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14578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包括输出极安装机构和输出极机构,所述输出极机构包括汇流片本体,所述汇流片本体的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下表面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该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通过输出极机构与输出极安装机构的设置,将连接部通过凹槽与连接件的对接安装在安装部内壁,将第一螺母拆下并向内推动连接杆带动固定件穿过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到达连接部内,旋转连接杆带动固定件旋转成竖直状态,然后向外拉动连接杆,最后将第一螺母拧上固定,采用此种对接固定方式能够保证汇流片本体稳固安装在底座上并不易变形,安全性高。安全性高。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池模组通过设置在输出极处的汇流片与设置在外部负载上的外部导电件进行连接而实现与外部负载的电连接。为了保护汇流片与外部导电件的对接处,通常会在对接处设置保护底座。然而,现有的保护组件的防护等级较低,且与端板的固定强度低,同时,输出极保护组件中各部件的连接强度较低,当电池模组震动时,保护组件的配合很容易失效。
[0003]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公告)号CN213584076U,其输出极极耳和外接连接排通过螺栓固定方式,在电池模组安装时较为方便,并且物理强度高,但是上述结构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其嵌件螺母设置于极耳安装孔,且嵌件螺母的顶面比底座块的顶面高,高出的高度为0.1~1.1mm,从而以使得固定汇流片与外部导电件的螺栓穿过,由于嵌入件的端部突出保护底座,因此,汇流片与外部导电件通过将螺母拧紧于螺栓完成彼此连接后,汇流片在嵌入件的顶压作用下极易变形,从而导致对接处电阻增大,致使对接处发热现象较为严重,这样,对接处极易被烧毁,甚至会引发电池模组着火。从而需要一种便于汇流片固定安装在底座上并使其不易变形的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因此设计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包括输出极机构和输出极安装机构,所述输出极机构包括汇流片本体,所述汇流片本体的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下表面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输出极安装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底壁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安装部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安装部靠近第二安装孔的两侧外表面均开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内壁活动连接有固定件,所述第三安装孔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固定件的内壁,所述连接杆的另一侧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母。
[0007]为了使得达到转动固定的目的,作为本技术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所述固定件分别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呈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分别与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呈活动连接。
[0008]为了使得达到连接的目的,作为本技术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所述连接块的尺寸大小与凹槽的尺寸大小相适配,所述固定件的尺寸大小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尺寸大小相适配。
[0009]为了使得达到保护的目的,作为本技术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保护板。
[0010]为了使得达到防护的目的,作为本技术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所述保护板的上表面矩形阵列开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的内壁插接有插接件,所述插接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盖体。
[0011]为了使得达到固定的目的,作为本技术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所述插接槽的内底壁开设有插接孔,所述插接孔的内壁插接有插杆,所述插杆贯穿于插接件、保护板的上表面和盖体,所述插杆的顶端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母。
[0012]为了使得达到便于拆卸安装插杆的目的,作为本技术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所述插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拉杆,所述拉杆的外表面环形阵列开设有防滑槽。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中,通过输出极机构与输出极安装机构的设置,将连接部对准安装部,向下移动连接部带动凹槽与安装部内底壁的连接块相连接,将连接部安装在安装部内,将第一螺母从连接杆的外表面拧下,向内推动连接杆带动固定件穿过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到达连接部内,旋转连接杆带动固定件旋转成竖直状态,然后向外拉动连接杆使固定件与连接部的内壁相贴合,最后将第一螺母安装在连接杆的外表面即可稳固将汇流片本体安装对接在底座上,采用此种对接固定方式能够保证汇流片本体不变形,安全性高。
[0015]2.本技术中,通过插接件、插接槽、盖体、插杆、第二螺母和插接孔的设置,盖体起到防护的作用,需要安装盖体时,将插接件对准插接槽,然后向下移动盖体带动插接件向下移动到插接槽的内壁,将插杆从顶部安装在插接孔的内壁,从而将盖体安装在保护板的上表面,然后将第二螺母拧在插杆的外表面将插杆固定,从而使盖体稳固固定在保护板的上表面与底座相连接,采用插接和螺纹固定的方式安装与拆卸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的连接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的输出极安装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的输出极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的盖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的图5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2拉杆支撑结构安装示意图。
[0023]图中:1、输出极机构;101、汇流片本体;102、限位槽;103、连接部;104、凹槽;105、第一安装孔;2、输出极安装机构;201、底座;202、安装槽;203、安装部;204、连接块;205、第二安装孔;206、第三安装孔;207、固定件;208、连接杆;209、第一螺母;3、保护板;4、插接槽;5、插接件;6、盖体;7、插接孔;8、插杆;9、第二螺母;10、拉杆;11、防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实施例1
[0026]如图1

6所示,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包括输出极机构1和输出极安装机构2,输出极机构1包括汇流片本体101,汇流片本体101的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槽102,限位槽10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接部103,连接部103的下表面中部开设有凹槽104,连接部103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05;
[0027]在本实施例中,输出极安装机构2包括底座201,底座201的内底壁开设有安装槽202,安装槽20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安装部203,安装部203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连接块204,安装部203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包括输出极机构(1)和输出极安装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极机构(1)包括汇流片本体(101),所述汇流片本体(101)的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槽(102),所述限位槽(10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接部(103),所述连接部(103)的下表面中部开设有凹槽(104),所述连接部(103)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05);所述输出极安装机构(2)包括底座(201),所述底座(201)的内底壁开设有安装槽(202),所述安装槽(20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安装部(203),所述安装部(203)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连接块(204),所述安装部(203)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205),所述安装部(203)靠近第二安装孔(205)的两侧外表面均开设有第三安装孔(206),所述第二安装孔(205)的内壁活动连接有固定件(207),所述第三安装孔(206)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连接杆(208),所述连接杆(208)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固定件(207)的内壁,所述连接杆(208)的另一侧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母(20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207)分别与第一安装孔(105)和第二安装孔(205)呈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春华陈垚佳冉捷黎杨梅朱小祥何琼卢贶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开放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