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构件生产模具的智能温控系统及温度测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2465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0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纤维构件生产模具的智能温控系统及温度测量装置,测温组件分别独立测量测量温区的工作温度,且测温组件能够自由从动模件和静模件内外移动,以方便维护更换;通过多组导热管与加热管路连接,模温机用于将加热后的导热油增压注入每组加热管路内,实现对动模件和静模件的升温操作,每组导热管上设有电磁阀组件,用于通过调控导热管的开度来调控动模件和静模件的升降温以及升温速度;控制系统根据测温组件监测到的模面温度,控制电磁阀组件的开度比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温控调试效率高,提高产品制造的稳定性,本发明专利技术更换测温计时,动模和静模可以持续化的在线式生产,且更换工位的温度相对模具表面的温度低,方便操作。作。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纤维构件生产模具的智能温控系统及温度测量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具控温
,具体涉及一种碳纤维构件生产模具的智能温控系统及温度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有很多,例如手糊工艺,层压工艺,模压工艺以及缠绕工艺等。现在工业生产上用的最多的是利用模压模具,采用模压成型工艺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进行成型。模压成型工艺是利用复合材料中树脂的流动性与热固性进行成型,一般由裁剪,铺层,模具预热,加压成型四个步骤组成,在模具预加热调试时,需将模具温度提升至树脂材料的固化点。
[0003]目前针对模具的加热方式大多通过模温机将加热后的油体融入模具内部的流道内进行加热,而对模具的温度测量,大多通过测量的油温来代替模具的温度,而流道中的油温而并非模具的真实温度,导致模具的预测温度不准,影响构件的时间。
[0004]同时测量油温的方式大多在模具内部设置测温计,而一旦测温计出现故障不能使用时,需要更换测温计,而高温状态下的模具很容易对人体造成损害,且需要暂停生产工作并等模具冷却才能替换,且重新启动模具工作时,需要二次加温,严重影响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构件生产模具的智能温控系统及温度测量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测量的油温来代替模具的温度的技术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0007]一种碳纤维构件生产模具的智能温控系统,包括:
[0008]测温组件,分别活动安装在动模件和静模件的测量温区内,所述测温组件分别独立测量测量温区的工作温度,且所述测温组件能够自由从所述动模件和静模件内外移动,以方便维护更换;
[0009]模温机,通过多组导热管与所述加热管路连接,所述模温机用于将加热后的导热油增压注入每组所述加热管路内,实现对所述动模件和静模件的升温操作;
[0010]电磁阀组件,设置在每组所述导热管上,用于通过调控所述导热管的开度来调控所述动模件和静模件的升降温以及升温速度;
[0011]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测温组件和所述电磁阀组件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所述测温组件监测到的模面温度,控制所述电磁阀组件的开度比例。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单个测量温区设置在所述动模件和静模件的每两组加热管路之间的空隙内,且每个所述测量温区与对应的所述动模件和静模件的模面之间的距离均大于安全距离;
[0013]所述测温组件设置在所述测量温区内,所述测温组件用于检测所述动模件和静模件在对应的所述测量温区位置的加热温度。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系统内设有分件温度对比模块,所述分件温度对比模块用于将所述动模件内的所述测温组件测量的平均模面温度,与所述静模件内的所述测温组件测量的平均模面温度进行对比;
[0015]所述分件温度对比模块用于对比所述动模件的平均模面温度与所述静模件的平均模面温度差值,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温度差值范围调控所述电磁阀组件的开度比例,以使得所述动模件和所述静模件同步升温。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系统内还设有同件温度对比模块,所述分件温度对比模块用于对比所述动模件内的不同测量温区的所述测温组件测量的模面温度,或者对比所述静模件内的不同测量温区的所述测温组件测量的模面温度;
[0017]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所述动模件内的不同测量温区的所述测温组件测量的模面温度差值,调控非共有的加热管路的所述电磁阀组件的开度比例,以使得所述动模件的模面均匀升温;
[0018]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所述静模件内的不同测量温区的所述测温组件测量的模面温度差值,调控非共有的加热管路的所述电磁阀组件的开度比例,以使得所述静模件的模面均匀升温。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所述静模件和动模件的当前实时温度与预设温度的差值所处范围,调控所述电磁阀组件按照分频段的调控其比例开度,其中,当前实时温度与预设温度的差值越小,所述电磁阀组件的比例开度越小;
[0020]当前实时温度与预设温度的差值越大,所述电磁阀组件的比例开度越大。
[002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碳纤维构件生产模具的温度测量装置,所述静模件侧边的第一安装座,所述动模件侧边的第二安装座,所述测温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上,且所述测温组件分别设有能够插入或者移出所述静模件以及能够插入或者移出所述动模件;
[0022]所述测温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以及所述第二安装座上的隔热支撑构件,以及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以及所述第二安装座上的装载件,所述装载件处于所述隔热支撑构件上方,且所述装载件上安装有热电偶测温计,所述装载件沿着所述隔热支撑构件表面移动,以使得所述热电偶测温计插入所述静模件和动模件内进行温度测量,或者使得所述热电偶测温计所述静模件和动模件内移出进行机械维护工作。
[002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隔热支撑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以及所述第二安装座上的平面板,以及处于在所述静模件和动模件内部的防变形支撑侧板,所述防变形支撑侧板之间形成容纳所述热电偶测温计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面坡度为朝向模面倾斜;
[0024]所述平面板的端部设有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以及所述第二安装座上的环形座,其中,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座外的环形座的侧曲面上设有均匀分布的斜向齿槽,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二安装座外的环形座的侧曲面上设有外螺纹槽。
[002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装载件包括套设在所述环形座外侧的旋转座,以及安装在所述旋转座两侧的侧立板,所述侧立板上安装有推拉气缸,所述推拉气缸连接有承载面板;
[0026]其中,所述承载面板分为与所述推拉气缸连接的边框板,以及铰接在所述边框板
上的活动翘板,所述活动翘板通过绕所述边框板旋转,以使得处于所述容纳槽位置的热电偶测温计的测温端头接触到所述测量温区的模面。
[002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对应所述第一安装座上的所述旋转座的内表面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弹性卡齿,所述弹性卡齿与所述斜向齿槽相互卡扣,以使得所述旋转座在所述第一安装座外的环形座外保持稳定状态;
[0028]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上的所述旋转座的上端侧曲面均设有竖向齿槽;
[0029]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第一齿轮与所述竖向齿槽相互啮合以带动所述旋转座绕所述环形座旋转,以将所述热电偶测温计转动至更换工位。
[003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对应所述第二安装座上的所述旋转座的内表面设有内螺纹槽,所述内螺纹槽与所述外螺纹槽相互咬合,以使得所述旋转座在所述第二安装座外的环形座外保持稳定状态;
[0031]所述第二安装座在所述环形座处于最低位置的下方设有加粗螺纹杆,所述加粗螺纹杆上固定设有T字形支架,所述T字形支架上设有伺服电机,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构件生产模具的智能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测温组件(1),分别活动安装在动模件和静模件的测量温区内,所述测温组件(1)分别独立测量测量温区的工作温度,且所述测温组件(1)能够自由从所述动模件和静模件内外移动,以方便维护更换;模温机(2),通过多组导热管与所述加热管路连接,所述模温机(2)用于将加热后的导热油增压注入每组所述加热管路内,实现对所述动模件和静模件的升温操作;电磁阀组件(3),设置在每组所述导热管上,用于通过调控所述导热管的开度来调控所述动模件和静模件的升降温以及升温速度;控制系统(4),分别与所述测温组件(1)和所述电磁阀组件(3)连接,所述控制系统(4)根据所述测温组件(1)监测到的模面温度,控制所述电磁阀组件(3)的开度比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构件生产模具的智能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单个测量温区设置在所述动模件和静模件的每两组加热管路之间的空隙内,且每个所述测量温区与对应的所述动模件和静模件的模面之间的距离均大于安全距离;所述测温组件(1)设置在所述测量温区内,所述测温组件(1)用于检测所述动模件和静模件在对应的所述测量温区位置的加热温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构件生产模具的智能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4)内设有分件温度对比模块(41),所述分件温度对比模块(41)用于将所述动模件内的所述测温组件(1)测量的平均模面温度,与所述静模件内的所述测温组件(1)测量的平均模面温度进行对比;所述分件温度对比模块(41)用于对比所述动模件的平均模面温度与所述静模件的平均模面温度差值,所述控制系统(4)根据温度差值范围调控所述电磁阀组件(3)的开度比例,以使得所述动模件和所述静模件同步升温。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构件生产模具的智能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4)内还设有同件温度对比模块(42),所述分件温度对比模块(41)用于对比所述动模件内的不同测量温区的所述测温组件(1)测量的模面温度,或者对比所述静模件内的不同测量温区的所述测温组件(1)测量的模面温度;所述控制系统(4)根据所述动模件内的不同测量温区的所述测温组件(1)测量的模面温度差值,调控非共有的加热管路的所述电磁阀组件(3)的开度比例,以使得所述动模件的模面均匀升温;所述控制系统(4)根据所述静模件内的不同测量温区的所述测温组件(1)测量的模面温度差值,调控非共有的加热管路的所述电磁阀组件(3)的开度比例,以使得所述静模件的模面均匀升温。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构件生产模具的智能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4)根据所述静模件和动模件的当前实时温度与预设温度的差值所处范围,调控所述电磁阀组件(3)按照分频段的调控其比例开度,其中,当前实时温度与预设温度的差值越小,所述电磁阀组件(3)的比例开度越小;当前实时温度与预设温度的差值越大,所述电磁阀组件(3)的比例开度越大。6.一种碳纤维构件生产模具的温度测量装置,应用于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构件生产模具的智能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模件侧边的第一安装座(5),所述动模件侧边的第二安装座(6),所述测温组件(1)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座(5)和所述第二安装座(6)上,且所述测温组件(1)分别设有能够插入或者移出所述静模件以及能够插入或者移出所述动模件;所述测温组件(1)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座(5)以及所述第二安装座(6)上的隔热支撑构件(101),以及活动套设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边翊秦梓凯金康郭平安丁金根王小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机精密成形产业技术研究院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