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过载力行车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1602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强过载力行车轮,包括轮体,轮体包括外轮框体和位于外轮框体内部的内轮,外轮框体包括位于最外侧的耐磨层和位于耐磨层接近内轮的回弹层,内轮包括第一轮轴,第一轮轴外设有内轮本体,内轮本体外侧与外轮框体连接,内轮本体左右两侧面圆周分布有多个第一加强件,外轮框体左右两侧与内轮本体相对应的一端设有保护罩,保护罩圆心处设有第二轮轴,保护罩接近内轮本体的一侧沿着第二轮轴外侧圆周分布有多个第二加强件,保护罩和内轮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保护罩对内轮进行保护,增加相互配合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增加行车轮强度和稳定性,设置回弹层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适用于重物的承载。适用于重物的承载。适用于重物的承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强过载力行车轮


[0001]本技术属于行车轮
,具体涉及强过载力行车轮。

技术介绍

[0002]起重机在工厂及车间中的应用相当广泛,起重机行走轮是起重机必不可少的零部件,现有的起重机大车、小车的行走轮为整体式结构,一般采用碳素钢制造。
[0003]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行车轮承载的重物较重,承载力往往不能支撑所需的重量;因此,可作进一步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
技术介绍
中现有的行车轮承载的重物较重,承载力往往不能支撑所需的重量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强过载力行车轮,本技术设置保护罩对内轮进行保护,增加相互配合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增加行车轮强度和稳定性,设置回弹层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适用于重物的承载。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强过载力行车轮,包括轮体,所述轮体包括与外界接触的外轮框体和位于外轮框体内部的内轮,所述外轮框体包括位于最外侧的耐磨层和位于耐磨层接近内轮的回弹层,所述内轮包括位于圆心处的第一轮轴,所述第一轮轴外设有与第一轮轴相配合的内轮本体,所述内轮本体外侧与外轮框体连接,所述内轮本体左右两侧面圆周分布有多个第一加强件,所述内轮本体左右两侧面相较于外轮框体左右两侧面向内凹陷不在同一平面内,所述外轮框体左右两侧与内轮本体相对应的一端设有朝向内轮本体放置的保护罩,所述保护罩圆心处设有与第一轮轴相对应的第二轮轴,所述保护罩接近内轮本体的一侧沿着第二轮轴外侧圆周分布有多个第二加强件,所述保护罩和内轮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件为一字型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件相较于内轮本体朝向保护罩内侧凸出,所述第二加强件为Y字型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件相较于保护罩朝向内轮本体凸出,当保护罩安装在内轮外侧时,所述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间隔分布,所述第二加强件插接到第一加强件相邻间隙中,增加稳定性和强度。
[000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包括放置在保护罩接近内轮的一侧外圆周的多个圆周分布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远离保护罩圆心处的外侧设有三角形卡块,所述内轮本体上设有容纳连接块和卡块进入并且卡块实现快速卡接的卡槽。
[0009]进一步的,所述回弹层包括多个圆周分布的弧形弹片,所述弹片开口朝向内轮的一侧。
[0010]进一步的,所述外轮框体外侧圆周分布有多个耐磨块。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在需要拖运重载货物时,需要的行车轮强度较高,设置保护罩增加对内轮的保护防止长期使用内轮生锈或磨损不便于更换成本较大,且保护罩内的第二加强件和内轮外
的第一加强件相对应放置,减少内轮的空隙,增加行车轮的强度和稳定性,可对重载货物进行稳定支撑。
[0013]2.设置回弹层,防止突然的重物造成过大的冲击力对行车轮造成损坏,回弹层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少行车轮的磨损。
附图说明
[0014]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技术前述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侧视剖面图;
[0017]图3为本技术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保护罩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第二加强件结构示意图。
[0020]其中:1、轮体;2、外轮框体;201、耐磨层;202、回弹层;203、弹片;3、内轮;301、第一轮轴;302、内轮本体;4、第一加强件;5、保护罩;6、第二轮轴;7、第二加强件;8、连接件;801、连接块;802、卡块;803、卡槽;9、耐磨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22]实施例1,参照图1

2,本技术包括轮体1,轮体1包括与外界接触的外轮框体2和位于外轮框体2内部的内轮3,内轮3包括位于圆心处的第一轮轴301,第一轮轴301外设有与第一轮轴301相配合的内轮本体302,内轮本体302外侧与外轮框体2连接,内轮本体302左右两侧面圆周分布有多个第一加强件4,内轮本体302左右两侧面相较于外轮框体2左右两侧面向内凹陷不在同一平面内,外轮框体2左右两侧与内轮本体302相对应的一端设有朝向内轮本体302放置的保护罩5,保护罩5圆心处设有与第一轮轴301相对应的第二轮轴6,外轮框体2直接接触地面,接触面积大于内轮3,支撑面积增大,承载力较大。
[0023]参照图1、2、4、5,保护罩5接近内轮本体302的一侧沿着第二轮轴6外侧圆周分布有多个第二加强件7,第一加强件4为一字型加强筋,第一加强件4相较于内轮本体302朝向保护罩5内侧凸出,第二加强件7为Y字型加强筋,第二加强件7相较于保护罩5朝向内轮本体302凸出,当保护罩5安装在内轮3外侧时,第一加强件4和第二加强件7间隔分布,第二加强件7插接到第一加强件4相邻间隙中,增加稳定性和强度。
[0024]在需要拖运重载货物时,需要的行车轮强度较高,设置保护罩5增加对内轮3的保护防止长期使用内轮3生锈或磨损不便于更换成本较大,且保护罩5内的第二加强件7和内轮3外的第一加强件4相对应放置,减少内轮3的空隙,增加行车轮的强度和稳定性,可对重载货物进行稳定支撑。
[0025]参照图1

3,保护罩5和内轮3之间通过连接件8连接,连接件8包括放置在保护罩5接近内轮3的一侧外圆周的多个圆周分布的连接块801,连接块801远离保护罩5圆心处的外侧设有三角形卡块802,内轮本体302上设有容纳连接块801和卡块802进入并且卡块802实现快速卡接的卡槽803,实现快速拆卸,便于对保护罩5进行及时更换和维修。
[0026]参照图1、2、4,外轮框体2包括位于最外侧的耐磨层201和位于耐磨层201接近内轮3的回弹层202,回弹层202包括多个圆周分布的弧形弹片203,弹片203开口朝向内轮3的一侧,设置回弹层202,防止突然的重物造成过大的冲击力对行车轮造成损坏,回弹层202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少行车轮的磨损。
[0027]参照图1

2,外轮框体2外侧圆周分布有多个耐磨块9,增加行车轮与外界的抓力且防止行车轮打滑,安全性更高。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9]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强过载力行车轮,包括轮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轮体(1)包括与外界接触的外轮框体(2)和位于外轮框体(2)内部的内轮(3),所述外轮框体(2)包括位于最外侧的耐磨层(201)和位于耐磨层(201)接近内轮(3)的回弹层(202),所述内轮(3)包括位于圆心处的第一轮轴(301),所述第一轮轴(301)外设有与第一轮轴(301)相配合的内轮本体(302),所述内轮本体(302)外侧与外轮框体(2)连接,所述内轮本体(302)左右两侧面圆周分布有多个第一加强件(4),所述内轮本体(302)左右两侧面相较于外轮框体(2)左右两侧面向内凹陷不在同一平面内,所述外轮框体(2)左右两侧与内轮本体(302)相对应的一端设有朝向内轮本体(302)放置的保护罩(5),所述保护罩(5)圆心处设有与第一轮轴(301)相对应的第二轮轴(6),所述保护罩(5)接近内轮本体(302)的一侧沿着第二轮轴(6)外侧圆周分布有多个第二加强件(7),所述保护罩(5)和内轮(3)之间通过连接件(8)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过载力行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红亚缪红良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宏联港口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