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杆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1130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2:46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稳定杆及车辆。其中稳定杆包括本体、长度调节机构以及花键毂,本体包括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第一杆体上设置有第一从动件以及第一外花键,第二杆体上设置第二从动件以及第二外花键;长度调节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凸轮以及弹性件,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从动件及第二从动件连接,弹性件牵拉第一从动件及第二从动件与凸轮抵接,驱动组件用于带动凸轮旋转,花键毂开设有花键槽及与花键槽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一外花键与第二外花键通过第一开口与花键槽滑动连接。本方案可通过长度调节机构自动调整稳定杆的长度,通过花键毂对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的相对移动进行限位,并提高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的连接强度。连接强度。连接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稳定杆及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稳定杆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稳定杆的作用是在汽车转向或者汽车在不平路面行驶时,平衡汽车的左右轮反向跳动,防止汽车的车身过大角度的倾斜。现有的稳定杆大多为一体成型的杆体结构,不方便调节长度,这种结构无法适应不同类型车辆的使用需求,相关技术中,采用分段的杆体,杆体之间通过两个旋向相反的螺纹连接装配,之后通过螺栓进行锁紧,这种结构的稳定杆在装配时仅能通过人工进行长度调整,调节效率较低,且分段杆体之间螺接区域的结构强度较差,稳定杆的刚性较弱,影响稳定杆整体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杆,可以实现稳定杆长度高效、稳定且连续地调节;本申请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稳定杆,包括:
[0005]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上设置有第一从动件以及在端部区域设置的第一外花键,所述第二杆体上设置第二从动件以及在端部区域的第二外花键;
[0006]长度调节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凸轮以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从动件及第二从动件连接,所述凸轮的外轮廓呈椭圆形,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二从动件相对所述凸轮中心对称分布,所述弹性件牵拉所述第一从动件及所述第二从动件与所述凸轮抵接,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凸轮旋转,以使所述凸轮抵推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二从动件相对靠近或远离;
[0007]花键毂,内部开设有花键槽,所述花键毂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花键槽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外花键与所述第二外花键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花键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二从动件相对靠近或远离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外花键与所述第二外花键相对所述花键槽滑动。
[0008]进一步地,所述凸轮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凸轮的中心,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安装部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从动件上具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从动件上具有第二限位槽,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限位固定于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花键沿第一杆体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外花键沿所述第二杆体的轴向延伸,所述花键槽沿所述花键毂的轴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外花键及所述第二外花键适配。
[0011]进一步地,所述花键毂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从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杆体的端部区域,所述第二从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杆体的端部区域,所述凸轮抵推
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二从动件沿所述第二开口的延伸方向相对靠近或相对远离。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从动件为沿所述第一杆体的径向延伸的圆柱结构,所述第二从动件为沿所述第二杆体径向延伸的圆柱结构。
[0013]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凸轮抵推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二从动件相对靠近或远离过程中,所述弹簧处于收缩状态。
[0014]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包括输出轴及安装端,所述凸轮与所述输出轴装配连接,所述安装端用于与车架连接。
[001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所提供的稳定杆以及车架,所述稳定杆装配于所述车架。
[0016]进一步地,所述车架包括固定座及两个安装座,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中部,所述安装座具有滑槽,所述第一杆体由所述车架的中部向车架的第一侧延伸,所述第二杆体由所述车架的中部向所述车架的第二侧延伸,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杆体的中部区域可滑动地装配于一个所述安装座的所述滑槽内,所述第二杆体的中部区域可滑动地装配于另一所述安装座的所述滑槽内。
[0017]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凸轮的外轮廓为椭圆形,弹性件可牵拉第一从动件与第二从动件与凸轮始终受力抵接,当驱动组件带动凸轮转动后,第一从动件与第二从动件随着凸轮外轮廓形状的连续变化,两者之间的间隔距离逐渐变化,以带动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相对靠近或相对远离,在此过程中,无需人为调节,节省人力,其次,当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相对靠近或相对远离的过程中,通过花键毂内的花键槽与第一外花键及第二外花键相对滑动,可通过花键毂对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的相对移动进行限位,提高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可有效提高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0019]图1示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稳定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2示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稳定杆中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3示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稳定杆中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4示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稳定杆中凸轮与第一从动件及第二从动件抵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5示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稳定杆中弹性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6示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稳定杆中花键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7示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稳定杆中花键毂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8示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
[0028]10、本体;
[0029]11、第一杆体;111、第一外花键;112、第一从动件;101、第一限位槽;
[0030]12、第二杆体;121、第二外花键;122、第二从动件;102、第二限位槽;
[0031]20、长度调节机构;
[0032]21、驱动组件;211、电机;201、输出轴;202、安装端;
[0033]22、凸轮;221、安装部;
[0034]23、弹性件;
[0035]30、花键毂;31、花键槽;32、第一开口;33、第二开口;
[0036]40、车架;41、固定座;42、安装座;43、第一侧;44、第二侧。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8]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39]稳定杆的作用是在汽车转向或者汽车在不平路面行驶时,平衡汽车的左右轮反向跳动,防止汽车的车身过大角度的倾斜。现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稳定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杆体(11)及第二杆体(12),所述第一杆体(11)上设置有第一从动件(112)以及在端部区域设置的第一外花键(111),所述第二杆体(12)上设置第二从动件(122)以及在端部区域的第二外花键(121);长度调节机构(20),包括驱动组件(21)、凸轮(22)以及弹性件(23),所述弹性件(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从动件(112)及第二从动件(122)连接,所述凸轮(22)的外轮廓呈椭圆形,所述第一从动件(112)与所述第二从动件(122)相对所述凸轮(22)中心对称分布,所述弹性件(23)牵拉所述第一从动件(112)及所述第二从动件(122)与所述凸轮(22)抵接,所述驱动组件(21)用于带动所述凸轮(22)旋转,以使所述凸轮(22)抵推所述第一从动件(112)与所述第二从动件(122)相对靠近或远离;花键毂(30),内部开设有花键槽(31),所述花键毂(30)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花键槽(31)连通的第一开口(32),所述第一外花键(111)与所述第二外花键(121)通过所述第一开口(32)与所述花键槽(3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件(112)与所述第二从动件(122)相对靠近或远离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外花键(111)与所述第二外花键(121)相对所述花键槽(31)滑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22)包括安装部(221),所述安装部(221)设置于所述凸轮(22)的中心,所述驱动组件(21)与所述安装部(221)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从动件(112)上具有第一限位槽(101),所述第二从动件(122)上具有第二限位槽(102),所述弹性件(23)的两端分别限位固定于所述第一限位槽(101)与所述第二限位槽(102)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花键(111)沿第一杆体(11)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外花键(121)沿所述第二杆体(12)的轴向延伸,所述花键槽(31)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莹亮曾小利毛显红禹慧丽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