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名竣专利>正文

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09341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介绍了一种发电装置,包括有一陀螺重力体、一轴承基座、一驱动装置、一具有至少一凹槽的传动盘、一具有至少一滚动件的转动轮以及一转换装置。陀螺重力体包括有一本体以及一转轴,此转轴贯穿该本体的中心轴且大致与地面垂直。轴承基座位于地面上,并支承转轴的一端。驱动装置是用以驱动陀螺重力体转动。此具有至少一凹槽的传动盘是配置在陀螺重力体上。此至少一滚动件容置于传动盘上的至少一凹槽中。转换装置连接于该转动轮,并用以将该转动轮的转动转换为电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重力或惯性发动机,尤其属于一种使用飞轮的重力或惯性发动机。
技术介绍
就发电技术而言,目前全球发电技术约可归纳为转动发电及非转动发电,以转动发电而言,主要又包括下列几种方式 —、水力发电藉由水的位能转化为势能,推动涡轮机,转化为机械能,而至电能。 二、热能发电含地热、油、煤碳、天燃气、核能、太阳能等,由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动发电机产生电能。三、风力发电;利用风力,转动发电机,产生电能。 然上述几类转动发电方式,有许多缺点,难以克服。1.动力源不稳定,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等。 2.原料供应、成本高,价格非长期稳定,且地球蕴藏量有限。 3.建造及运作时对自然环境生态有严重破坏。 4.运作后,设备维护及污染的善后代价难以计算。如粉尘、废热等。 5.安全性疑虑大,如核能发电的幅射灾害。 因此,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的缺点,提供一种稳定的、高效率的以及环保的发电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 目的是提供一种发电装置,使其能提供稳定的电能。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发电装置,使其能降低能量损失,以提高发电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发电装置包括有一陀螺重力体、一轴承基座、一驱动装置、一具有至少一凹槽的传动盘、一具有至少一滚动件的转动轮以及一转换装置。陀螺重力体包括有一本体以及一转轴,此转轴贯穿该本体的中心轴且大致与地面垂直。轴承基座位于地面上,并支承转轴的一端。驱动装置是用以驱动陀螺重力体转动。此具有至少一凹槽的传动盘是配置在陀螺重力体。此至少一滚动件容置于传动盘上的至少一凹槽中。转换装置连接于该转动轮,并用以将该转动轮的转动转换为电能。 在本专利技术中,是利用陀螺重力体而能提供稳定的机械能,然后再将机械能经由传动盘及转动轮传递予转换装置而产生电能。在机械能传递的过程中,均是利用转动的机构设计,所以可以大幅降低能量损失、提高发电的效率、以及提供稳定的电能。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3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上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标号110重力体200驱动装置112本体210第一马达114转轴220第二马达105地面300支撑架120轴承基座310轴承140传动盘A接触点141侧璧B轮轴方向142凹槽C重心150转换装置對s162边框對s164转动轮F方向166滚动件9夹角168固持钉180第一齿轮圈182第二齿轮圈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发电装置的剖面图,图2则为图1的发电装置的上视图。如图1、2所示,一种发电装置主要包括有陀螺重力体110、轴承基座120、驱动装置200、传动盘140、转换装置150以及转动轮164。 承上所述,陀螺重力体110包括有本体112以及转轴114。陀螺重力体的本体112上设置有第一齿轮圈180以及第二齿轮圈182,两者均是以转轴114为中心而配置于本体112上,且第二齿轮圈182是配置于第一齿轮圈180之外侧。而且,第二齿轮圈182具有较大的直径。陀螺重力体110的转轴114贯穿本体112的中心轴,且是以大致上垂直于地面105的方式设置。 陀螺重力体110的转轴114的下端插置于轴承基座120中。因此,整个陀螺重力体的重量是由轴承基座120所支撑,并且使陀螺重力体110得以转轴114为中心而旋转。陀螺重力体110的上方设置有支撑架300,且支撑架300的中心装设有轴承310。转轴114的上端设置于轴承310中。藉由上述的设计,陀螺重力体110得以稳定旋转而不至于倾斜。 陀螺重力体110可由例如铅的高密度物质所制造,因此具有较大的质量。在静止状态下,需要极大的能量才能驱使陀螺重力体110开始转动。但一旦陀螺重力体110开始转动后,便容易维持稳定的运转。同时,维持陀螺重力体iio转动所需要的能量也会大幅下降。 请参见图2,驱动装置200是用以驱动陀螺重力体110转动。在本实施例中,驱动4装置200包括有3组第一马达210以及3组第二马达220,所述第一马达210连接于第一齿轮圈180,而第二马达220连接于第二齿轮圈182。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马达的配置方式是以转轴114为中心而呈现对偁配置或均匀配置的方式。因此,这些马达得以稳定地驱动陀螺重力体110转动,并确保每一马达的受力接近。在驱动陀螺重力体转动的初期,驱动装置200必须提供较大的驱动力方可驱使驱动陀螺重力体110开始转动,所以驱动初期可先启动连接于第二齿轮圈182的3组第二马达220,如此可降低马达所须施加的功率。待陀螺重力体110转动至一定转动速率后,再切换由连接于第一齿轮圈180的第一马达210驱动及维持陀螺重力体110转动。 陀螺重力体110的下方设置有传动盘140,传动盘140是随着陀螺重力体110转动而转动。在本实施例中,传动盘140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频率均与陀螺重力体110相同。传动盘140之侧壁141上形成有复数个凹槽142,如图3所示。藉由传动盘上的凹槽142,使传动盘140得以带动转动轮164转动,以下将详细说明其中的机构设计。 转动轮164的边框162上设置有复数个滚动件166,在本实施例中,滚动件166可为一滚珠。滚动件166藉由固持钉168而固定在边框162上,但滚动件166可以固持钉168为中心而自由旋转。此外,滚动件166的配置位置是对应于传动盘140的凹槽142的位置,并且可以依序崁合在传动盘140的一对应的凹槽142中。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42的尺寸与滚动件166的大小相匹配,并且滚动件166的间距是对应于凹槽142的间距。当陀螺重力体110带动传动盘140转动时,传动盘140上的凹槽142便推动滚动件166转动及移动,并藉由滚动件166而带动转动轮164旋转。换言之,当图1中的传动盘140以箭头D的方向旋转时,滚动件166将一个接着一个依序进入所对应的凹槽142中,同时由凹槽142推动位于凹槽中的滚动件166,从而使滚动件166同时转动以及向下移动。当滚动件166向下移动时,便驱使转动轮164以箭头E的方向转动。藉由上述的设计,陀螺重力体110转动所产生的机械能便经由传动盘140而传递给转动轮164。 图4为图1中自方向F观看的示意图。滚动件166莰合在传动盘的一凹槽142中,滚动件166与凹槽142的边缘形成一接触点A,接触点A与滚动件166中心的联机与转动轮164的轮轴方向B形成一夹角e ,此夹角角度较佳为大于45度,但未達90度。若夾角e小於45度,凹槽142堆動滾動件166移動的能損較大,不利於發電。若夾角e等於90度,則凹槽142無法推動轉動輪164旋轉。因此,夾角e較佳為大於45度,但未达90度。 本实施例的转换装置150连接于转动轮164,其可为一发电机。藉由转动轮164的旋转而使转换装置150得以产生电能。换言之,陀螺重力体110转动所产生的机械能经由传动盘140而传递予转动轮164,然后再经由转动轮164传递给转换装置150而产生电能。为使其它自然力的能量可输入本实施例的陀螺重力体110,陀螺重力体1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陀螺重力体,包括:一本体;以及一转轴,贯穿该本体的中心轴,所述转轴大致与一地面垂直;一轴承基座,位于该地面上,并支承该转轴的一端;一驱动装置,用以驱动该陀螺重力体转动;一具有至少一凹槽的传动盘,配置于该陀螺重力体;一具有至少一滚动件的转动轮,该滚动件容置于该凹槽中;以及一转换装置,连接于该转动轮,用以将该转动轮的转动转换为一电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名竣
申请(专利权)人:蔡名竣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