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摩托车充电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9754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新能源摩托车充电散热结构,涉及新能源摩托车充电散热技术领域。该新能源摩托车充电散热结构,包括外箱,所述外箱相离一侧均安装有侧箱,所述外箱的底部设置有充电内箱,所述外箱的内部四边设置有内槽,所述内槽的四边设置有内板,所述内板相离一侧均设置有凹槽,所述内槽的中下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内槽相离一侧均设置有风冷散热机构,所述内槽的底部设置有水冷散热机构,所述内槽接近四角位置均设置有清理机构,所述第一固定杆相离一侧均固定连接有风扇,所述水冷管设置在内槽的底部。通过电机的驱动,两侧的风扇会转动,将风吹到充电内箱上散热,对新能源摩托车充电风扇高速转动吹风散热处理。速转动吹风散热处理。速转动吹风散热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能源摩托车充电散热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摩托车充电散热
,具体为新能源摩托车充电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类对资源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产品都在提倡节能和环保,进而新能源是一个发展的趋势,由此新能源摩托车应用而生,摩托车采用的是新能源作为动力,不是使用传统的汽油发动机,而是使用电池类的电机操控工作的,所以称之为新能源摩托车,在新能源摩托车走进市场大量使用时,它的充电环节是占据重要的位置,并且对充电来说散热结构也体现了寿命的长短,为了能够对充电的散热结构体现结构简单快速散热的趋势,由此专利技术了新能源摩托车充电散热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新能源摩托车充电散热结构,解决了新能源摩托车充电散热结构复杂操作不便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充电散热结构灰尘杂质堵塞的问题。
[000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新能源摩托车充电散热结构,包括外箱,所述外箱相离一侧均安装有侧箱,所述外箱的底部设置有充电内箱,所述外箱的内部四边设置有内槽,所述内槽的四边设置有内板,所述内板相离一侧均设置有凹槽,所述内槽的中下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内槽相离一侧均设置有风冷散热机构,所述内槽的底部设置有水冷散热机构,所述内槽接近四角位置均设置有清理机构;
[0005]所述风冷散热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杆、通孔隔板和百叶孔,所述第一固定杆均设置在内槽相离一侧,且左侧第一固定杆贯穿外箱和侧箱并与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轮,所述第一固定杆相离一侧均固定连接有风扇,所述第一传动轮均与皮带的两侧相连,所述皮带的前后侧均与第二传动轮相连,所述通孔隔板均安装在凹槽相邻一侧,所述百叶孔均设置在充电内箱相离一侧。
[0006]优选的,所述水冷散热机构包括水冷管,所述水冷管设置在内槽的底部,所述水冷管的左侧与连接管的一侧连通,所述连接管的另一侧贯穿外箱和侧箱的左侧底部并与抽水泵的一侧连通,所述抽水泵的另一侧与通管的一侧连通,所述通管的另一侧贯穿左侧侧箱的底部并与水冷箱的内部连通,所述水冷箱的顶部连通有进管,所述通管上设置有开关阀。
[0007]优选的,所述清理机构包括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均安装在内槽接近四角位置,所述第二固定杆相离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传动轮,所述第二固定杆相邻一侧均与连接杆的一侧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侧均贯穿通孔隔板并设置有圆刷,所述圆刷均与通孔隔板和百叶孔之间接触,所述第三传动轮均相连在皮带的两侧相邻处。
[0008]优选的,所述充电内箱、内板和外箱的前侧两端均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内均贯穿有通壳板,所述通壳板的前侧均设置有接口,所述接口均与充电内箱电性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充电内箱的四角与外箱的底部接触处均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均通过螺纹插杆与外箱的底部螺纹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第二传动轮的中部均设置有撑杆,所述撑杆相离一侧均安装在内槽的前后侧,所述电机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安装在左侧侧箱的内部。
[0011]优选的,所述抽水泵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安装在左侧侧箱的底部,所述水冷箱安装在外箱的左侧。
[0012]优选的,所述凹槽四角处均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均与卡块卡合,所述卡块均设置在通孔隔板相离一侧的四角。
[0013]优选的,所述充电内箱的顶部设置有第一上盖,所述第一上盖的右侧安装有第二扣板,所述第二扣板与第二扣块卡合,所述第二扣块安装在充电内箱的右侧上部。
[0014]优选的,所述外箱的顶部设置有第二上盖,所述第二上盖的顶部右侧设置有第一扣板,所述第一扣板与第一扣块卡合,所述第一扣块安装在外箱的顶部前侧,所述侧箱的顶角处均设置有提手。
[0015]工作原理:通过电机的启动驱动着第一固定杆转动,第一固定杆的转动带动着第一传动轮转动,左侧第一传动轮与皮带相连,皮带与右侧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也相连,由此第一传动轮的转动会通过相连的皮带带动着第二传动轮转动,也带动着右侧第一传动轮转动,右侧第一传动轮带动着右侧第一固定杆转动,两侧的第一固定杆转动同时带动着风扇进行高速的转动,透过两侧的通孔隔板对将风吹到充电内箱上进行散热,使得对新能源摩托车充电进行风扇高速转动吹风散热处理。
[0016]通过抽水泵则将水冷箱内部的加了冰河冷媒的水进行抽取到水冷管里,水冷管会降低外箱内部的温度,外箱内温度的降低会给充电内箱进行散热处理,使得对新能源摩托车充电进行水冷的散热处理。
[0017]由于第三传动轮与皮带相连,皮带转动会带动着两侧第三传动轮转动,两侧第三传动轮转动带动着两侧第二固定杆转动,第二固定杆的转动会带动着连接杆转动,连接杆都通过通孔隔板的孔穿过去,并且安装了圆刷,连接杆的转动会带动着圆刷转动,圆刷接触在两侧通孔隔板相邻的那一侧,并且圆刷也接触到充电内箱两侧的那个百叶孔的位置,圆刷的转动会将通孔隔板和百叶孔上面的灰尘,使得不会因为灰尘或者其他的杂质堆积造成堵塞的危害。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新能源摩托车充电散热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9]1、本专利技术通过电机的驱动,带动着第一固定杆转动,第一固定杆转动会带动着第一传动轮转动,并通过与第一传动轮相连的皮带,会同时带动着第二传动轮转动和右侧的第一固定杆和第一传动轮转动,由此两侧的风扇会转动,透过两侧的通孔隔板对将风吹到充电内箱上进行散热,实现了对新能源摩托车充电进行风扇高速转动吹风散热处理。
[0020]2、本专利技术通过抽水泵则将水冷箱内部的加了冰河冷媒的水抽取到水冷管里,水冷管会降低外箱内部的温度,外箱内温度的降低会给充电内箱散热处理,实现了对新能源摩托车充电进行水冷的散热处理。
[0021]3、本专利技术通过电机的驱动,并且第三传动轮连在皮带上,皮带的转动会带动着第三传动轮转动,第三传动轮转动会同时带动着第二固定杆、连接杆以及圆刷进行转动,圆刷的转动会将通孔隔板和百叶孔上面的灰尘,实现了不会因为灰尘或者其他的杂质堆积造成
堵塞的危害。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内部结构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顶视图;
[0025]图4为图3的A处放大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
[0028]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
[0029]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正视图。
[0030]其中,1、风冷散热机构;101、第一固定杆;102、第一传动轮;103、风扇;104、皮带;105、第二传动轮;106、通孔隔板;107、电机;108、百叶孔;2、水冷散热机构;201、水冷管;202、连接管;203、抽水泵;204、通管;205、开关阀;206、水冷箱;207、进管;3、清理机构;301、第二固定杆;302、第三传动轮;303、连接杆;304、圆刷;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新能源摩托车充电散热结构,包括外箱(4),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箱(4)相离一侧均安装有侧箱(14),所述外箱(4)的底部设置有充电内箱(25),所述外箱(4)的内部四边设置有内槽(5),所述内槽(5)的四边设置有内板(6),所述内板(6)相离一侧均设置有凹槽(26),所述内槽(5)的中下部设置有底板(27),所述内槽(5)相离一侧均设置有风冷散热机构(1),所述内槽(5)的底部设置有水冷散热机构(2),所述内槽(5)接近四角位置均设置有清理机构(3);所述风冷散热机构(1)包括第一固定杆(101)、通孔隔板(106)和百叶孔(108),所述第一固定杆(101)均设置在内槽(5)相离一侧,且左侧第一固定杆(101)贯穿外箱(4)和侧箱(14)并与电机(10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101)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轮(102),所述第一固定杆(101)相离一侧均固定连接有风扇(103),所述第一传动轮(102)均与皮带(104)的两侧相连,所述皮带(104)的前后侧均与第二传动轮(105)相连,所述通孔隔板(106)均安装在凹槽(26)相邻一侧,所述百叶孔(108)均设置在充电内箱(25)相离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摩托车充电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散热机构(2)包括水冷管(201),所述水冷管(201)设置在内槽(5)的底部,所述水冷管(201)的左侧与连接管(202)的一侧连通,所述连接管(202)的另一侧贯穿外箱(4)和侧箱(14)的左侧底部并与抽水泵(203)的一侧连通,所述抽水泵(203)的另一侧与通管(204)的一侧连通,所述通管(204)的另一侧贯穿左侧侧箱(14)的底部并与水冷箱(206)的内部连通,所述水冷箱(206)的顶部连通有进管(207),所述通管(204)上设置有开关阀(20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摩托车充电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机构(3)包括第二固定杆(301),所述第二固定杆(301)均安装在内槽(5)接近四角位置,所述第二固定杆(301)相离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传动轮(302),所述第二固定杆(301)相邻一侧均与连接杆(303)的一侧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杆(303)的另一侧均贯穿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海燕田晶苏度
申请(专利权)人:松果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