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活化水制备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12823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09: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等离子体技术领域,公开了等离子体活化水制备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系统包括: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包括等离子体发生单元和循环供气单元,等离子体发生单元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循环供气单元将由出气口排出的过剩气体循环通入等离子体发生单元;冷凝装置,串联在循环供气单元和出气口之间,包括冷凝器主体和进气管,进气管的进气端与出气口相连、出气端插入至冷凝腔内,出气端设置有吸水结构。通过设置的冷凝装置,对流经循环供气单元中的气体中的水蒸气进行冷凝,同时通过在进气管的出气端设置的吸水结构对高湿度气体进行水气分离,有效的降低气体中的含水量,提高了等离子体发生单元放电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活化水制备效率及稳定性。及稳定性。及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等离子体活化水制备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等离子体
,具体涉及等离子体活化水制备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等离子体技术不断突破,该技术越来越受到各行业的青睐。等离子体技术被应用到医疗器械、食品保鲜、清洗消毒以及农业消杀等行业中且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等离子体活化水具有较强的灭菌保鲜功能,因此等离子体活化水技术被应用到各行各业。现有的等离子体活化水制备系统一般包括等离子体发生单元和循环供气单元,其中等离子体发生单元用于电解待电离气体产生等离子体,产生的等离子体溶于水形成活化水,循环供气单元适于将等离子体发生单元中逸出的过剩气体循环通入至等离子体发生单元中,以实现气体的内循环。然而在内循环过程中,由等离子体发生单元的出气口排出的气体中容易附带水汽,影响等离子体发生单元放电的稳定性以及活化水制备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活化水制备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等离子体活化水制备系统内循环的气体中附带水汽,影响等离子体发生单元放电的稳定性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等离子体活化水制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包括等离子体发生单元(10)和循环供气单元(20),所述等离子体发生单元(10)具有适于通入待电离气体的进气口(121)和用于排放过剩气体的出气口(111),所述循环供气单元(20)适于将由所述出气口(111)排出的过剩气体循环通入所述等离子体发生单元(10);冷凝装置(30),串联在所述循环供气单元(20)和出气口(111)之间,用于冷凝由所述出气口(111)排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所述冷凝装置(30)包括冷凝器主体(31)、进气管(32)和出气管(33);所述冷凝器主体(31)内具有冷凝腔(310),所述进气管(32)的进气端与所述出气口(111)相连、出气端插入至所述冷凝腔(310)内,且所述出气端设置有吸水结构(34),所述出气管(33)的进气端插入至所述冷凝腔(310)内,所述出气管(33)的出气端与所述循环供气单元(2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活化水制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结构(34)为设置在所述进气管(32)的出气端外周的吸水海绵或者吸水薄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活化水制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32)的出气端被构造为周壁设有多个出气孔(321)的多孔结构,所述吸水结构(34)包裹在所述出气孔(321)外。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活化水制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供气单元(20)包括连接在所述冷凝装置(30)和所述进气口(121)之间的循环气管(22),所述循环供气单元(2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循环气管(22)上的气泵(21);所述出气管(33)的出气端与所述循环气管(22)连接,且所述出气管(33)的进气端位于冷凝腔(310)的顶部位置,所述进气管(32)的出气端位于冷凝腔(310)的底部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活化水制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30)还包括:冷凝挡板(35),固定设置在所述冷凝腔(310)内,且位于所述出气管(33)的进气端和所述进气管(32)的出气端之间;所述冷凝挡板(35)采用透气不透水材料制成,或者所述冷凝挡板(35)上设有通气口(35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活化水制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腔(310)内设置有多个所述冷凝挡板(35),多个所述冷凝挡板(35)沿气流排出方向间隔排布。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活化水制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挡板(35)的底壁上设置有吸水海绵或者吸水薄膜。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活化水制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体发生单元(10)包括储液容器(11),所述储液容器(11)适于盛放待处理溶液(110);所述冷凝装置(30)还包括:集水腔(311),位于所述冷凝腔(310)的下方且与所述冷凝腔(310)连通设置,适于收集所述冷凝腔(310)内的积水,所述集水腔(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铭昭马明宇董双幸劳承云施国志曾焕雄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