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缓冲罐和节流件的氦气压缩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13198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0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缓冲罐和节流件的氦气压缩机系统,压缩机泵基于第一气路、第一油路与换热器连通;换热器基于第二油路与压缩机泵连通,基于第二气路与油分离器连通;油分离器基于第三气路与储气罐连通,基于第四气路与吸附器连通,基于第五气路与压缩机泵连通,基于油气混合管路分别与第二油路、第五气路连通;油气混合管路包括第一混合管路、第二混合管路,第一混合管路与油分离器、第五气路连通,第二混合管路与第一混合管路、第二油路连通,第二混合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件和缓冲罐。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二油路和第一混合管路之间引入设有第一节流件和缓冲罐的第二混合管路,削弱第二油路中油回流时的流速脉动,减小第二油路的振动和噪音。的振动和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缓冲罐和节流件的氦气压缩机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氦气压缩机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带缓冲罐和节流件的氦气压缩机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氦气压缩机系统是低温制冷机和低温真空泵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氦气膨胀降温的制冷方式,通过压缩机泵为制冷循环系统提供高压氦气,压缩机泵一般连通着润滑油进出循环管路和氦气进出循环管路,其中,压缩机泵依靠其出油口和回油口之间的压差来驱动润滑油流动,但是由于压缩机泵在运行过程中其回油口处存在压力脉动,导致润滑油流经压缩机泵回油口时的速度存在脉动,继而引起润滑油进出循环管路产生较大振动、噪音,如此长期运行存在很大的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缓冲罐和节流件的氦气压缩机系统,通过在第二油路和第一混合管路之间引入设置有第一节流件和缓冲罐的第二混合管路,削弱第二油路中润滑油回流时的流速脉动,减小第二油路的振动和噪音。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缓冲罐和节流件的氦气压缩机系统,包括压缩机泵、换热器、油分离器、吸附器和储气罐,所述压缩机泵的出气口基于第一气路与所述换热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压缩机泵的出油口基于第一油路与所述换热器的进油口连通,所述换热器的出油口基于第二油路与所述压缩机泵的回油口连通,所述换热器的出气口基于第二气路与所述油分离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第一出气口基于第三气路与所述储气罐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第二出气口基于第四气路与所述吸附器连通,所述储气罐的出气口基于第五气路与所述压缩机泵的回气口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油气混合出口基于油气混合管路分别与所述第二油路、所述第五气路连通;
[0005]所述油气混合管路包括第一混合管路、第二混合管路,所述第一混合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油分离器连通,所述第一混合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气路连通,所述第二混合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混合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混合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路连通,所述第二混合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件和缓冲罐。
[0006]具体的,所述第二油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件。
[0007]具体的,顺着油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二节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油路和所述第二混合管路的连通处之前。
[0008]具体的,所述第一混合管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件。
[0009]具体的,顺着油气混合物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三节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合管路和所述第五气路的连通处之前,所述第三节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合管路和所述第二混合管路的连通处之后。
[0010]具体的,所述第一节流件和所述缓冲罐沿着油气混合物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所
述第二混合管路上。
[0011]具体的,所述第三气路上并行设置有旁通阀和电磁阀;
[0012]所述旁通阀和所述电磁阀设置在所述第三气路靠近所述储气罐的一端上。
[0013]具体的,所述压缩机泵每分钟的排气量与所述缓冲罐的容积之比为150~180。
[0014]具体的,所述缓冲罐的容积为20~50cm3;和/或
[0015]所述缓冲罐中设置有过滤网。
[0016]具体的,所述第一节流件的节流通道的内径为0.3~1.0mm。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二油路和第一混合管路之间引入设置有第一节流件和缓冲罐的第二混合管路,第二混合管路将第一混合管路中的油气混合物分流一部分,该部分油气混合物经过第一节流件和缓冲罐再汇入第二油路,第二混合管路能够接受和容纳一定的空间压缩,配合油气混合物作为缓冲氛围,能有效削弱第二油路中润滑油回流时的流速脉动,从而化解压缩机泵的压力脉动对第二油路的冲击,减小第二油路的振动和噪音,有利于提高氦气压缩机系统的可靠性,延长氦气压缩机系统的整机寿命。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氦气压缩机系统的原理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节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缓冲罐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中,100、压缩机泵;200、换热器;300、油分离器;400、吸附器;500、储气罐;11、第一气路;12、第二气路;13、第三气路;14、第四气路;15、第五气路;21、第一油路;22、第二油路;30、油气混合管路;31、第一混合管路;32、第二混合管路;41、第一节流件;411、第一节流口端;412、节流通道;413、第二节流口端;414、外螺纹;415、环形槽;42、缓冲罐;421、过滤网;43、第二节流件;44、第三节流件;51、旁通阀;52、电磁阀;61、冷却水管路;62、回气管路;63、出气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氦气压缩机系统的原理图,包括压缩机泵100、换热器200、油分离器300、吸附器400和储气罐500,所述压缩机泵100的出气口基于第一气路11与所述换热器200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压缩机泵100的出油口基于第一油路21与所述换热器200的进油口连通,所述换热器200的出油口基于第二油路22与所述压缩机泵100的回油口
连通,所述换热器200的出气口基于第二气路12与所述油分离器300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油分离器300的第一出气口基于第三气路13与所述储气罐500连通,所述油分离器300的第二出气口基于第四气路14与所述吸附器400连通,所述储气罐500的出气口基于第五气路15与所述压缩机泵100的回气口连通,所述油分离器300的油气混合出口基于油气混合管路30分别与所述第二油路22、所述第五气路15连通;所述油气混合管路30包括第一混合管路31、第二混合管路32,所述第一混合管路31的一端与所述油分离器300连通,所述第一混合管路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气路15连通,所述第二混合管路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混合管路31连通,所述第二混合管路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路22连通,所述第二混合管路32上设置有第一节流件41和缓冲罐42。
[0026]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二油路22和第一混合管路31之间引入设置有第一节流件41和缓冲罐42的第二混合管路32,第二混合管路32将第一混合管路31中的油气混合物分流一部分,该部分油气混合物经过第一节流件41和缓冲罐42再汇入第二油路22,第二混合管路32能够接受和容纳一定的空间压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缓冲罐和节流件的氦气压缩机系统,包括压缩机泵、换热器、油分离器、吸附器和储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泵的出气口基于第一气路与所述换热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压缩机泵的出油口基于第一油路与所述换热器的进油口连通,所述换热器的出油口基于第二油路与所述压缩机泵的回油口连通,所述换热器的出气口基于第二气路与所述油分离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第一出气口基于第三气路与所述储气罐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第二出气口基于第四气路与所述吸附器连通,所述储气罐的出气口基于第五气路与所述压缩机泵的回气口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油气混合出口基于油气混合管路分别与所述第二油路、所述第五气路连通;所述油气混合管路包括第一混合管路、第二混合管路,所述第一混合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油分离器连通,所述第一混合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气路连通,所述第二混合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混合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混合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路连通,所述第二混合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件和缓冲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氦气压缩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氦气压缩机系统,其特征在于,顺着油的流动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志炜冯耀荣杜希阳冯苌春
申请(专利权)人:氢合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