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纳滤膜原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1055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纳滤膜原件结构,涉及纳滤膜领域,包括产品水管,所述产品水管外缠绕有膜材料层,所述膜材料层外包裹有外套层,所述膜材料层为矩形结构,所述膜材料层包括纳滤膜、纬线、经线,所述膜材料层的底面为纳滤膜,所述纳滤膜上竖向设置有经线,且横向在同一纬度设置有两根纬线相互交错缠绕在经线的上下两端,所述经线的直径是纬线的三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隔网的经线加粗,在同一纬度使用两根纬线相互交错缠绕在经线的上下两端,组成的隔网结构在纳滤膜原件的轴向上有着良好的水流通过性,使水流能够更为均匀的径向穿过膜材料层后流入产品水管,有效避免了纳滤膜原件出水端效率低于进水端的情况发生。原件出水端效率低于进水端的情况发生。原件出水端效率低于进水端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纳滤膜原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纳滤膜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纳滤膜原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纳滤膜分离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分离、浓缩、提纯、净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水净化、污水治理、纯水制造等行业,利用一张特殊制造的、具有选择透过性能的薄膜,在外力推动下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浓缩。
[0003]现有的纳滤膜原件的结构有中空纤维、卷式、板框式和管式等,其中,中空纤维和卷式膜组件的填充密度高,造价低,组件内流体力学条件好;但是这两种膜组件的制造技术要求高,密封困难,使用中抗污染能力差,对料液预处理要求高,而板框式和管式膜组件虽然清洗方便、耐污染,但膜的填充密度低、造价高,因此,在纳滤系统中多使用中空纤维式或卷式膜组件,现有的卷式膜组件大多是在一根中空且侧壁带孔的产品水管外壁包裹膜材料,而膜材料由一层隔网与一层纳滤膜组成,并在膜材料的最外层缠绕外套层。
[0004]但现有的卷式膜组件的纳滤膜原件在实际使用中,隔网层内的经线与纬线相互正交且直径相同,虽然能够起到分隔开相邻两层纳滤膜的作用,但也严重降低了纳滤膜原件内水流沿轴线流动的速度,导致纳滤膜原件的出水端较进水端利用率低,影响净水效率。
[0005]因此,现有的卷式膜组件的纳滤膜原件存在轴向水流受隔网的阻力较大,易导致纳滤膜原件的出水端利用率低于进水端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纳滤膜原件结构,以解决现有的卷式膜组件的纳滤膜原件存在轴向水流受隔网的阻力较大,易导致纳滤膜原件的出水端利用率低于进水端的技术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纳滤膜原件结构,包括产品水管,所述产品水管外缠绕有膜材料层,所述膜材料层外包裹有外套层,所述膜材料层为矩形结构,所述膜材料层包括纳滤膜、纬线、经线,所述膜材料层的底面为纳滤膜,所述纳滤膜上竖向设置有经线,且横向在同一纬度设置有两根纬线相互交错缠绕在经线的上下两端,所述经线的直径是纬线的三倍。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隔网的经线加粗,在同一纬度使用两根纬线相互交错缠绕在经线的上下两端,组成的隔网结构在纳滤膜原件的轴向上有着良好的水流通过性,能够提高水流流向纳滤膜原件出水端的效率,进而使水流能够更为均匀的径向穿过膜材料层后流入产品水管,有效避免了纳滤膜原件出水端效率低于进水端的情况发生。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产品水管上间隔设置有弧形的透水开口。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的透水开口能够大大增加膜材料层向产品水管透水的效率,从而有效提高纳滤膜原件的产水效率。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产品水管上沿轴向相邻的透水开口投影相互不重
合。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提升纳滤膜原件透水效率的同时,避免影响产品水管的结构强度。
[00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套层的一端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上设置有浓水出口。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能够有效避免浓水流出速度过快而导致产品水管出水效率降低。
[0015]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上的浓水出口的直径由外套层向产品水管的外壁依次增大。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远离产品水管的水流速度,使远离产品水管的水流能够更好的沿径向流入产品水管,有效避免远离产品水管的浓水流失速度过快。
[0017]综上所述,本技术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通过将隔网的经线加粗,在同一纬度使用两根纬线相互交错缠绕在经线的上下两端,组成的隔网结构在纳滤膜原件的轴向上有着良好的水流通过性,能够提高水流流向纳滤膜原件出水端的效率,进而使水流能够更为均匀的径向穿过膜材料层后流入产品水管,有效避免了纳滤膜原件出水端效率低于进水端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内视立体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膜材料层正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膜材料层侧视图。
[0023]图中:1、产品水管;2、外套层;3、膜材料层;31、纳滤膜;32、纬线;33、经线;4、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下面根据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0026]一种新型纳滤膜原件结构,如图1

4所示,包括产品水管1,产品水管1外缠绕有膜材料层3,膜材料层3外包裹有外套层2,膜材料层3为矩形结构,膜材料层3包括纳滤膜31、纬线32、经线33,膜材料层3的底面为纳滤膜31,纳滤膜31上竖向设置有经线33,且横向在同一纬度设置有两根纬线32相互交错缠绕在经线33的上下两端,具体的,两根纬线32呈双螺旋状,而经线33穿过两根纬线32相邻交点的中间,有效提升经线33与纬线32所编制成的隔网结构强度,经线33的直径是纬线32的三倍,水流沿着经线33方向有着较大的流动空隙,使流入纳滤膜原件内的水流能够更快的沿轴向均匀分布后径向渗入产品水管1内。
[0027]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外套层2的一端设置有挡板4,挡板4上设置有浓水出口,过滤后的浓水从浓水出口流出,挡板4能够有效避免浓水流出速度过快而导致产品水管1出水效率降低,由于远离产品水管1位置处的水需要穿过多层纳滤膜31才能够到达
产品水管1内,为了避免远离产品水管1的浓水流失速度过快,挡板4上的浓水出口的直径由外套层2向产品水管1的外壁依次增大,降低远离产品水管1的水流速度,使远离产品水管1的水流能够更好的沿径向流入产品水管。
[0028]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产品水管1上间隔设置有弧形的透水开口,弧形的透水开口能够大大增加膜材料层3向产品水管1透水的效率,从而有效提高纳滤膜原件的产水效率,其中产品水管1上沿轴向相邻的透水开口投影相互不重合,在提升纳滤膜原件透水效率的同时,避免影响产品水管1的结构强度。
[0029]本技术创造性的设置特殊的隔网结构,避免了现有的卷式膜组件的纳滤膜原件存在轴向水流受隔网的阻力较大,易导致纳滤膜原件的出水端利用率低于进水端的缺点;本方案中,现有的卷式膜组件的纳滤膜原件存在轴向水流受隔网的阻力较大,易导致纳滤膜原件的出水端利用率低于进水端的。
[003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但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技术的限制,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纳滤膜原件结构,包括产品水管(1),所述产品水管(1)外缠绕有膜材料层(3),所述膜材料层(3)外包裹有外套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材料层(3)为矩形结构,所述膜材料层(3)包括纳滤膜(31)、纬线(32)、经线(33),所述膜材料层(3)的底面为纳滤膜(31),所述纳滤膜(31)上竖向设置有经线(33),且横向在同一纬度设置有两根纬线(32)相互交错缠绕在经线(33)的上下两端,所述经线(33)的直径是纬线(32)的三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继贤颜丙通王亚东黄兴刚范茂军陈玉龙
申请(专利权)人:维尔利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