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3515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池座,包括:一绝缘座体,所述绝缘座体顶部凹设有一容置槽,以容置所述电池,且所述电池部分露出于所述容置槽外;一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从所述绝缘座体顶部向上沿着所述电池的所述第一表面延伸,抵靠于所述第一表面;一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臂从所述绝缘座体顶部向上沿着所述电池的所述第二表面延伸,抵靠于所述第二表面;至少一第一防呆部,所述第一防呆部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上,对应配合供所述凹部通过;至少两导电端子,两所述导电端子容设于所述容置槽内,分别与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导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池座通过所述第一防呆部的设计,防止电池反插。(*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座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座,尤指一种可防止电池反插的电池座。
技术介绍
在电池插入电池座的过程中,往往易出现反插的现象,使得电路无法电性导通。为了 防止电池反插,业界努力寻求各种解决方法。如专利号TW86219778的文献中公丌了一种 可防止电池反插的电池座,如图一所示,所述电池座包括一绝缘座体a,设于所述绝缘座体 a内的一容置槽b,设于所述容置槽b内的一第一导电端于cl及 一第二导电端子c2。所述容置槽b用以容置^电池d,所述容置槽b大致呈方形,在所述容覽槽b —侧的--角凸设一防呆控制缘bl,及在相对侧设有一防呆顶缘b2。所述电池d为薄而圆的圆盘型,其具有一第一圆表面dl及相对设置的一第二圆表面 d2,所述第一圆表面dl靠近圆周的位置形成一圆周台阶dll。如图一所示,当所述电池d从所述容置槽b的上方插入所述容置槽b内时,所述防呆 控制缘bl及所述防呆顶缘b2分别配合所述第一圆表面dl及所述第二圆表面d2,防止了 所述电池d出现反插的现象。然而上述电池座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所述电池d为圆盘型,当所述电池 d插入所述容置槽b内时,先进入所述容置槽b的部分的水平径值较中部的径值要小,而 所述防呆控制缘bl的位置是按所述电池d的中部的径值大小设计的,所述电池d的所述 第一圆表面dl并未抵靠到所述防呆控制缘bl,故所述防呆控制缘bl此时并不能起到防反 插的作用,直到所述电池d的一半插入所述容置槽b内时,才出现防反插的效果,此时若 向下插的力过大,即使所述电池d是反向的,也能插入所述容置槽b内,尽管如此,操作 人员却很难发现所述电池d插反了,因为此时的所述电池座变形很少,无法让人察觉。所以所述电池座尽管有防反插结,勾的设计,但效果并不佳,在实践操作中往往无法达 到防反插的作用。故,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池座,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电池反插的电池座。本技术电池座,用以容置一电池,所述电池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 对设置的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具有一凹部,其包括 一绝缘座体,所述绝缘座体顶 部凹设有一容置槽,以容置所述电池,且所述电池部分露出于所述容置槽外; 一第一夹持 .臂,所述第一夹持臂从所述绝缘座体顶部向上沿着所述电池的所述第一表面延伸,抵靠于 所述第一表面; 一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臂从所述绝缘座体顶部向上沿着所述电池的 所述第二表面延伸,抵靠于所述第二表面;至少一第一防呆部,所述第一防呆部设于所述 第一夹持臂上,对应配合供所述凹部通过;至少两导电端子,两所述导电端子容设于所述 容置槽内,分别与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导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通过在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设有一第一防呆部, 对应配合供所述凹部通过。当所述电池反向插入时,所述第一防呆部无法顺利配合供所述 第二表面通过,导致所述第一夹持臂向外翘曲,无法正常夹持所述电池,所述第一夹持臂 向外翘曲,让人知道电池插反了,从而很好地起到防止电池反插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电池座与电池的立体分解图2为本技术电池座与电池的立体分解图3为图2所示本技术电池座与电池的立体组合图4为图3所示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5为图3所示沿A — A方向的立体剖视图;图6为图3所示沿A_A方向的立体剖视图。技术背景的附图标号说明 绝缘座体a 容置槽b第一导电端子cl 第二导电端子c2圆周台阶dll 第二圆表面d2防呆控制缘bl 电池d防呆顶缘b2 第--'圆表面dl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池座1 第二侧壁1111第一夹持臂112 第二挡止部1130 弹性臂122 第三导电端子14 第二表面22绝缘座体11 第三侧壁1112 第一挡止部簡 第一导电端子12 接触部1220 电池2容置槽lll 第四侧壁1113 第一防呆部1121 固定部120 止回部1221 第一表面21第一侧壁1110 第二防呆部1114 第二夹持臂113 接脚部121 第二导电端子13 圆周凹部2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电池座作进一步说明。请参照图1至图6,本技术电池座1,用以容置一电池2,所述电池2具有一第一 表面21 (其为电池负极)及与所述第一表面21相对设置的一第二表面22(其为电池正极), 所述第一表面21为一台阶面,该台阶面形成一圆周凹部211。本技术电池座l包括一 绝缘座体11,设于所述绝缘座体11内的一第一导电端子12、 一第二导电端子13及一第 三导电端子14。从所述绝缘座体ll顶部凹设一容置槽lll,用以容置所述电池2。另,从所述绝缘座 体11顶部向上延伸出一第一夹持臂112及一第二夹持臂113,以夹持所述电池2,其中在 所述第一夹持臂112上设有一第一防呆部1121。所述容置槽lll为方形,设有一第一侧壁lll()、 一第二侧壁llll、-第三侧壁1U2 及一第四侧壁1113。在所述第一侧壁L110上靠近所述第三侧壁1112的位置设有一第二防 呆部1114,所述第二防呆部UP:1与所述第一防呆部ii2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10的 两端,所述第二防呆部1114为台阶状凸肋,进一歩起到防止所述电池2反插的作用。所述第-夹持臂112位于所述容置槽111的一侧,当所述电池2插入所述容置槽111 内时,所述第一夹持臂i12远离所述&池2屮心位置,从所述第一侧壁1110向上沿着所 述电池2的所述第一表面21延伸并抵靠所述第一表面21,所述第二夹持臂113位丁所述 容置槽111的另一侧,远离所述电池2中心位置的另一侧,从所述第二侧壁1111向上沿 着所述第二表面22延伸并抵靠所述第二表面22。所述第一夹持臂112与所述第二夹持臂 113位于所述容置槽111的对角位置,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臂112及所述第二夹 持臂113只要能够夹持所述电池2,位于所述第一侧壁ili0及所述第二侧壁1111的任何 可能位置都可以,但位于所述容胃:槽111的对角位宵能最佳地起到夹持所述电池2的作用, 以使所述电池2达到很好的固定。所述第一夹持臂112及所述第二夹持臂113的末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挡止部1120及一 第二挡止部1130,当所述电池2插入所述容置槽111内时,挡止所述电池2往外掉出。其 中,所述第一夹持臂112的所述第一挡止部1120向下延伸所述第一防呆部1121,所述第 一防呆部1121与所述第一夹持臂112 —体成型,所述第一防呆部1121的结构对应所述电 池2的所述圆周凹部211设计为台阶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呆部1121设于所 述第一夹持臂112上于所述第一挡止部1120的下方,且所述第一防呆部1121与所述第一 挡止部1120之间可以有间距,只要所述第一防呆部1121起到防呆作用,所述第一挡止部 1120起到挡止的作用即可。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为负极端子,对应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10上,并与所述电池2 的所述第一表面21接触导通,其具有一固定部120,从所述固定部120的两端分别延伸-接脚部121及-弹性臂122,所述固定部120用以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固定于所述容置 槽111内,所述接脚部121露出于所述绝缘座休11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座,用以容置一电池,所述电池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具有一凹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座体,所述绝缘座体顶部凹设有一容置槽,以容置所述电池,且所述电池部分露出于所述容置槽外;  一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从所述绝缘座体顶部向上沿着所述电池的所述第一表面延伸,抵靠于所述第一表面; 一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臂从所述绝缘座体顶部向上沿着所述电池的所述第二表面延伸,抵靠于所述第二表面; 至少一第一防呆部,所 述第一防呆部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上,对应配合供所述凹部通过; 至少两导电端子,两所述导电端子容设于所述容置槽内,分别与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生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