[0020]图4本技术的控制系统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技术加以限制,基于本技术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替换,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2]参考图1

图3,本技术公开的工位可编辑的多功能伺服转台的控制系统包括高性能伺服驱动器A0,可编程逻辑控制器A1(PLC),触摸屏(HMI)和低压供电系统组成,低压供电系统由断路器F0、F1、F2,进线端子X1,控制回路电源端子XV+、XV

,柜内冷却风机M11、M12,开关电源T1,接触器KM、KBR,编码器盒组成。
[0023]进线断路器F0控制外部电源的通断,F0出线端接入进线端子X1,X1出线接入电柜冷却风机M11和M12,X1出线同时接入控制电源断路器F1,进而控制开关电源T1得电,开关电源T1出线端电压直流24V正负极分别接入控制回路电源端子XV+、XV

,供电回路中的直流24V负载分别通过导线从控制回路电源端子XV+、XV

上取电,伺服驱动器进线断路器F2进线端连接到X1端子三相交流电,F2出线通过接触器KM接入伺服驱动器主回路进线端子R、S、T,伺服驱动器主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位可编辑的多功能伺服转台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高性能伺服驱动器A0,可编程逻辑控制器A1,触摸屏HMI和低压供电系统组成,低压供电系统由进线断路器F0、F1、F2,进线端子X1,控制回路电源端子XV+、XV

,电柜冷却风机M11、M12,开关电源T1,接触器KM、抱闸接触器KBR和编码器盒;所述进线断路器F0控制外部电源的通断,所述进线断路器F0的出线端接入所述进线端子X1,所述进线端子X1出线接入所述电柜冷却风机M11和M12,所述进线端子X1出线同时接入控制电源所述进线断路器F1,进而控制所述开关电源T1得电;所述开关电源T1出线端电压直流24V正负极分别接入控制回路电源端子XV+、XV

,供电回路中的直流24V负载分别通过导线从控制回路电源端子XV+、XV

上取电,所述进线断路器F2进线端连接到X1端子三相交流电,F2出线通过接触器KM接入伺服驱动器主回路进线端子R、S、T,伺服驱动器主回路出线端子U、V、W接到伺服电机电源端子,伺服驱动器控制端子CN1的开关量输出端DO3+、DO3

控制所述抱闸接触器KBR线圈电源通断,伺服电机抱闸接线端通过所述抱闸接触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国珍
申请(专利权)人:高思博传动机械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