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塔式自然通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12422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太阳能塔式自然通风系统,包括,反射组件,所述反射组件通过第一支架装配于地面,且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反射组件作用,且使得反射组件沿第一支架形成反射面;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外侧设置有吸热面,所述吸热面与所述反射组件的反射面相对设置,使得反射面上的反射热量进入所述吸热面上;于所述加热组件上下分别设置第一通风机构以及第二通风机构,所述第二通风机构与隧道相通,所述加热组件的上下分别与第一通风机构以及第二通风机构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根据空气密度差的问题,利用第二通风机构,吸收隧道内的浊气,然后经加热后排出。然后经加热后排出。然后经加热后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太阳能塔式自然通风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自然通风
,具体为一种太阳能塔式自然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公路铁路隧道工程在施工阶段,掌子面爆破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及烟尘,随着隧道的掘进,通风距离随之加长,导致沿程阻力增加及漏风率增加。现有的正压送风方式无法达到隧道施工所需要的通风量。同时,隧道施工多为24小时连续作业,进而通风系统需要在施工作业时进行全时通风,风机功率巨大,导致施工阶段隧道通风能耗费用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塔式自然通风系统,其通过太阳能加热空气而进行通风,形成低能耗的通风系统。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太阳能塔式自然通风系统,包括,
[0006]反射组件,所述反射组件通过第一支架装配于地面,且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反射组件作用,且使得反射组件沿第一支架形成反射面;
[0007]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外侧设置有吸热面,所述吸热面与所述反射组件的反射面相对设置,使得反射面上的反射热量进入所述吸热面上;
[0008]于所述加热组件上下分别设置第一通风机构以及第二通风机构,所述第二通风机构与隧道相通,所述加热组件的上下分别与第一通风机构以及第二通风机构相通。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射组件为定日镜组件,所述定日镜组件包括所述反射面以及支撑反射面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底部装配于所述驱动机构上。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转轴,所述第二支架包括框架组件,所述转轴局部位于所述框架组件内。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组件内设置若干斜撑杆,若干所述斜撑杆之间构成若干个V型组件,依次设于所述框架组件内。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射面为斜面结构,且所述斜面结构靠近加热组件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架形成锐角。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底座,所述第一支架为圆柱结构,第一支架底部沿圆柱外周,设置若干与底座连接的肋板。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通风机构为塔式通风器,所述塔式通风器形成上窄下宽的锥形圆筒结构,所述锥形圆筒宽的一侧靠近加热组件处设置。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热组件为光热锅炉,所述吸热面位于光热锅炉靠近反射组件的一侧。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热锅炉包括吸热层、导热板和真空相变管束,所述吸热层用于吸热面的反射热量,所述导热板位于吸热层和真空相变管束之间。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热面为吸热涂层,所述吸热涂层形成开口朝向第二通风机构的斜面结构。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9]本技术中,直接通过利用加热组件加热,然后掌子面等产生的有害气体,在加热后,空气密度减小,与第一通风机构顶部的空气密度形成较高的密度差,根据热空气上浮的原理,使得第一通风机构内形成负压区,进而将隧道内的污浊空气吸入,达到排风效果。
[0020]本技术太阳能塔式自然通风系统可以在无电力消耗的工况下运行,降低隧道在建设及运营期间的通风电能消耗。所述太阳能定日镜系统可以最大限度的收集并转化太阳直接反射强度,提高全时太阳能与热能间的转换效率。所述自然通风控制系统可以由用户自定义通风量及通风时长,也可以进行智能算法控制隧道内空气清洁度。本技术大幅降低通风能耗成本,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幅提升通风效率。可适用于所有需要常时进行通风的隧洞、隧道、地下空间。与此同时,该系统安装方便、远程操作、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用期间设备维护成本低廉,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太阳能塔式自然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图2中A

A面的剖视图;
[0024]图中:
[0025]100、反射组件;110、第一支架;111、肋板;120、驱动机构;130、反射面;140、第二支架;200、加热组件;210、吸热面;220、吸热层;230、导热板;240、真空相变管束;300、第一通风机构;400、第二通风机构;50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7]参照附图1

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太阳能塔式自然通风系统,包括,
[0028]反射组件100,所述反射组件100通过第一支架110装配于地面,且所述第一支架110上设置有驱动机构120,所述驱动机构120,驱动反射组件100作用,且使得反射组件100沿第一支架110形成反射面130;
[0029]加热组件200,所述加热组件200外侧设置有吸热面210,所述吸热面210与所述反射组件100的反射面130相对设置,使得反射面130上的反射热量进入所述吸热面210上;
[0030]于所述加热组件200上下分别设置第一通风机构300以及第二通风机构400,所述第二通风机构400与隧道相通,所述加热组件200的上下分别与第一通风机构300以及第二通风机构400相通。本实施例中,利用反射组件,具体利用太阳能反射,使得太阳能的热量进入到加热组件内,对加热组件内的浊气进行加热,使得其密度发生改变,进而经过第一通风机构流出。
[0031]具体地,所述反射组件100为定日镜组件,所述定日镜组件包括所述反射面130以及支撑反射面130的第二支架140,所述第二支架140底部装配于所述驱动机构120上。本实
施例中,利用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支架,带动反射面进行一定的运动,进而调整反射面,使其实现与太阳能等的相对,以提高太阳能吸收效果。
[0032]为了方便转动,所述驱动机构120包括转轴,所述第二支架140包括框架组件,所述转轴局部位于所述框架组件内。本实施例中,框架组件支撑面大,能够支撑较大的定日镜,而转轴在驱动组件等的作用下,会沿着第一支架顶部进行转动,使得反射面也进行对应的转动,进而随着太阳的运动,可以进行局部运动的调整。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顶部设置容纳腔,使得转轴底部置于容纳腔内,且可以在容纳腔内转动。
[0033]为了确保框架组件的稳定性等,所述框架组件内设置若干斜撑杆,若干所述斜撑杆之间构成若干个V型组件,依次设于所述框架组件内。本实施例中,V型组件包括两个不同倾斜方向的斜杆,使得其支撑强度更大,应用起来更加方便。
[0034]为了更好的进行吸收,所述反射面为斜面结构,且所述斜面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塔式自然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射组件,所述反射组件通过第一支架装配于地面,且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反射组件作用,且使得反射组件沿第一支架形成反射面;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外侧设置有吸热面,所述吸热面与所述反射组件的反射面相对设置,使得反射面上的反射热量进入所述吸热面上;于所述加热组件上下分别设置第一通风机构以及第二通风机构,所述第二通风机构与隧道相通,所述加热组件的上下分别与第一通风机构以及第二通风机构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塔式自然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组件为定日镜组件,所述定日镜组件包括所述反射面以及支撑反射面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底部装配于所述驱动机构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太阳能塔式自然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转轴,所述第二支架包括框架组件,所述转轴局部位于所述框架组件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太阳能塔式自然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组件内设置若干斜撑杆,若干所述斜撑杆之间构成若干个V型组件,依次设于所述框架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俊乔桂学桂章张东省周智密商刚杨国晛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中霖集团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