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并联双分裂型变流移动变电站的高压线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6526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5 2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矿用线圈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并联双分裂型变流移动变电站的高压线圈,包括绝缘筒,在所述绝缘筒的上部外侧壁上缠绕有上绕组单元,在所述绝缘筒的下部外侧壁上缠绕有下绕组单元,所述上绕组单元的圆筒式上绕组引线头、上绕组引线头均由所述绝缘筒的上部引出,所述下绕组单元的圆筒式下绕组引线头、下绕组引线尾均由所述绝缘筒的下部引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设计的高压线圈在使用时能够提高其抗突发短路电流能力,且当低压侧其中一个绕组发生故障,另一个绕组短路阻抗和压降不会突变,消除5次、7次谐波干扰,提高变频器和电机使用寿命。用寿命。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并联双分裂型变流移动变电站的高压线圈


[0001]本技术涉及矿用线圈
,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提高自身抗突发短路电流能力,且具有备用功能的高压线圈结构,尤其是一种并联双分裂型变流移动变电站的高压线圈。

技术介绍

[0002]煤矿井下所使用的变流移动变电站一般为矿用隔爆型移动变电站,其可以用于煤矿下含有甲烷混合气体和煤尘,并有爆炸危险的矿井中,作为煤矿井下综合机械化采掘设备的配电装置使用,其一般包括矿用隔爆型干式变压器、隔爆型高压负荷开关箱、隔爆型低压馈电开关箱。
[0003]目前,煤矿井下的变流移动变电站的高压线圈作为变压器的重要部件,普遍采用单个绕组连续式的绕线形式。
[0004]例如,在专利申请号为CN201220503235.9的现有技术中就公开了一种变压器高压线圈,其主要结构包括高压线圈,所述高压线圈的内外壁均设有环氧网格布层,所述高压线圈的两端设有绝缘环,所述绝缘环的内外壁均沿轴向向内折弯延伸,其折弯部分嵌入在高压线圈本体与环氧网格布层之间;所述绝缘环的厚度为0.36mm,包绕在线圈两端。
[0005]从上述现有技术专利中记载的高压线圈的结构可以看出,这种类似的单个绕组连续式的绕线形式存在限制短路电流的作用有限的问题。
[0006]另外,市面上类似的单个绕组连续式的绕线形式的高压线圈也会导致低压侧的绕组不能单独运行,当低压侧其中一个绕组发生故障,另一个绕组短路阻抗和压降会急剧变小,导致5次、 7次谐波干扰增大,影响变频器和电机使用寿命。
[0007]为此,结合现有的煤矿井下的变流移动变电站的高压线圈绕线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进行了改进,特此提出了一种并联双分裂式的高压线圈以提高其抗突发短路电流能力,且当低压侧其中一个绕组发生故障,另一个绕组短路阻抗和压降不会突变,用以更好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并联双分裂型变流移动变电站的高压线圈,包括绝缘筒,在所述绝缘筒的上部外侧壁上缠绕有上绕组单元,在所述绝缘筒的下部外侧壁上缠绕有下绕组单元,所述上绕组单元的圆筒式上绕组引线头、上绕组引线头均由所述绝缘筒的上部引出,所述下绕组单元的圆筒式下绕组引线头、下绕组引线尾均由所述绝缘筒的下部引出,在所述上绕组单元上部位置处的所述绝缘筒的外侧壁上套接安装有上绕组上部端圈,在所述上绕组单元下部位置处的所述绝缘筒的外侧壁上套接安装有下绕组下部端圈,在所述绝缘筒的中部外侧壁上自上而下分别套接安装有上绕组下部端圈、下绕组上部端圈,所述上绕组单元与所述下绕组单元并联设置。
[000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绕组下部端圈的底部与所述下绕组上部端圈
的顶部相抵接。
[001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绕组单元的圆筒式上绕组在所述绝缘筒上的绕线方式为螺旋状绕线并形成上绕组线圈段,所述下绕组单元的圆筒式下绕组在所述绝缘筒上的绕线方式为螺旋状绕线并形成下绕组线圈段。
[001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绕组的螺旋绕线方向为右绕向、所述下绕组的螺旋绕线方向为左绕向。
[001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绕组上部端圈、所述上绕组下部端圈、所述下绕组上部端圈、所述下绕组下部端圈均采用开口式端圈结构。
[0013]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绕组上部端圈、所述上绕组下部端圈、所述下绕组上部端圈、所述下绕组下部端圈均采用螺旋型绝缘端圈。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5]1、本技术中设计的高压线圈在使用时能够提高其抗突发短路电流能力,且当低压侧其中一个绕组发生故障,另一个绕组短路阻抗和压降不会突变,消除5次、 7次谐波干扰,提高变频器和电机使用寿命。
[0016]2、并联双分裂型变流移动变电站的高压线圈由上下两个单独的圆筒式绕组组成,圆筒式绕组相较于连续式绕组,有绕制效率高,机械强度高的优点。
[0017]3、本技术的高压线圈区别于连续式的绕线形式,圆筒式绕组由于特殊的绕线方式并采用螺旋型绝缘端圈,既保证了高压线圈的良好支撑,又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0018]4、上、下并联的两个绕组公用一个绝缘筒,保证高压线圈的整体强度。
[0019]5、通过采用并联双分裂型变流移动变电站的高压线圈,可以有效限制低压侧突发短路电流,且当低压侧其中一个绕组发生故障,另一个绕组短路阻抗和压降不会突变,使变流动变电站寿命更长,安全性能更高,故障率更低。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件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件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21]图1为本技术的高压线圈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的圆筒式上绕组绕线方向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的圆筒式下绕组绕线方向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的绝缘筒的剖视示意图。
[0025]图5为本技术的高压线圈的接线原理图。
[0026]图中,1、上绕组引线头;2、上绕组引线尾;3、下绕组引线头;4、下绕组引线尾;5、上绕组上部端圈;6、上绕组下部端圈;7、下绕组上部端圈;8、下绕组下部端圈;9、绝缘筒;10、上绕组线圈段;11、下绕组线圈段;12、圆筒式上绕组;13、圆筒式下绕组;14、上绕组分接抽头;15、下绕组分接抽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具体结构如图1

图5中所示。
实施例
[0028]一种并联双分裂型变流移动变电站的高压线圈,包括绝缘筒,在所述绝缘筒的上部外侧壁上缠绕有上绕组单元,在所述绝缘筒的下部外侧壁上缠绕有下绕组单元,所述上绕组单元的圆筒式上绕组引线头、上绕组引线头均由所述绝缘筒的上部引出,所述下绕组单元的圆筒式下绕组引线头、下绕组引线尾均由所述绝缘筒的下部引出,在所述上绕组单元上部位置处的所述绝缘筒的外侧壁上套接安装有上绕组上部端圈,在所述上绕组单元下部位置处的所述绝缘筒的外侧壁上套接安装有下绕组下部端圈,在所述绝缘筒的中部外侧壁上自上而下分别套接安装有上绕组下部端圈、下绕组上部端圈,所述上绕组单元与所述下绕组单元并联设置。本并联双分裂型变流移动变电站的高压线圈在采用了绕在同一个绝缘筒上部和下部的上绕组单元、下绕组单元,同时将两个绕组单元绕线后完成并联,保证高压线圈的整体强度;同时,配合安装在各绕组端部的螺旋型绝缘端圈,可以保证了高压线圈的良好支撑,又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002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并联双分裂型变流移动变电站的高压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筒,在所述绝缘筒的上部外侧壁上缠绕有上绕组单元,在所述绝缘筒的下部外侧壁上缠绕有下绕组单元,所述上绕组单元的圆筒式上绕组引线头、上绕组引线头均由所述绝缘筒的上部引出,所述下绕组单元的圆筒式下绕组引线头、下绕组引线尾均由所述绝缘筒的下部引出,在所述上绕组单元上部位置处的所述绝缘筒的外侧壁上套接安装有上绕组上部端圈,在所述上绕组单元下部位置处的所述绝缘筒的外侧壁上套接安装有下绕组下部端圈,在所述绝缘筒的中部外侧壁上自上而下分别套接安装有上绕组下部端圈、下绕组上部端圈,所述上绕组单元与所述下绕组单元并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并联双分裂型变流移动变电站的高压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绕组下部端圈的底部与所述下绕组上部端圈的顶部相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增广李伟庞志安杨洋葛磊丁洪刚张朋徐西振
申请(专利权)人:兖州东方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