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分段式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14436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1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分段式净化系统,包括初级净化池、二次处理池、自动加药机和尾段处理池,所述初级净化池的进水管与外界尾水送水管连接,所述初级净化池的出水管与二次处理池的进水管之间连接有水泵一,所述初级净化池的内侧滑动安装有框架,所述二次处理池的出水管与尾段处理池的进水管之间连接有水泵二,所述自动加药机的两个加药管其中一个延伸至初级净化池,另外一个延伸至二次处理池内;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尾水通过初级净化池的絮凝沉淀和过滤处理,再经过二次处理池中氧化还原处理,最后进入尾段处理池进行水质监测,通过分段式处理逐级提升尾水的净化过程,且不需要人工加药,自动化程度高,提高了净化处理的工作效率和净化效果。效率和净化效果。效率和净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分段式净化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尾水净化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分段式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养殖密度不断增大,养殖投入品的大量使用严重超过了养殖系统的自净能力,导致养殖水质不断恶化,水产病害频发。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可分为固体污染物和可溶性污染物,其中,固体污染物主要为鱼类粪便、残饵等;可溶性污染物主要包括氮(氨氮、亚硝酸盐等)、磷、有机物、硫化物等。传统养殖池塘通常没有尾水处理设施,需要大量换水,但养殖尾水的随意排放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会造成河流湖泊富营养化污染。水产养殖水体具有水体量大、污染物浓度低、废弃物持续产生等特点。目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可以采用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进行。其中,比较典型的处理工艺为“三池两坝”,主要包括:“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物净化池”,利用“三池两坝”技术处理后的尾水能达到排放标准,但利用该技术处理需要占用较大处理面积(约养殖鱼塘面积的10%左右),而且前期建设投入成本高,而且运行维护成本高,在鱼塘租金高的地区推广使用有一定困难。此外,利用“三池两坝”处理的核心是利用微生物、植物进行生物转化,水处理周期较长,效率较低。化学处理技术是通过向养殖尾水中加入化学药剂,利用絮凝、氧化还原、络合等化学反应来达到去除养殖尾水中的污染物的目的。利用化学药剂作为水质改良剂,具有效果明显且反应迅速等特点,可明显改善养殖水体质量,现有技术中的这类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一般都是人工将混合好的药液倒入加药机内,加药机作为一种常见的自动加药装置,如型号为BLD14的自动加药机,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废水处理领域,可通过药泵将化学药物加入进行净化处理。
[0003]目前上述净化处理装置和处理方式的工作效率都较低,且净化效果也不佳,同时自动化程度较低,难以快速对水产养殖尾水中的不溶性和可溶性污染物同时进行有效的去除,同时也没有有效的水质检测手段,使得一些未完全处理的水产养殖尾水被排出,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分段式净化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分段式净化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技术中净化处理方式工作效率较低,且净化效果也不佳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分段式净化系统,包括初级净化池、二次处理池、自动加药机和尾段处理池,所述初级净化池的进水管与外界尾水送水管连接,所述初级净化池的出水管与二次处理池的进水管之间连接有水泵一,所述初级净化池的内侧滑动安装有框架,且框架内安装有滤芯,所述二次处理池的出水管与尾段处理池的进水管之间连接有水泵二,所述自动加药机的一个加药管二一直延伸至初级处理池内,另一个加药管一延伸至二次处理池内,所述二次处理池的上方设置有水质检测
仪,所述水质检测仪的底端通过连接线连接有探头A,所述探头A的底端插入至二次处理池的内侧,所述尾段处理池的上方设置有自动化水质监测仪,所述自动化水质监测仪的下方通过连接线连接有探头B,所述探头B的底端插入至尾段处理池内,所述尾段处理池的出水管上安装有与自动化水质监测仪电性连接的电磁阀,所述尾段处理池上还通过水泵连接有回流管道,所述回流管道的另一端与初级净化池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初级净化池的顶端设置有与框架相对应的限位结构,所述框架和滤芯之间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固定在初级净化池顶部的横板,所述横板的底部转动安装有旋转座,所述旋转座的底部固定有限位压板,所述限位压板的一端延伸至框架的顶部将其压紧,所述限位压板的底部表面活动安装有底拉板,所述底拉板的顶部固定有限位杆,所述横板的表面开设有两个限位孔,所述限位杆的顶端贯穿至限位压板的顶部,并插入至其中一个限位孔内,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底槽和拉簧,所述限位压板的底部表面开设有两个底槽,所述拉簧安装在底槽内,且拉簧的底端与底拉板相固定,所述限位压板的底部表面固定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与框架的顶面紧贴。
[0007]优选的,所述框架的两侧表面均固定有侧滑块,所述初级净化池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侧滑槽,所述侧滑块滑动位于侧滑槽中,且侧滑槽的顶端与初级净化池的顶面相通。
[0008]优选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基板、螺杆和螺母,所述框架的两侧内壁均固定有基板,所述滤芯的一侧固定有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贯穿至基板的外侧,且螺杆的端部旋设有螺母,所述螺母与基板紧贴。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尾水通过初级净化池的絮凝沉淀和过滤处理,再经过二次处理池中氧化还原处理,最后进入尾段处理池进行水质监测,通过分段式处理逐级提升尾水的净化过程,且不需要人工加药,自动化程度高,提高了净化处理的工作效率和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专利技术初级净化池的剖视图;
[0012]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限位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0013]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14]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15]图中:1、初级净化池;11、框架;12、滤芯;13、侧滑槽;14、限位结构;141、横板;142、旋转座;143、限位压板;144、底拉板;145、限位杆;146、限位孔;147、底槽;148、拉簧;15、固定结构;151、基板;152、螺杆;153、螺母;2、水泵一;3、二次处理池;4、水质检测仪;41、探头A;5、自动加药机;51、加药管二;52、加药管一;6、水泵二;7、尾段处理池;8、电磁阀;9、自动化水质监测仪;91、探头B;10、回流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实施例1
[0018]请参阅图1和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分段式净化系统,包括初级净化池1、二次处理池3、自动加药机5和尾段处理池7,自动加药机5的型号为BLD14,初级净化池1的进水管与外界尾水送水管连接,初级净化池1主要采用絮凝技术和过滤除去不溶性颗粒物,初级净化池1的出水管与二次处理池3的进水管之间连接有水泵一2,初级净化池1的内侧滑动安装有框架11,且框架11内安装有滤芯12,二次处理池3的出水管与尾段处理池7的进水管之间连接有水泵二6,自动加药机5的加药管一52一直延伸至初级处理池1内,另一个加药管二51一直延伸至二次处理池3内,二次处理池3的上方设置有水质检测仪4,水质检测仪4的型号为WH

YL

2022071604,水质检测仪4的底端通过连接线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分段式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初级净化池(1)、二次处理池(3)、自动加药机(5)和尾段处理池(7),所述初级净化池(1)的进水管与外界尾水送水管连接,所述初级净化池(1)的出水管与二次处理池(3)的进水管之间连接有水泵一(2),所述初级净化池(1)的内侧滑动安装有框架(11),且框架(11)内安装有滤芯(12),所述二次处理池(3)的出水管与尾段处理池(7)的进水管之间连接有水泵二(6),所述自动加药机(5)的一个加药管一(52)一直延伸至初级处理池(1)内,另一个加药管二(51)一直延伸至二次处理池(3)内,所述二次处理池(3)的上方设置有水质检测仪(4),所述水质检测仪(4)的底端通过连接线连接有探头A(41),所述探头A(41)的底端插入至二次处理池(3)的内侧,所述尾段处理池(7)的上方设置有自动化水质监测仪(9),所述自动化水质监测仪(9)的下方通过连接线连接有探头B(91),所述探头B(91)的底端插入至尾段处理池(7)内,所述尾段处理池(7)的出水管上安装有与自动化水质监测仪(9)电性连接的电磁阀(8),所述尾段处理池(7)上还通过水泵连接有回流管道(10),所述回流管道(10)的另一端与初级净化池(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分段式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净化池(1)的顶端设置有与框架(11)相对应的限位结构(14),所述框架(11)和滤芯(12)之间设置有固定结构(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分段式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14)包括固定在初级净化池(1)顶部的横板(141),所述横板(141)的底部转动安装有旋转座(142),所述旋转座(142)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东来黎尔纳廖森泰邹宇晓杨琼邝哲师李庆荣邢东旭王思远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