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氮化镓充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6798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6 11:34
一种氮化镓充电电路,包括设置在变压器一次侧的两个整流模块、滤波模块、经一光耦模块、控制芯片U1,变压器二次侧设置有限流控制芯片U3、第二光耦模块,两个整流模块并联连接,两个整流模块的输入端与稳压二极管连接,滤波模块与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二极管组与控制芯片U1连接,第一光耦模块与控制芯片U1连接,第二光耦模块与限流控制芯片U3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输出稳定的电流,供充电使用,避免充电过程中电流跳动造成的影响,采用氮化镓控制器作为控制芯片U1,也具有效率高,体积小,功率密度高的优点。的优点。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氮化镓充电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器,具体地说是一种氮化镓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0002]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功能越来越丰富,智能手机已经越来越成为大部分人难以缺少的一种电子用具。用户不仅可以用智能手机进行听歌、看视频、游戏等,还可以进行各种文件的编辑。使用时间越长,用电量就会消耗的越大。因此,需要经常对手机进行充电。为了实现快速充满电,目前推出了很多的快充充电器,充电功率越来越大。
[0003]现有的快充充电器中,在电路启动或其它因素影响下,有时会输出不稳定的电流,导致充电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快充充电电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氮化镓充电电路,包括设置在变压器一次侧的两个整流模块、滤波模块、经一光耦模块、控制芯片U1,变压器二次侧设置有限流控制芯片U3、第二光耦模块,两个整流模块并联连接,两个整流模块的输入端与稳压二极管连接,滤波模块与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二极管组与控制芯片U1连接,第一光耦模块与控制芯片U1连接,第二光耦模块与限流控制芯片U3连接,控制芯片U1为氮化镓控制器。
[0007]所述滤波模块包括并联连接的电容EC1、电容EC2、电容EC3、电容EC4、电容EC5,电容EC5的输出端设有串联连接的电阻R3、电阻R4、电阻R5、二极管D3,电容EC5与电阻R3并联连接,电阻R5与电容C2连接,并且电容C2与电容C1并联连接。
[0008]所述二极管组包括串联连接的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该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之间的连接线路通过电阻R1、电阻R2与控制芯片U1连接,控制芯片U1连接有电流抑制模块,该电流抑制模块通过三极管Q1、二极管D6与控制芯片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稳压二极管Z1接地。
[0009]所述第一光耦模块并联连接有电容C7,并且该第一光耦模块通过电阻R10与控制芯片连接。
[0010]所述电流抑制模块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电流抑制模块包括二极管D4、电容C3和电阻R6,电容C3和电阻R6串联连接后与二极管D4并联连接;另外一个电流抑制模块包括二极管D5、电容C4和电阻R7,电容C4和电阻R7串联连接后与二极管D5并联连接,两个电流抑制模块并联连接。
[0011]所述限流控制芯片的输出端并联连接有电容EC8和电容EC9,第二光耦模块与电容EC9并联连接,第二光耦模块并联连接有电阻R17。
[0012]本技术能够输出稳定的电流,确保在充电过程中不会发生电流跳动的问题,保证充电过程的电流稳定性,采用氮化镓控制器作为控制芯片U1,也具有效率高,体积小,
功率密度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电流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如果有涉及到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17]参考图1所示,一种氮化镓充电电路,包括设置在变压器一次侧的两个整流模块、滤波模块、经一光耦模块、控制芯片U1,变压器二次侧设置有限流控制芯片U3、第二光耦模块,两个整流模块并联连接,两个整流模块的输入端与二极管连接,滤波模块与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二极管组与控制芯片U1连接,第一光耦模块与控制芯片U1连接,第二光耦模块与限流控制芯片U3连接,通过限流控制芯片U3,使输出电流更加稳定。输入端接入外界220V交流电,先通过线圈LF,然后进入到二极管,再进入整流模块、滤波模块处理,控制芯片U1为氮化镓控制器,如可采用型号为OB2736R/V/W等,可对应不同的功率,实现快充效果。
[0018]所述滤波模块包括并联连接的电容EC1、电容EC2、电容EC3、电容EC4、电容EC5,电容EC5的输出端设有串联连接的电阻R3、电阻R4、电阻R5、二极管D3,电容EC5与电阻R3并联连接,电阻R5与电容C2连接,并且电容C2与电容C1并联连接。通过多个电容的并联连接,能够起到更好的滤波作用。
[0019]所述二极管组包括串联连接的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该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之间的连接线路通过电阻R1、电阻R2与控制芯片U1连接,控制芯片U1连接有电流抑制模块,该电流抑制模块通过三极管Q1、二极管D6与控制芯片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稳压二极管Z1接地。
[0020]所述第一光耦模块U2B并联连接有电容C7,并且该第一光耦模块通过电阻R10与控
制芯片连接。
[0021]所述电流抑制模块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电流抑制模块包括二极管D4、电容C3和电阻R6,电容C3和电阻R6串联连接后与二极管D4并联连接;另外一个电流抑制模块包括二极管D5、电容C4和电阻R7,电容C4和电阻R7串联连接后与二极管D5并联连接,两个电流抑制模块并联连接。所述限流控制芯片的输出端并联连接有电容EC8和电容EC9,第二光耦模块与电容EC9并联连接,第二光耦模块U2A并联连接有电阻R17。
[0022]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氮化镓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变压器一次侧的两个整流模块、滤波模块、经一光耦模块、控制芯片U1,变压器二次侧设置有限流控制芯片U3、第二光耦模块,两个整流模块并联连接,两个整流模块的输入端与稳压二极管连接,滤波模块与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二极管组与控制芯片U1连接,第一光耦模块与控制芯片U1连接,第二光耦模块与限流控制芯片U3连接,控制芯片U1为氮化镓控制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化镓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模块包括并联连接的电容EC1、电容EC2、电容EC3、电容EC4、电容EC5,电容EC5的输出端设有串联连接的电阻R3、电阻R4、电阻R5、二极管D3,电容EC5与电阻R3并联连接,电阻R5与电容C2连接,并且电容C2与电容C1并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氮化镓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组包括串联连接的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该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之间的连接线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希龄郑晓鹏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博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