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矫正前牙反合的功能性矫治器及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15628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矫正前牙反合的功能性矫治器及制备方法,用于矫治前牙反合,包括下颌本体、上颌本体和卡接部;所述下颌本体用于套设在下颌牙齿上,上颌本体用于套设在上颌牙列上,下颌本体和上颌本体之间通过卡接部相互定位,在卡接部作用下,下颌本体用于对下颌牙列施加舌侧移动力量且限制下颌骨发育,上颌本体用于对上颌牙列施加唇侧移动力量且促进上颌骨骨质沉积,从而实现前牙反合矫治,该矫治器取消了既往矫治器的钢丝弯制,并采用一体成型工艺进行制作,简化了矫治器的结构,缩小了矫治器的体积,同时佩戴更加舒适,有利于提升患者依从性,提高矫治效果。提高矫治效果。提高矫治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矫正前牙反合的功能性矫治器及制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口腔正畸领域,具体为一种矫正前牙反合的功能性矫治器。

技术介绍

[0002]正畸临床上,前牙反合是常见的错合畸形,对患儿早期的颜面部发育、咀嚼功能、心理健康等造成严重影响。研究证明,FR

III功能矫治器可有效矫治功能性前牙反合、轻度骨性反合及牙性反合,是矫治前牙反合的有效方式之一。
[0003]既往,临床上通常将FR

III功能性矫正器应用于替牙期及乳牙期的前牙反合患儿的治疗中,但存在以下缺点:传统FR

III功能性矫正器构造复杂且美观度交差,其包括钢丝以及固定在其上的树脂正畸部件,同时传统FR

III功能性矫正器制作过程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技师针对每个患者的情况将树脂和钢丝根据患者的情况制成定制化的矫治器,因此制作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影响临床工作效率;其次,传统FR

III功能性矫正器体积较大,容易给患儿造成明显的口腔异物感,致使患儿依从性低,从而极易影响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矫正前牙反合的功能性矫治器,结构简单且体积小,提高了正畸的舒适性。
[0005]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矫正前牙反合的功能性矫治器,包括下颌本体、上颌本体和卡接部;
[0007]所述下颌本体用于套设在下颌牙齿上,上颌本体用于套设在上颌牙列上,下颌本体和上颌本体之间通过卡接部相互定位,下颌本体用于对下颌牙列施加舌侧移动力量且限制下颌骨发育,上颌本体用于对上颌牙列施加唇侧移动力量且促进上颌骨骨质沉积。
[0008]优选的,所述卡接部为两个,并沿矫治器的轴向对称设置在磨牙位置。
[0009]优选的,所述卡接部包括卡块和定位体;
[0010]所述卡块形成在下颌本体的下颌咬合面上,定位体形成在上颌本体的端部的上颌咬合面上,定位体上设置有与卡块配合的卡槽。
[0011]优选的,所述上颌本体的顶部外边缘设置有上颌唇挡,上颌唇挡用于将上唇撑开。
[0012]优选的,所述上颌本体的顶部外边缘设置有上颌颊屏,上颌颊屏用于将颊侧撑开。
[0013]优选的,沿矫治器的轴向,上颌本体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上颌唇挡和上颌颊屏。
[0014]优选的,所述上颌唇挡和上颌颊屏均为向上延伸的扇形片状体。
[0015]优选的,所述上颌唇挡和上颌颊屏的表面设置有凸点。
[0016]优选的,所述上颌唇挡与牙槽黏膜表面设置有间隙,上颌颊屏与牙槽黏膜表面设置有间隙。
[0017]优选的,所述下颌本体的顶部外边缘设置有下颌颊屏,下颌颊屏用于佩戴在下颌骨外侧并紧密接触。
[0018]一种矫正前牙反合的功能性矫治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步骤1、获取咬合关系处于功能性后退位时的上颌和下颌的三维图像;
[0020]步骤2、根据上颌和下颌的三维图像设计上颌本体和下颌本体并进行排牙,并在上颌本体设置唇挡和颊屏;
[0021]步骤3、在上颌本体的咬合面设置设计卡槽,在下颌本体的咬合面设计与卡槽配合的卡块;
[0022]步骤4、根据步骤3得到的矫治器的三维图像,并采用增材制造的方法制备该功能性矫治器。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2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功能矫治器,用于矫治前牙反合,上下颌本体的咬合面经由卡接部相互结合,上颌本体的咬合面佩戴于上颌牙列,下颌本体的咬合面佩戴于下颌牙列。在卡接部作用下,下颌本体可处于功能性后退位,矫治前牙反合;在上下颌咬合面的作用下,上前牙可唇侧移动,下前牙可舌侧移动,促进从而实现前牙反合矫治,该矫治器取消了既往矫治器的钢丝绳,并采用一体成型工艺进行制作,简化了矫治器的结构,缩小了矫治器的体积,同时佩戴更加舒适,有利于提升患者依从性,提高矫治效果。
[0025]进一步,上颌唇挡撑开上唇,打破原有唇舌肌肌力平衡,使上唇远离上颌唇侧牙槽骨及上颌牙弓,可促进上颌牙槽骨唇侧骨质沉积,上颌颊屏可将颊部撑开,使颊部远离上颌颊侧牙槽骨及上颌牙弓,可促进上颌颊侧牙槽骨沉积及上颌牙弓扩大,从而矫治反合。
[0026]进一步,该功能性矫治器在制备时,确定上下颌处于功能性后退位后进行口腔扫描,然后根据获取的三维扫描数据进行排牙以及进行唇挡、颊屏和卡接部的设计,最后采用增加制造的方法即可开始生产该矫治器,简化了传统矫治器制作流程,采用3D打印可大大缩短制作时长,相较传统FR

III功能矫治器需要富有经验的人工及大量树脂和钢丝的制作方法,采用增加制造的方法能够降低矫治器的制作成本以及耗材;另外,该功能性矫治器体积缩小且表面光滑,佩戴的舒适度高,便于患儿配合,有利于矫治过程,解决了传统FR

III功能矫治器的体积大,佩戴时口腔内壁异物感明显,导致患儿的配合度低的问题;最后,该矫治器采用透明树脂制成,相较传统FR

III功能矫治器的树脂及钢丝结构美观度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功能性矫治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功能性矫治器的局部结构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下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上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功能性矫治器的实物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上颌本体的实物图;
[0033]图7为本专利技术下颌本体的实物图。
[0034]图中:1、下颌本体;2、卡接部;3、上颌本体;4、上颌颊屏;5、上颌唇挡;6、凸点;7、卡块;8、定位体;9、凸块;10、下基座;11、下颌咬合面;12、上基座;13、卡槽;14、下颌颊屏;21、上颌咬合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0036]参阅图1

4,一种矫正前牙反合的功能性矫治器,包括下颌本体1、上颌本体3和卡接部2。
[0037]所述下颌本体1用于套设在下颌牙列上,上颌本体3用于套设在上颌牙列上,下颌本体1和上颌本体3之间通过卡接部2相互定位,卡接部2位于磨牙位置;下颌本体1用于对下颌牙列施加舌侧移动力量,上颌本体3用于对上颌牙列施加唇侧移动力量。
[0038]该功能性矫治器的下颌本体1和上颌本体3采用套接的方式固定在上颌牙列和下颌牙列上,采用套接的方式降低了矫治器的安装难度,能够有效提高矫治器的在患者口腔中的安装效率;其次,上颌咬合面可对患者上颌牙列施加唇侧移动力量,有利于上前牙唇倾,下颌咬合面可对患者下颌牙列施加舌侧移动力量,有利于下前牙舌倾,并且通过卡接部2对下颌本体1和上颌本体3进行相互定位形成整体,上下颌卡槽相互结合后可使下颌处于功能性后退位,从而实现前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矫正前牙反合的功能性矫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颌本体(1)、上颌本体(3)和卡接部(2);所述下颌本体(1)用于套设在下颌牙齿上,上颌本体(3)用于套设在上颌牙列上,下颌本体(1)和上颌本体(3)之间通过卡接部(2)相互定位,下颌本体(1)用于对下颌牙列施加舌侧移动力量且限制下颌骨发育,上颌本体(3)用于对上颌牙列施加唇侧移动力量且促进上颌骨骨质沉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矫正前牙反合的功能性矫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2)为两个,并沿矫治器的轴向对称设置在磨牙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矫正前牙反合的功能性矫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2)包括卡块(7)和定位体(8);所述卡块(7)形成在下颌本体的下颌咬合面上,定位体(8)形成在上颌本体(3)的端部的上颌咬合面上,定位体(8)上设置有与卡块配合的卡槽(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矫正前牙反合的功能性矫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本体(3)的顶部外边缘设置有上颌唇挡(5),上颌唇挡(5)用于将上唇撑开。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矫正前牙反合的功能性矫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本体(3)的顶部外边缘设置有上颌颊屏(4),上颌颊屏(4)用于将颊侧撑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虎刘晶晶王丽颖梁文慧林亭廷万婉婷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