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0700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9:29
一种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储能装置包括转接片、卡托、下塑胶和盖板;转接片包括极柱连接部、极耳连接部以及熔断部,熔断部连接极柱连接部和极耳连接部,熔断部设有贯穿的第一通孔;卡托设置在熔断部上,并且突出于熔断部所在的平面,卡托封闭第一通孔,且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极柱连接部和极耳连接部;下塑胶设有贯穿的第二通孔,卡托和第二通孔正对,且卡托突出于熔断部的部分容置于第二通孔,并封闭第二通孔;盖板连接在下塑胶背向转接片的一侧,盖板包括储能装置身份识别特征,储能装置身份识别特征通过第二通孔与卡托正对,卡托为绝缘透明材质。本申请提供的储能装置能够具有较低的整体厚度,满足小型化的设计需求。满足小型化的设计需求。满足小型化的设计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储能
,具体涉及一种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储能装置用于将能量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能量。目前的储能装置主要为可充电的二次电池,目前常见的二次电池主要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端盖组件,电极组件收容在内,端盖组件封闭壳体,电极组件的极耳与盖板组件上的极柱连接。
[0003]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转接片来连接电极组件的极耳和盖板组件上的极柱,并且会在转接片上设置特殊的结构(熔断部),当转接片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出现大电流时,转接片上的熔断部能够在第一时间切断极耳和极柱的电连接,防止储能装置热失控。但是现有设计中转接片上设置特殊的结构都较为厚重,极易与盖板组件产生抵接,从而增加储能装置的厚度,不利于储能装置小型化的设计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提高安全性能的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0005]为实现本申请的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转接片、卡托、下塑胶和盖板;所述转接片包括极柱连接部、极耳连接部以及熔断部,所述熔断部连接所述极柱连接部和所述极耳连接部,所述熔断部设有贯穿的第一通孔;所述卡托设置在所述熔断部上,并且突出于所述熔断部所在的平面,所述卡托封闭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极柱连接部和所述极耳连接部;所述下塑胶设有贯穿的第二通孔,所述卡托和所述第二通孔正对,且所述卡托朝向所述下塑胶突出于所述熔断部的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并封闭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盖板连接在所述下塑胶背向所述转接片的一侧,所述盖板包括储能装置身份识别特征,所述储能装置身份识别特征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卡托正对,所述卡托为绝缘透明材质。
[0006]本申请通过将熔断部连接在极柱连接部极耳连接部之间,且在熔断部上开设第一通孔,使得当过充电或者异常现象导致转接片通过大电流时,熔断部能够及时熔断以快速切断极耳与极柱的电连接,以此防止储能装置热失控;当熔断部熔断后,极柱连接部和极耳连接部可以通过卡托保持相对位置固定,防止极柱连接部和极耳连接部产生位置漂移;并且通过在下塑胶上开设第二通孔,令第二通孔和卡托正对,以使得卡托突出于转接件的部位可以容置于第二通孔内,以此避免转接件和下塑胶卡接,从而降低转接片与下塑胶之间的厚度,减少了储能装置的体积,储能装置能量密度得以提高。
[0007]盖板可以为具有平板状结构封盖,储能装置身份识别特征为具有与其他部位不同的设计方式,例如具有特定的特殊图形。以此使得能够通过肉眼观察的方式确定储能装置身份识别特征。在盖板和下塑胶连接后,储能装置身份识别特征应该和第二通孔正对,即储能装置身份识别特征与所述卡托正对。所以当卡托为绝缘透明材质时,用户可以通过确定
储能装置身份识别特征和卡托的重合位置实现精准安装。通过在盖板上设置正对卡托的储能装置身份识别特征,使得在储能装置加工的过程中快速将盖板和下塑胶对接,从而提高加工效率。
[0008]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托突出于所述转接片的高度H1与所述下塑胶的厚度H2满足关系式:0.6≤H1/H2≤2。具体的,设置卡托突出于所述转接片的高度H1应该不大于下塑胶的厚度H2,即可以理解为卡托不突出于下塑胶第四面所在的平面,以此避免卡托过厚从而造成与其他部件抵接。
[0009]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托的横截面为四边形,所述第二通孔的形状为四边形,所述卡托的在所述盖板上的投影面积S1与所述第二通孔的横截面积S2满足关系式:0.9≤S1/S2≤1。具体的,卡托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角正方形,第二通孔的轮廓形状也可以为正方形,满足上述关系式是为了确保卡托和第二通孔具有合适的装配尺寸,避免出现过盈卡接不顺或过小安装不牢的情况。
[0010]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接片还设有贯穿的连接孔,所述卡托包括第一卡托部、第二卡托部和连接柱,所述第一卡托部和所述第二卡托部分别连接在所述转接片相背的两面,所述连接柱穿过所述连接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卡托部和所述第二卡托部。通过设置连接柱穿过连接孔连接第一卡托部和第二卡托部的设置,可以加固第一卡托部和第二卡托部的连接强度,确保在熔断部熔断后卡托能提供拉力的可靠性。
[0011]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孔和所述连接柱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四个所述连接孔呈矩阵排布。通过在设置连接孔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连接孔呈矩阵排布,使得卡托在连接熔断的极耳连接部和极柱连接部时,二者的受力平行且受力均匀,能够避免极耳连接部或极柱连接部因受力不均而导致的二次破损。
[0012]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孔和所述第一通孔满足关系式:1.1≤F1/2D1≤2.5;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通孔在长度方向上的孔径,D1为所述连接孔的内壁到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的最短距离。具体的,F1应该为第一通孔在长度方向上的最大孔径,而两倍的F1即应该为长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连接孔分别与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满足上述关系式时,第一通孔和连接孔之间的距离能够被保持在合适的距离内,能够避免由于第一通孔过大而导致其与连接孔之间的距离过小,从而避免使得二者之间的连接结构过于薄弱,进一步确保在安装卡托时二者之间的连接结构不会被破坏。
[0013]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卡托部包括沿所述卡托长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二段在所述卡托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满足关系式:1.2≤J1/J2≤2.5,其中,J1为所述第一段的宽度,J2为所述第二段的宽度。通过将第二卡托部设计为尺寸不同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有利于在储能装置加工过程中,夹具利用第二段和第一段以及第三段之间的尺寸差转运转接片,从而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效率。满足上述关系式时,第二段与第一段以及第三段之间形成的缺口尺寸可以在合适的范围内,从而有利于夹具夹持。
[0014]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积S3与所述第一通孔的面积S4满足关系式:0.5≤S3/S4≤0.8。具体的,可以理解的,第二段可以用于封闭第一通孔,满足上述关系式时,说明第二段和第一通孔的尺寸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使得第二段的尺寸可以略大于第一通孔的尺寸,即第二段在第三面上的投影与熔断部在第三面上的投影有部分重合。以
此使得,在熔断部熔断后,碎片能够被第二段所抵挡卡持,从而避免较大的碎片顺延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掉落至电极组件中。
[0015]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柱的数量为多个,且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上,所述第一段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三段的长度,所述第一段和所述连接柱满足关系式:2≤ L1/D2≤4.25,其中,L1为所述第一段的长度,D2为所述连接柱的直径。 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以确保连接柱的直径小于第一段的长度(连接柱和第一段的在盖板上的投影,第一段能够完全覆盖连接柱);从而使得连接柱不会过大而占用到第二段的空间,也不会使得连接柱过小从而导致连接强度较弱。
[0016]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储能装置身份识别特征包括信息码,所述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接片、卡托、下塑胶和盖板;所述转接片包括极柱连接部、极耳连接部以及熔断部,所述熔断部连接所述极柱连接部和所述极耳连接部,所述熔断部设有贯穿的第一通孔;所述卡托设置在所述熔断部上,并且突出于所述熔断部所在的平面,所述卡托封闭所述第一通孔,且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极柱连接部和所述极耳连接部;所述下塑胶设有贯穿的第二通孔,所述卡托和所述第二通孔正对,所述卡托朝向所述下塑胶突出于所述熔断部的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并封闭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盖板连接在所述下塑胶背向所述转接片的一侧,所述盖板包括储能装置身份识别特征,所述储能装置身份识别特征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卡托正对,所述卡托为绝缘透明材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托突出于所述转接片的高度H1与所述下塑胶的厚度H2满足关系式:0.6≤H1/H2≤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托在所述盖板上的投影面积S1与所述第二通孔的横截面积S2满足关系式:0.9≤S1/S2≤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片还设有贯穿的连接孔,所述卡托包括第一卡托部、第二卡托部和连接柱,所述第一卡托部和所述第二卡托部分别连接在所述转接片相背的两面,所述连接柱穿过所述连接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卡托部和所述第二卡托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和所述连接柱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四个所述连接孔呈矩阵排布。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和所述第一通孔满足关系式:1.1≤F1/2D1≤2.5;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通孔在长度方向上的孔径,D1为所述连接孔的内壁到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的最短距离。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托部包括沿所述卡托长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二段在所述卡托宽度方向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永锋陈志雄黄立炫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