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的电缆盘预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7820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9 2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可调节的电缆盘预留装置,包括内环连接件、外环连接件、把手和调节预留装置,调节预留装置包括第一调节预留装置、第二调节预留装置和第三调节预留装置,第二调节预留装置的一端与第一调节预留装置的一侧轴连接,第二调节预留装置的另一端与第三调节预留装置的一端轴连接,第一调节预留装置上设置有第一弹性锁件,第二调节预留装置上设置有第二弹性锁件,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第二调节预留装置和第三调节预留装置的配合形成可容纳电缆盘的槽状结构,所述槽状结构用于电缆的缠绕固定;本装置操作灵活、无返修隐患,有效提高电缆盘余留工序的效率,同时非工作状态体积可缩小到工作状态时的60%,便于存放易于运输。输。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的电缆盘预留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电缆盘的
,尤其是一种可调节的电缆盘预留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直埋、管道或架空电缆在接续处或人孔内等,需要预留一定数量的电缆余量,以备改或急需造时用。
[0003]现有技术中的电缆预留皆人工手工完成,纯手工制作预留电缆具有随意性,线缆缠绕松散、易交叉、圆度差,直径达不到要求的精度,且返修率高,观感质量差,效率低,工程和日常维护中无法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可调节的电缆盘预留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纯手工制作预留线缆缠绕松散、易交叉、圆度差,直径达不到要求的精度,且返修率高,观感质量差,效率低,无法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调节的电缆盘预留装置,包括内环连接件、外环连接件、把手和调节预留装置,所述把手的底端设置在所述内环连接件的顶端,所述调节预留装置的顶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内环连接件和所述外环连接件的底端,所述调节预留装置设置为至少两个以上,
[0007]所述调节预留装置包括第一调节预留装置、第二调节预留装置和第三调节预留装置,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的顶端分别与所述内环连接件和所述外环连接件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二调节预留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靠近所述外环连接件的一侧轴连接,所述第二调节预留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调节预留装置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上设置有第一弹性锁件,所述第二调节预留装置上设置有第二弹性锁件,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第二调节预留装置和第三调节预留装置的配合形成可容纳电缆盘的槽状结构,所述槽状结构用于电缆的缠绕固定;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包括第一套管、第一伸缩管和第一挡板,所述第一伸缩管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套管的内部,所述第一挡板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伸缩管的内部,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一伸缩管上设置有配合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伸缩管和第一挡板上设置有配合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伸缩管相对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调节预留装置轴连接,所述第一伸缩管相对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一端的外壁上设置所述第一弹性锁件;
[0009]优选地,所述第二调节预留装置包括第二调节支撑部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支撑部的顶端,所述第二调节支撑部的两侧下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调节预留轴孔和第二调节预留轴孔,所述第二调节支撑部通过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轴孔与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轴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支撑部通过所述第二调节预留轴孔与所述第三
调节预留装置轴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支撑部上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轴孔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弹性锁件配合的第二调节预留锁孔,所述第二调节支撑部上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调节预留轴孔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弹性锁件;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三调节预留装置包括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三挡板轴孔和第三挡板锁孔;
[0011]优选地,所述第二调节支撑部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折页机构,所述折页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支撑部顶端中心位置,所述折页机构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所述第二调节支撑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通过所述折页机构按照预设的角度进行折叠,
[0012]所述第二调节支撑部顶端两侧设置有弧度调节机构,所述弧度调节机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调节支撑部顶端两侧贯穿连接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端接触,所述弧度调节机构用于对所述第二支撑板弧度的调节;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伸缩管上设置有半径刻度标尺,所述半径刻度标尺用于测量电缆预留的内径。
[0014]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15]本技术涉及的可调节的电缆盘预留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包括内环连接件、外环连接件、把手和调节预留装置,所述把手的底端设置在所述内环连接件的顶端,所述调节预留装置的顶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内环连接件和所述外环连接件的底端,所述调节预留装置设置为至少两个以上,所述调节预留装置包括第一调节预留装置、第二调节预留装置和第三调节预留装置,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的顶端分别与所述内环连接件和所述外环连接件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二调节预留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靠近所述外环连接件的一侧轴连接,所述第二调节预留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调节预留装置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上设置有第一弹性锁件,所述第二调节预留装置上设置有第二弹性锁件,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第二调节预留装置和第三调节预留装置的配合形成可容纳电缆盘的槽状结构,所述槽状结构用于电缆的缠绕固定;本装置操作灵活,无返修隐患,有效提高电缆盘余留工序的效率,大幅度节约人工成本,同时非工作状态体积可缩小到工作状态时的60%,便于存放易于运输。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可调节的电缆盘预留装置的整体结构连接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调节预留装置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调节预留装置实际操作时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第一调节预留装置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第二调节预留装置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第三调节预留装置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0022]图7为本技术第二调节预留装置实际操作时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0023]图8为本技术可调节的电缆盘预留装置实际操作时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0024]图9为本技术第一弹性锁件和第二弹性锁件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0025]其中:1、内环连接件;2、外环连接件;3、把手;4、调节预留装置;41、第一调节预留装置;42、第二调节预留装置;43、第三调节预留装置;411、第一套管;412、第一伸缩管;413、
第一挡板;414、第一定位孔;415、第二定位孔;416、第一弹性锁件;421、第二调节支撑部;422、第二支撑板;423、第一调节预留轴孔;424、第二调节预留轴孔;425、第二弹性锁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述。
[0027]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可调节的电缆盘预留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内环连接件1、外环连接件2、把手3和调节预留装置4,所述把手3的底端设置在所述内环连接件1的顶端,所述调节预留装置4的顶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内环连接件1和所述外环连接件2的底端,所述调节预留装置4设置为至少两个以上,
[0028]所述调节预留装置4包括第一调节预留装置41、第二调节预留装置42和第三调节预留装置43,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41的顶端分别与所述内环连接件1和所述外环连接件2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二调节预留装置4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41靠近所述外环连接件2的一侧轴连接,所述第二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的电缆盘预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环连接件、外环连接件、把手和调节预留装置,所述把手的底端设置在所述内环连接件的顶端,所述调节预留装置的顶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内环连接件和所述外环连接件的底端,所述调节预留装置设置为至少两个以上,所述调节预留装置包括第一调节预留装置、第二调节预留装置和第三调节预留装置,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的顶端分别与所述内环连接件和所述外环连接件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二调节预留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靠近所述外环连接件的一侧轴连接,所述第二调节预留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调节预留装置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上设置有第一弹性锁件,所述第二调节预留装置上设置有第二弹性锁件,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第二调节预留装置和第三调节预留装置的配合形成可容纳电缆盘的槽状结构,所述槽状结构用于电缆的缠绕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的电缆盘预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预留装置包括第一套管、第一伸缩管和第一挡板,所述第一伸缩管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套管的内部,所述第一挡板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伸缩管的内部,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一伸缩管上设置有配合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伸缩管和第一挡板上设置有配合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伸缩管相对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调节预留装置轴连接,所述第一伸缩管相对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一端的外壁上设置所述第一弹性锁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的电缆盘预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成新王英才鞠帮全王树华王宇航苏宁邝鹏辉卢亚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